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多勇、李并成 ▎义渠古国与义渠古都考察研究(下)

五、义渠戎的生产方式


关于义渠戎国的社会经济问题。王文西《义渠社会经济略论》一文,认为义渠从事农业,主要出产粟和黍稷、菽麻等;畜牧业主要养殖与匈奴同,马、牛、羊外,还有驝駞、驴、骡、騠、騊駼、驒騱等;手工业青铜制造业、酿酒、冶铁业、玉器制作、建筑业、皮毛制作等。 《义渠年表》一文将《竹书纪年》《战国策》《史记》《逸周书· 王会解》《后汉书· 西羌传》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编制义渠年表,为研究者提供了义渠的年表系列,甚为有用。

1
义渠的农业


义渠戎继承了陇东、陕北地区很早就有的农耕。周新郢等将正宁县宫家川仰韶文化早期史家类型(距今约6500年)、吴家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5500年)、宁县阳坬仰韶文化半坡晚期(距今约5000年)、镇原县常山下层文化(距今约4800年以内)、西峰南佐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4500年)、灵台县桥村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和合水县鱼儿坬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等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进行作物种子分选,发现栽培作物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其中黍(糜子)、粟(谷子)、水稻、大豆等多样化农业有所发展,到仰韶文化晚期随着本地区聚落数量的增加和聚落规模的扩大, 这里已经是原始农业的中心。陕北地区农业出现也比较早。包括龙山和夏两个时期的石峁遗址就浮选出大量农作物种子,主要是谷子和糜子,其中以谷子为主,其它植物遗存基本上以干燥偏沙地杂草为多,另外还有一些典型沙地植物种子。义渠戎当是以农业为主,兼顾畜牧业,是一种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一些学者,认为义渠过着游牧生活或在陕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都是没有依据的。


《史记·周本记》云:“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先祖在夏末来到庆阳一带。《礼记·王制》曰:“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戎人被发衣皮,狄人衣羽毛穴居。周人奔戎狄之间时当时本地区居民应该以经营牧业为主,至少农业比较原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经过公刘努力,农业得以恢复,《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本地区完全变成了一片农业景象。古公亶父迁岐以后,本地区又被戎人占领,但农业生产不会被抛弃。

2
义渠戎的农作物


义渠戎的农作物,亦可做出推测。义渠戎在当地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作物,当是在周先祖培植农作物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至少不会倒退。义渠戎的农产品不会少于《豳风·七月》所反映的作物品种。“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黍、稷、禾、麻、菽、麦、稻、瓜、桑均为其农产品均已具备,《豳风·七月》还描述了林果栽植情况:“六月食郁及薁(“郁”李的一种、“薁”野葡萄,当人称莓子),八月剥枣”,李树、枣树、莓子已经培植出来了。“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祭祀还使用酿成的酒,宰杀羔羊,反映本地区农牧业的兴盛。


3
义渠戎有牧业,但绝不是游牧


《史记·货殖列传》云:“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地重(索引言:重于耕稼也)。重为邪(正义:言关中地重厚,民亦重难不为邪恶)。”及在这一带以农耕为主。《汉书·地理志》载:“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迁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墙,务本业” 周人从后稷开始,就以农立足,王文西《义渠社会经济略论》一文,探讨了义渠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虽没有提出证据,其推测基本是正确的,只是忽视了义渠的制陶和砖瓦烧制的手工业。


义渠戎所生活的地区,是黄土高原中腹地带,这里南部是黄土残塬,北部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不是北方草原,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似乎把这一地区错当蒙古高原。就其所处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环境而言,义渠戎国从事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对牧业存在误解,认为牧业就是游牧,其实《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很多人都忽视了“各有分地”这句话,韩茂莉 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一文,做过研究,认为游牧,不是居无定所,而是在“各有分地”的范围内的季节性迁移。义渠戎国有牧业生产,但肯定不是游牧,也不是逐水草而居,只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从事放牧作为农业的补充,个别农户也可以以放牧为主,以农业作为补充。这种生产方式完全是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所决定,不存在先进不先进的问题。薛方昱认为,义渠的生产方式,在陇东地区南部之川、塬区以农业为主,在其北部山区和草原地带以畜牧为主, 但却不是一个居无定处,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民族。这点笔者甚为赞同,只是无论在南部塬区还是在北部黄土沟壑区,都只能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这点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义渠的当时生产力决定的。


至于像王文西所说:义渠“已经懂得穿渠引水,灌溉农田”,则可能性不大。这里的农业向来都是以旱作农业为主,在黄土川道上要有少量的灌溉完全能做到,但是,由于河流摆动,台地忽左忽右,并不连片,即使引水上到台地,灌溉有限。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培育的旱作农业作物品种,在作物播种、拔节、抽穗时只要有适时地降雨,就保证能获丰收,至今当地有提水灌溉的条件,但很少有人使用水田,因为提水只能解决很少面积的灌溉,而且成本较高。


义渠戎从事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秦代北地郡,汉武帝时分为北地、安定两个郡,汉代北地郡置县19个,安定郡置县21个,这里汉代农业比较发达,也没有放弃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后汉书》称:“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当地居民不会放弃利用当地山坡饲养牛、马、驴、羊,也不会不利用附近的山林采摘山货。《史记》称:义渠“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正是适应当地地貌破碎的地理特征。有一种“锯牙、食虎豹”叫兹白的动物,可能是类似于藏獒一类的牧羊犬。

4
义渠戎国的手工业


义渠戎国应该有铜器铸造。长武碾子坡赵家庭院出土质地为红铜的铜鼎2件、质地为青铜的铜瓿1件,均属于先周文化。其中2件红铜鼎铸造工艺尚不成熟,这种青铜工艺能否传播给义渠戎国,尚是一个未知数,目前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义渠戎国的青铜器,均属于“北方系青铜器”。1972 年《文物》第7期,载陕西省泾阳县出土青铜器十一件,其上皆有一铭文符号,其形状象一水绕城而过,李白风先生将其释为‘渠’字。王文西错认为属于甘肃省,并由此认为:“出土地点,正当义渠故地。显而易见,这批青铜器为义渠所制造,铭文为其族徽。”显然是误解,今陕西泾阳县属于秦的核心地带,不在义渠戎国的地域范围内。


义渠戎使用的青铜器制造工艺来源于北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宁夏固原西郊、杨郎、三营、头营、彭堡、河川,彭阳县草庙、刘塬、崾岘、新集、古城,西吉县新营、偏城等地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车马饰件、金铜牌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均系属于“北方系青铜器”,即匈奴系青铜器。甘肃省宁县平子乡袁家村,西峰什社乡塔头村、董志乡冯堡村、后官寨乡马寨村,庆城县赤城乡李沟村,镇原县庙渠乡庙渠村、孟坝乡吴家沟圈村、太平乡红岩村,正宁县山河乡后庄村等地进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和车马坑,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其中的青铜兵器与宁夏固原出土的秦代青铜器基本相同,有的与内蒙古西沟畔匈奴墓、宁夏固原县匈奴墓、辽宁西丰县西岔沟匈奴墓出土的相同,属于“北方系青铜器”。春秋战国当地的居民使用的兵器是自己锻造还是从匈奴手中夺取,目前没有证据。但是根据义渠戎国的武力强大这一点看,其兵器当是自己铸造为主,但其铸造技艺可能来源于北方匈奴。


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义渠戎国理应使用铁器,但由于冶炼技术的限制和铁矿的稀有,铁器不会普遍使用。


在义渠的古城遗址中,陶器残片和瓦片为主的建筑残件十分密集,反映了义渠的制陶和砖瓦烧制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义渠古城文化层中残砖稀少而瓦片密集,说明义渠古城的建筑不一定大量使用砖,也可能使用土坯砌墙,但屋顶要普遍施瓦。调查当地居民今天的生活,将黄土夯打成土坯叫“墼子”,刘再聪研究了汉简以及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中记录的的西汉以来河西走廊地区的墼也是土坯。我们调查发现,黄土高原居民使用土坯“墼子”砌墙,建筑物毁坏以后,墼子还原于黄土,不至于出现大量的建筑垃圾,可见墼子是一种十分环保的建筑材料,这是中国古代城市用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所在。当地的降水量在400—700毫米之间,如果房屋不施瓦,很难抵御夏秋雨季的雨水下渗,所以义渠古城瓦片极为丰富。义渠古城残砖稀少而瓦片密集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必然选择。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夏监军司古城遗址考察及其防御体系研究》(批准号:13BZS084);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清代同治以来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荒漠化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批准号:3146009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西北地区古代民众生态意识研究——以敦煌吐鲁番资

料等为中心的探索》(批准号:41361032);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庆阳市北三县黄土沟壑地带清代以来荒漠化进程与防治措施研究》(144fkcm070)。  


作者简介:张多勇(1966-),男,汉族,甘肃华池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陇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荒漠化防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李并成(1953-),男,汉族,山西运城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敦煌学、沙漠化防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被民族学证实的一处讹误:先秦时期“戎狄”并非游牧部族
中华民族的世仇匈奴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义渠国:大秦帝国的内亚技术输入管道
赵鼎新:文明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9)大萧关——六盘山札记之六
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长城,是适应中原政权向北方地区的开拓与对付游牧民族南下的需要而修筑的。长城不仅影响了中原政权,同样影响了北方民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