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愈支招:政府该如何解决孝子复仇?

文/鬼子六(历史研习社专栏作者)


唐朝发生过一起命案,闹得沸沸扬扬。不仅舆论哗然,官府两难,扮演最高仲裁者的皇帝也颇为纠结。


案子说起来很简单。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有个叫梁悦的父亲被人杀了,梁悦替父报仇,杀了仇人,自己到县衙里投案自首。根据《唐律》的规定,父母被人打了,子孙还击致人死的,按照常律判决,也就是要杀人偿命。


遇到这事皇帝也一脸懵逼


法律条文虽然这么写,但真遇到子复父仇的事情就难办了。皇帝把自己的困惑昭告天下,这也是所有古代政府在处理血亲复仇案时的困惑。


“复仇,据《礼经》,则义不同天,征法令,则杀人者死。礼、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有此异同,固资论辩。”


我们知道,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古代的王朝政权树立了儒家意识形态。儒家的伦理体系中,孝道十分重要,是建构社会人伦秩序的根本。父母为人所杀,孝子当然要为血亲复仇,也算尽了孝道。


这在儒家的经典文本中,一直都有明确的记载。《礼记》记载,杀害父亲的仇不共戴天,子为父报仇,天经地义。但法律又规定,杀人者必须死。一边是礼仪、一边是法律,都是治国的重要基石,两者起了冲突该怎么办?


再往深一层次说,政府推崇的意识形态跟具体的法律条文起了冲突,到底该维护意识形态,还是该遵守法律?


意识形态与法律条文,二者一表一里,一刚一柔,本是互相配合的,这件事却把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了。官府处于一个两难的困境,无论选择哪个,都是在打对方的脸。而诚如皇帝所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哪个都开罪不起。


韩愈当然也明白这层关系的厉害,任何一个读圣贤书又入仕为官的人都明白,这几乎是个无解的悖论。


韩愈做为一个当世大儒,当然非常清楚儒家的理念。儿子给父亲报仇,《春秋》《礼记》《周官》这些儒家经典文本都有提到,数不胜数,这些著述都没有去怪罪为父报仇的儿子。



韩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子复父仇这点既然官方的意识形态如此推崇,那么就该在法律条文里明白写出,为什么他翻阅了《唐律》没有相应的表述?


这个显而易见的缺失,恰恰表明了历代制定法律的官员都明白这个冲突,大家共同面对着一个国家意识形态与法律的矛盾,这个矛盾来源于帝国根深蒂固的治理模式,绝非一两个官员能够解决的。


如果法律规定不准许复仇,那就会伤了孝子的心,伤了老百姓的心,政府提倡的伦理道德就会被打脸。如果准许了复仇,那以后人人都会钻法律条文的空子去杀人,天下岂不是要大乱?政府连民众生杀大权都管不了,何谈治国平天下?


为什么准许子复父仇没有写入法律条文?韩愈猜测,制定法律的官员是故意不写的。这么棘手的问题,偏向于任何一方,都要承担滔天骂名。不如自动屏蔽掉,留给后世的人解决。


当然,这是韩愈的说辞。其实,在唐代的法律史上,关于血亲复仇有先例可以遵循。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有两个兄弟为父报仇,不用说该如何判刑又成为朝野讨论的焦点。有人同情二位孝子替父报仇,主张宽赦,但宰相作为政府官员的代表却坚持“国法不可纵复仇”。唐玄宗最后也表示同意,颁布诏书陈述将两人正法的道理。


这样的案例选择性地被韩愈忽视,其实也从侧面说明朝野内外对于唐玄宗的这个判例并不完全赞同。就连后代的唐宪宗,恐怕也并不敢完全依照唐玄宗的决定来判案,天下儒家的经义、舆论的声音都是皇帝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这才有了开头皇帝下诏,请朝野上下共同商议的一幕。


韩愈会如何破解此局?


他认为,法律也是圣人制定的,但是负责执行法律的确是些官吏。儒家意识形态用来制衡政府,反复告诫政府法律不能违背经典,但在法律条文中又隐藏起来这些意思。官吏不可能全都深通经典,那就让他们严格遵守法律条文,但“经术之士”能够根据经典来讨论具体的案例。


韩愈从官员的立场上,为儒家经典鼓励复仇寻求合理性。他解释儒家经典所说的复仇无罪是有限定的,并不是任何为血亲复仇都被允许。


《周官》里有规定,凡是杀人合乎道义,就不准后人去复仇,复仇就要被杀。《公羊传》里更进一步明确,如果父亲不当死而死,儿子才可以复仇。当然,这样民间的互相复仇会激起社会动荡,儒家也不是不知道。《周官》就提出了一条解决策略,凡是要报仇的人,先给政府做报备,复仇就不追究罪过。


复仇事前报备,看起来能同时兼顾政府的面子与儒家的伦理。这是儒生主动调和意识形态与法律矛盾的尝试,但可操作性不强啊!


春秋时推崇复仇故事


韩愈自己也看出来了,复仇有时是一时血热,见辱而怒,怒而复仇,哪有时间先到政府去报备?韩愈直言不讳,这种预先报备的方式行不通。那些贫弱无依的百姓,想要复仇何其难也,预先告知官府就等于走漏了风声,敌人会事先警惕,让复仇变得难上加难。


事前报备不行,韩愈就建议,这事等事后发生后,再商量具体的解决办法。凡是有为血亲复仇的,事情发生后可以把案子交到中央(尚书省),由中央的官员们召集硕学大儒、法律界的官员们成立个委员会,大家反复磋商拿出个意见,斟酌最为妥当的处理方式,再报给皇帝定夺。争取既不违背法律,又不违背儒家意识形态,随机应变。


最后,梁悦被减刑,杖一百,流放到南蛮之地。后来运气后,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他又回到了故乡,这事算是完了。


慢着,韩愈解决问题了?


退一步想想,韩愈鬼才啊!


这不是又把问题抛回给了政府吗?


---送福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血亲复仇,游走在儒家道德与封建法律间的一朵“恶之花”
一宗血亲复仇案引发的礼法之争
韩愈的《复仇状》:法律面对道德的困境
古代如何处罚“刺死辱母者”?
【转】历朝历代如何处理“杀死辱父母者”案?
从1777年“沈万良为父报仇案” 谈血亲复仇的法律纠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