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黄色的源起|陈鲁南

提起“黄色”,现代国人首先所想到的,大约不是某种颜色,而是淫秽、“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的意味。而若将这词汇与古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人们大约又只会想起金光灿烂、雍容威严的皇室气象;除此而外,那时似乎再无广泛应用这一颜色的领域与场合。一为天子的专用色,一为贱业的指代色,“黄”之含义,究竟原本为何,又如何嬗变,还是很让人好奇。我们不妨仍从这个字的源流说起。废弃的本意

“黄”字在中国文化里出现得很早,甲骨文里就有,写作

,有时也写作

。郭沫若考证说,“黄”的本意,乃是玉佩,从字形来看,中部的方形笔画代表环状的玉,上面的笔画代表系于腰带用的丝绦,下面的两笔代表装饰用的穗子。金文中经常有“赐汝朱黄、玄衣”的记载,就是颁赐美玉等物的意思。

如此释“黄”,并非郭氏的一家之言,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许多古文字学家,如徐中舒、张清常等,都持此见。《礼记》里曾有“行步则有环佩之声”的记载,也足见商周时人们有佩戴玉环玉的习惯。所以《甲骨文字典》里采信了郭沫若等学者的观点,解释说“黄,象人佩环之形,古代贵胄有佩玉之习”。《汉字源流字典》则说得更为详细,说“黄”在甲骨文里的造型是象形字,出现金文以后变得繁复,在小篆里则被修改得齐整,等隶书转化为楷书后正式写作“黄”,乃是“璜”的本字。而“璜”,本就是指黄色的美玉。《红楼梦》里贾宝玉那一辈儿以“玉”字排行,贾珍、贾琏、贾瑞等,名字里都带个斜玉旁,其中一个旁系地位低下的,就叫做贾璜。其实,都是一群假玉。

红山文化 兽形玦 现存于首都博物馆

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文化,被视作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这里出土黄色的玉质兽形,说明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黄玉作为饰物。

东汉时没有人研究甲骨文,所以许慎对“黄”的解释是“地之色也”,即大地和土壤的颜色。这个字的含义如何会从玉佩转变为颜色呢?有人推论说,古时候,可能先形成了一个崇拜黄色事物的氏族,他们有了对黄色这一色彩的认知和概念,但却没有一个表示这一概念的文字。他们也没能就这一概念创立某个文字,却借用了一个字形来满足应用的需求。借用一个什么样的字形,当然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能是随意之举。很有可能的是,这一氏族又以喜爱佩玉为特点,于是,他们选用了能反映本氏族特征的佩玉的图形符号,来代表他们喜爱的颜色,甚至他们的氏族。所以,本意为玉佩的黄字,就成了颜色的符号。而这一过程,就是文字学造字所用的“六书”中所谓的“假借”。

学者们的推论,并非毫无佐证。考古工作已经发现,在夏朝时,确实有一个名为“黄”的氏族,与商族同属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而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由于黄氏族人的功劳,“黄”成为商朝的重要封国。商王朝的疆域,《汉书·贾捐之传》说“东不过江黄”,就是往东不超过江水和黄国。而黄国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潢川一带。

商 凤形佩 现存于首都博物馆

黄国的故事,已经混同历史的尘埃而湮灭;黄字那玉佩的本意,也逐步被人们忘却,其颜色的含义却深入人心。所以郭沫若总结说,“黄即佩玉,自殷代以来所旧有”,后来假借指代颜色,最终“假借义行而本义废”。其实这一嬗变,在很多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孤家寡人

黄色应当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早认知的色彩之一。我们的文明起源于黄土漫漫的平原,这正是《易经》所谓“天玄而地黄”。我们的皮肤天然就是黄色,所以蒙古铁骑踏过多瑙河时欧洲人惊慌失措称之为“黄祸”。然而,汉字里表示黄颜色概念的文字,却十分有限。除了“黄”以外,勉强而论,“”、“缃”也扯得上关系。但“”原指黑红色,通假“曛”字后,则指代落日余晖那种红黄相混的颜色,并不纯正,而且这字基本已废弃不用;“缃”是指淡黄色的丝织品,这字也用得极少,用它来指代颜色的情况就更少。所以,相对于表达红色和青色的那些五花八门甚至千姿百态的字眼,“黄”之孤家寡人,显得甚为可怜。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有学者认为,黄色在封建王朝是皇室垄断的色彩,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和推广。但这个观点不大说得通,因为黄色实际上是到了唐代,才宣布为帝王专用——这一点后文会详述——而唐之前的千数年中,黄颜色的品类与文字都没能发展到青、红那种繁盛的程度,大约还是与这种颜色不易制作有关系。红色既有从植物提炼的,也有从矿物提取的。青色虽然基本都是从植物原料中来,但那原料的栽培十分广泛。黄色便不同了。古时染黄用的植物原料,秦汉时主要为栀子,南北朝以后,才扩展到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而秦汉之前,似乎连栀子的种植都很有限。比如周朝时设置的“掌染草”官员,负责的颜色有红有黑有蓝,却没有黄色。而能够染黄的矿物原料,如石黄、雄黄等,也都使用得很晚。

再者,人们对于色彩概念的认知和总结,基本都是来自于实践。自然界中,红色与青色的表现物十分繁多,黄色的却相对有限。除了土壤与自己的肤色外,大约只有极少的植物、动物等是黄色。其结果就是,人们不再为这些极少数的东西单设概念,反而用已有的概念去指代它们。比如,《诗经》的《駉》里说“有骊有黄”,《车攻》里说“四黄既驾”,都是指黄色的马。此外,黄鸟也是《诗经》里出场颇多的角色,不是作为咏叹的对象,就是承担比兴的媒介。《尔雅·释水》则开始以“黄”指黄河,说它流出昆仑山的时候“色白”,但被无数条支流汇入以后“色黄”,所以称黄河。至于一些药材,比如大黄、地黄、牛黄等,也是因颜色而命名。黄帝四面

既然上古之时,诸多事物都是因为颜色为黄色,所以名称里有了“黄”字,那么被汉族奉为祖先的黄帝,其名称是否也与颜色有关呢?

黄帝画像

后人凭想象所绘的黄帝形象。他头戴冠冕、长眉细目、须分三绺,像极了《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

其实,关于黄帝究竟为何人的探讨开始得很早。子贡曾经问孔子说:“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夫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人,坦率地承认自己关于上古时代是知之不多的。夫子曾说过,商因夏制,所以由商朝可以推论夏朝,周因殷制,由周朝可以推论商朝,至于三皇五帝则不愿多说。所以他对子贡提出的“黄帝四面”的问题,没有详细解释,只泛泛地说黄帝可能找了四个与他合得来的人,让他们分别统治东西南北四方,所以叫做“黄帝四面”。

夫子的后生们就没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了,而且还极热衷于杜撰黄帝的故事。比如司马迁就在《史记》里为黄帝造过族谱,说他本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就是出生的时候就有很多神迹发生,刚生下来就会讲话。至于为什么后来称“黄帝”,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他对应了五行中的土德,土色黄,所以名“黄帝”。还有人继续推论,说黄帝一向是戴黄冕、穿黄衣、“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就是土德的表现。甚至还有人根据孔子与子贡讨论的“黄帝四面”,认为黄帝有四张面孔。

其实,出现五行与五德始终理论的年代,与黄帝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这种倒推牵强得很,但古代社会的统治者们却是欢迎的,因为尊奉同一个祖先,或者说是宗族神,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而五德始终如果是从黄帝就开始了,对于朝代的更替自然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所以不仅《史记》,包括《易经》、《礼记》、《战国策》等,关于黄帝的记载或描述,都基本一致。

现代学者考证说,黄帝的原型大概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以为后世长期传诵。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时,出于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中的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意转下流

“黄”指玉佩也好,指大地之色也罢,总归还是正正经经的颜色,至于跟黄帝联系在一起,更是无比高贵,如何到了现代会转为色情淫秽之意呢?

一种说法是,这可能与《黄书》有关。相传东汉道士张陵,也就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民间传说里赫赫有名的张天师,——因为是道教的泰斗,后世有时也称之为张道陵,曾经写过一部《黄书》,主要阐述房中术。之所以命名为“黄书”,据张道士说,是因为书里的各种男女合体的法子都是黄帝创造出来的。张道士认为,自己的书里讲的乃是一种炼气修仙的途径,但后世却视之为宣淫之作,而且因为书中文字涉“性”太多,明清之际,居然还被列为禁书。张道士情托先人、甚至盗用黄帝的名义,无非是想增加自己学说的权威性,却没想到把祖宗拉下了水,使“黄”字衍生出“色情”的含义。

另一种说法是,“黄色”词义的转变,首先发生在西方社会的语言体系内,进而影响到中文语境。据说在1894年,一本名为《黄杂志》的刊物在英国面世。这本杂志的撰稿人、插画作家、美术编辑、文字编辑等,大多是带有一些世纪末情结的文艺青年,情调哀伤,自怨自艾,甚至还有一点点色情,——当然,还远远称不上淫秽。然而,在创刊的第二年,一桩意外使这杂志声名扫地。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也是许多人小时候都读过的令人心碎的《快乐王子》的作者,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当地的报纸说,被捕的时候,王尔德的胁下正夹着一本《黄杂志》,于是当地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甚至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

《黄杂志》封面

1894年的一期《黄杂志》。正是这本低俗的刊物,使黄颜色的身价一落千丈。

但后来有人求证说,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胳膊夹着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无巧不巧,这本小说也是黄封面的,——其实当时很多廉价小说都用黄色纸张做封面,被称为“yellow book”,而这些小说也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低级趣味、甚至粗俗下流的。所以《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黄色”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随着西风东渐的过程,这一含义也传入了国内。间色流黄

黄色在古时视为五种正色之一,而在古人审定的五种间色中,还有一类颜色叫做“流黄”。流黄是否也算是黄色?其深浅的程度又如何?不仅我们困惑,千百年前就有人产生过疑问。南宋学者程大昌在他的《演繁露》中说,红、紫、流黄等被前人称作间色,但“流黄不知何物”。他开展了一番认真的考证,指出古诗里曾有“中妇织流黄”的句子,北宋黄庭坚的诗里也有“明于机上织流黄”的说法,于是推论说,流黄应当是一种丝织品,而且大概就是“黄茧之丝”。

养过蚕的人大约都知道,有些品种的蚕织成的茧是莹白如玉,但有些品种的蚕茧却是暗黄色。程大昌以为,流黄色就是指后者。这个说法引发了一场学术讨论。同为南宋学者的高似孙在他的《纬略》里专门写了一篇《流黄》,列举了更多的例子,来推断流黄的概念。他指出,汉代张载的《四愁诗》里有“美人赠我筒中布,何以报之流黄素”;南北朝梁文帝写过“思妇流黄素,温姬玉镜台”;唐时张柬之则有“将军占太白,少妇怨流黄”。此外,还有一些诗人的作品里出现过“流黄”。高似孙总结说,“黄加黑为流黄”,就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只是有时代指这种颜色的丝织品而已。清代的学者俞樾也反对程大昌的观点。他在《茶香室四钞》里也有一篇《流黄》,直截了当地说:“流黄者,程氏以为织黄茧之丝,非是。”

宋 米芾 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黄绢是古人比较喜爱的书写材料。唐代书法大家褚遂良曾在黄绢上为唐太宗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对褚作十分欣赏,亦在黄绢上作文赞之。

其实,流黄在古时不仅代指过丝织品。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里有“甘露下,竹实满,流黄出而朱草生”,东汉高诱对此注解说“流黄,玉也”,也就是一种颜色发黄的玉石。东晋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里说,会稽,也就是今天浙江绍兴一带,当时出产一种黄色的竹编席子,曾供给皇室使用,称为“流黄簟”。隋代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编珠》,在罗列日常用品的《服玩部》里也说,“会稽竹簟供御,号为流黄”。至于程大昌所举的古诗“中妇织流黄”,是出自南宋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年代并不算久远,而此处的流黄,确实是指绢、素等丝织品。所以综合来看,还是高似孙的观点比较准确。

再者,“流”本身就有偏离的意思,“流黄”当然也就带有似黄非黄的意味。古人按照五行确定了五种正色,又为了明确五种颜色间的递进和转变,像做填空题般地制定了五种间色。红、紫、碧、绿等间色,都是独立的造字,唯有流黄以组合词的面目出现,其概念不清,需要学者多番讨论,应用又窄,几乎没几样东西是这颜色,所以流黄很有被崇信五行学说的人,拉来凑数之嫌。

作者: 陈鲁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颜色之礼
黄姓与黄帝之间是否有联系?
大清亡了,所以要扫“黄”? | 壹读知道
黄帝为何叫黄帝,而不叫黑帝白帝?
颜色词语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