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光景,百年老宅!(下)

咱们书接上文


六、 东皇城根南街32号——俊启宅


         “皇城根”顾名思义——皇城边儿上。在清朝尤其是清前期,能住在皇城里的那都不是一般的人物,能把家安在皇城边儿上的也非等闲之辈。东皇城根南街32号院的第一任主人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内务大臣、粤海关监督俊启!由于宅院规模颇大,因而关于这座宅院的传说那也是传的神乎其神,李莲英、老佛爷悉数登场!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话说俊启在海关任职多年收入丰厚,回到北京便琢磨着给自己盖个宅子安养晚年,这便有了东皇城根南街32号院,宅院占地十余亩离紫禁城东华门不到两里地,由于房子盖得讲究,名气也就传到了李莲英耳朵里。面对李莲英的钱财勒索俊启是一毛不拔。李莲英便一直想找机会收拾俊启,有一天慈禧太后想给自己的弟弟叶赫那拉·照祥物色一所住宅,李莲英便把俊启的宅子推荐给了慈禧太后。理由很简单,俊启宅大门面阔三间为逾制,且宅院中的戏楼建在了假山上,在上边能看到紫禁城。慈禧一听这还了得,查!俊启连惊带怕的给吓死了。叶赫那拉·照祥成为了宅子的新主人。您听着热闹吧,但这只是传说,茶余饭后的闲聊而已。


中国传媒大学的车晴老师曾在这座宅院中生活居住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找,车老师为我们还原了这座宅院和他主人的历史本原!并绘制了宅院复原图!从车老师绘制的复原图不难想象当初宅院鼎盛时期的规模!


        这座宅院的最初主人确实是俊启,俊启号星东,行八,人称俊八,在粤海关监督的职位上任满后,回京升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官至二品。俊启宅建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公元1883年俊启遭到御史刘恩溥弹劾,称其称其“行止不端,玷辱名教……”意思就是行为举止不符礼教有违伦理纲常。俊启也因此被免去内务府大臣一职且降三级。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俊启抑郁而亡,宅院亦被罚没。但却并没有赏赐给慈禧弟弟叶赫那拉·照祥,因为照祥已在五年前就病逝了,弟弟没了侄子还在,就这样,俊宅迎来了第二位主人也就是照祥之子、慈禧太后的侄子三等承恩公叶赫那拉·德善。


俊宅大门及大门对面的八字影壁 ,大门和影壁之间就是原来的小草厂胡同,现在因为盖楼,胡同已被封堵      燕都拍摄


可能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俊启宅大门是坐东朝西开,因而进入大门再经过过厅,才会看到里面北房、厢房的四合院布局,但现已成为大杂院    燕都拍摄


        满清覆灭后,德善家道败落,其后人把宅子卖给了京汉铁路参赞福建人柯贞贤,柯贞贤早年留学法国,曾在比利时在华开办的华比银行担任经理一职。修缮改造后,柯贞贤将此宅命名为“澹园”,成为当时京城内颇有名气的一座私家宅院。他在自己的《澹园记》中写道:买宅城东,有园一亩,亭榭花石,颇足赏览。因增新之,朝晖夕霞,徜徉于斯。虽不宽广,亦聊可自怡。因名之曰澹园云。


相较于东路建筑,西路部分还能看到多一些的历史信息    燕都拍摄


西院中倚着绣楼的假山格外精彩,该假山也是衔接俊宅东路和西路的纽带    燕都拍摄


我在拍摄过程中院内有街坊告诉我,假山倚着的二层小楼不是一些文章中所说的绣楼而是戏楼,戏楼说法可备一说    燕都拍摄


        关于俊启宅逾制早在民国年间成书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便有记载。俊启宅的大门为三开间,大门对面有八字照壁。八字影壁倒无妨,因为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的大门外都有八字影壁,比如我在以往文章中为大家介绍的崇礼宅。但面阔三间的大门的确是个问题,这种形制的大门在清朝只有宗室住宅才可使用,不和皇家沾亲带故是没有资格使用这种等级的大门的。


这是位于什刹海畔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宅 。无论是在朝中地位还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张之洞都要远超于俊启,而张宅大门也仅是使用了四合院等级最高的广亮大门   燕都拍摄


         在封建社会“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超越自身所应允许的范围便为逾制,逾制之名一旦成立轻者挨罚,重者丧命。身为朝廷二品大员俊启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而且俊宅离紫禁城东华门不到两里地,在皇家眼皮底下逾制,我觉得俊启没有这个胆儿,更何况他还不是那种权倾朝野的重臣。这座三开间的大门我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叶赫那拉·德善成为宅院主人后改建而成的。在北京现存的慈禧太后另一个弟弟叶赫那拉·桂祥的宅子便是这种三开间大门。


和俊启宅大门形制一样的叶赫那拉·桂祥宅大门        燕都拍摄


         解放后这里成为机关单位宿舍,随着搬进来住户的增多,宅院的布局开始出现变化,甚至是拆改,如今已成为居民大杂院,但院落内主要建筑基本上还完整保留。


七、乐家老宅


         除了皇室宗亲、官宦人家,昔日京城里的一些商贾人家也把自己的宅院建的颇为讲究,位于西打磨厂的同仁堂乐家便是其中一位,同仁堂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清康熙八年创立(公元1669年)到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被皇帝钦定专为清宫御药房供药,再到21世纪的今天历经348年风雨的同仁堂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许多到北京旅游的游客都会把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总店做为自己的一个旅游景点。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第三子乐凤鸣将同仁堂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同仁堂和前门大栅栏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做为同仁堂掌门人的乐家在过去的北京城里那是地位显赫、家大业大!在北京的史家胡同、中芦草园、双花园、前海西街、后英子胡同等地都曾有过乐家置办的家产!但要说规模最大者当属位于西打磨厂街的乐家老宅。现在这里是同仁堂中医院的所在地。


乐家老宅北楼  燕都拍摄


乐家老宅西楼   燕都拍摄  


这是乐家老宅的平面复原图,乐宅已经不在是传统的四合院布局,而是类似山西乔家大院、白家大院那样是一组建筑群!但现在只剩下红线标注的北楼和西楼了。同仁堂中医院就是在乐家老宅部分院落的原址上建立的。


这样的二层小楼在以前的前门地区并不少见,现在也有,但保持好的并不多,乐家老宅的现存的北楼和西楼由走廊相衔接,平面呈“L”状。 燕都拍摄


在西打磨厂街上可以看到乐家老宅现存北楼的北侧及西楼的西侧,图中红箭头所指的铁质护窗还是当年的原物     燕都拍摄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同仁堂的第二代掌门人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该训条也成为了同仁堂的祖训和制药原则。您若是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如今大街上的同仁堂药店多将其制成竖匾挂于大门两侧!

在乐家老宅现存的西楼大门两侧也挂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      燕都拍摄


        在与乐家老宅毗邻的一座小院内也有一座二层小楼,我在拍摄过程中,里面的居民告诉我,这座小楼是同仁堂过去的一处制药厂房。


同仁堂昔日的一处制药厂房   燕都拍摄


         过去,同仁堂在制药厂房内也曾挂有另一幅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所谓“修合”特指中草药的制作过程,这则古训的含义便是:药材质量是否上乘,顾客无从知晓,配制过程是否缺斤短两、顾客更无从查验。但你所做的这一切,动机的初衷,冥冥上天自会知晓。


八、刘家老宅


        说完了同仁堂乐家老宅,咱们接下来聊聊京城内另一家中药老字号鹤年堂昔日掌门人刘一峰的家宅。鹤年堂是一家老字号中的老字号,北京现有的老字号多为清朝中后叶创立,但鹤年堂则创立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鹤年堂开业时紫禁城还没建好呢!据鹤年堂官网刊登的鹤年堂历史传承可以得知,这家612年的老字号共经历了四个家族。

丁鹤年家族120年(1405年—1525年)共四代

曹蒲飒家族230年(1525年—1755年)共七代

王圣一家族172年(1755年—1927年)共四代

刘一峰家族29年(1927年—1956年)共两代


         刘一峰是鹤年堂公私合营前的最后一位掌柜的。刘家老宅在北京原宣武区的刘家胡同内,这里离菜市口的西鹤年堂并不远。刘家胡同最初名为“许家大门”源于胡同内有许姓大户人家居住,刘一峰搬进来之后,许家大门改为了“刘家大门”,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市政府对胡同街巷名称进行整顿,刘家大门改为刘家胡同并沿用至今。


这是1921年日新舆地学社出版的北平市全图  当时还叫许家大门


这是1934年建设图书馆发行的最新北平全市详图  地图中许家大门已改为刘家大门


如今的刘家胡同标识牌   燕都拍摄


刘家老宅原有的大门已被改为房屋,从大门的形制及倒座房的规模来看,刘宅最初应为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燕都拍摄


刘家老宅内部只有戗檐砖雕保存还算完好了   燕都拍摄


现在刘宅的大门开在原宅院的东墙,并且在上方有“新华书店”四字,过往的路人往往会被这四个字所吸引,难不成刘宅还和新华书店有什么渊源么?!


         北京晚报在2014年07月19日曾刊登文章《1949,一个书店店员的琐忆》,新华书店老员工尹世昌先生通过回忆为我们展现了新华书店刚刚进驻北平时的那段特殊岁月,文章中写道“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新华书店、华北新华书店先前抽调精干小分队进入北平,接收国民党官办的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文化服务社及其所属印刷厂,并于2月10日,在王府井8号建成北平市首个新华书店。毛主席题写的“新华书店”店招高悬店门上方。5天后,又一个新华书店在西单北大街42号(原独立出版社旧址)开业,北平城内有了一东一西两个书店。”

        我在拍摄过程中和老街坊聊天,一位阿姨告诉我,这个院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了新华书店的一处职工宿舍,大门上“新华书店”四个字就是那会儿留下的。

        2016年刘家胡同开始进行外立面整治,其目的也是为了胡同的美观整洁,这是好事。但具体到刘家大门上面的“新华书店”四个字时则出现了败笔。


通过我拍摄的照片对比,可以看到原来的“新华书店”老字被全部铲去,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现代广告字。倘若老字能让人们产生一种追寻新华书店历史的想法,那么这崭新的广告字则只能给人们一种“胡同里开了一家新华书店”的感觉。这次失败的修整将新华书店在北京的早期历史痕迹完全抹去········


九、新开路20号四合院(新开路文革时改名“新革路”,有些资料也称此院为新革路20号四合院)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几座宅院都是几进的大宅院,那么新开路20号这座一进四合院则是北京小型四合院的代表,相比起几进的大宅院小型四合院反而更有生活气息。


        新开路20号四合院建于民国初年。该院落布局完整,院内南、北正房各三间,两侧各附耳房一间。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均为硬山合瓦顶,前出廊。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通。整座宅院最大的特点便是房柁、檐椽均镶嵌珐琅质彩色饰件。


新开路20号四合院文保标识牌      燕都拍摄


从外部不难看出,新开路20号四合院布局相当标准     燕都拍摄


整座宅院坐北朝南,大门不应该为现在的偏门,应该开在红框标注的位置,但通过实地观察,红框处又没有改动过的痕迹。    燕都拍摄


院内北房的木雕窗花保存也很完好      燕都拍摄


宅院东厢房及连接东厢房和北房的游廊   燕都拍摄


院内居民已经腾退,整座院落布局完整且没有大的破坏   现正在修缮中    燕都拍摄 


随着城市改造,整片地区原有的胡同、院落已被夷为平地,新开路20号院好像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正所谓孤木不成林,单单的保护一座院落而没有周边的历史信息,这样的建筑即便保存下来其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燕都拍摄


十、史家胡同23号院


        史家胡同是北京城里一条名气很大的胡同,整条胡同除了西头儿南部被拆之外依旧保持着元大都街巷的格局。里面居住的名人是不胜枚举、大宅院更是一家挨着一家。为什么单单要介绍23号院呢,这主要是考虑到23号院的历史,这主要是考虑到23号院的历史,早在1750年的清乾隆京城全图上就已经出现了23号院的身影。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现史家胡同23号院


位于史家胡同博物馆内的23号院模型     燕都拍摄


史家胡同23号院大门    燕都拍摄


        史家胡同里大宅门多,但有些宅院已成为民居大杂院,原有格局出现了较大改动。而保存好的院落基本上都不对外开放。23号院不仅年代久远而且保存也相对完好,至于网上一些文章说的民国时期卫立煌将军曾在此居住,则都属于没有史料根据的以讹传讹。解放后我军高级将领彭明治将军曾在此院生活居住过。


在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期间,朝阳门分会场特地将23号院布置一新打开大门供人们参观,平日大门紧闭的23号院一时间成为了焦点和亮点!


上面8张图片分别是:影壁、一进院落、倒座房、垂花门、抄手游廊、东厢房、西厢房、北房。23号院宛如教科书般精彩!   燕都拍摄


这是一张我们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北京三进四合院平面图,史家胡同23号院就是这张平面图的现实版


门墩是北京四合院大门的重要组成部分,23号院垂花门的门墩在北京现存的门墩中也算是上品了。  燕都拍摄


九世同堂、欢天喜地、三阳开泰这些代表美好寓意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不仅体现着宅院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这对门墩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燕都拍摄


2016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让史家胡同23号院成为了亮点;2015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城里唯一一座位于胡同内的大使馆——卢森堡大使馆对外开放,大使馆内民国时期的小洋楼“颐寿堂”第一次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2017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又会打开哪座宅院的大门?让我们共同期待!


        本期的北京访古我分上下两期为各位朋友介绍了十座宅院,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国都,北京城是一座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文化和以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市井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座城市中皇家文化和市井文化看似泾渭分明,但却彼此交融。在故宫的诸多院落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合院的影子,而漫步在老城区的胡同中我们又会不经意间的发现一座昔日的皇家寺庙······缺少了哪一种文化的北京城都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古都北京。

         虽然历经了几十年的大规模拆改,但北京老城区现在依然还保存着一千多条胡同;王府、公主府、贝勒府加起来还有几十座;皇家寺庙和民间庙宇还有上百座;类似我介绍的这十座院落以及名人故居、旧居还有数百家,在南城还保存着数十家明清时期的各地会馆,这些最后的家当值得我们好好的维护保护并完整的交给后人。

         谢谢各位收看,下期见!


百年光景,百年老宅!(上)

崇礼宅 —— 国保级的四合院

“一尺大街”真的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吗?

谭嗣同夜访“法华寺”!

北师大的“民国范儿”!

东交民巷里的“百年穿越”!

“前门火车站”的乾坤大挪移!

两座“清华园”,这座更精彩!

“老炮儿”里的大宅门!

智珠寺——文物修缮的另类典范!

拈花寺里话拈花——最唯美的佛教故事

北京城东边的“公主坟”!

公主府里的“大学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揭正在消逝的北京城 那些被拆掉的老胡同(组图)
一位75岁老人,历经12年,画了北京即将消失的老房子、胡同里的老物件
聊聊胡同中四合院的大门
〔每日手拍〕胡同纪事•宅院
北京四合院——13世纪的天才设计
到胡同里触摸老北京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