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魂深处的摆渡人

【写作导语】

每一次讲课,都觉得将自己虚空。而唯有不断注入,才会觉得生命的饱满与人生的灵动。本文是双湖君在开学第一课上的书目推荐词,也是一个周末从5:00—9:00的物化成果。阅读是灵魂发现灵魂,是高贵对话高贵。真诚期待,每一位学子的灵魂能够遇到自己所钟爱的灵魂,发现自己的“文字情人”。

【正文部分】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是我生命的摆渡人。”《摆渡人I》中,崔斯坦冒着死亡的危险,带着迪伦穿过荒原,最后完成生命的涅槃与重生。这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照耀,使之精神与人生明亮,重修生命的完整。这部小说启迪人们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谁是我们的摆渡人?

“渡”是一个让人感到明亮与温暖的字,人生也许就在渡人与渡己中摇摆与平衡。米兰昆德拉提醒我们:生活分为此在与彼在,而我们都要达到彼在。换句话说,生活在别处,我们应该目向远方,寻找自我的多向可能。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独的“海岛”,都与他者发生着多元联系。“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好风”就是一种“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在多处发生着:《刺猬的优雅》中勒妮是帕洛玛的摆渡人,使之认识到爱是活着的意义,最终帕洛玛完成完成自我的觉醒,甘愿做一名心灵的“看门人”;《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是一部双重摆渡的温暖小说,女作家海莲·汉芙是科尔书店的弗兰克·德尔物质摆渡人,在物质窘困的年代里,汉芙为弗兰克邮寄去了火腿、面包使之度过饥寒岁月;而弗兰克为汉芙邮寄各种离奇古怪的旧书,满足了一个作家的精神渴求与阅读愿望……“渡”如阳光,彼此之间照耀与传递;如雨露,彼此之间浇灌与滋润。

而《给青年诗人的信》(下文简称《给》)也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照耀与点亮。一个诗坛大咖,时有盛名的里尔克;一个诗坛小辈,十七岁的高中生卡卜斯。地位悬殊、名声参差、身份差池,这些都是横亘在二者之间的鸿沟。然而,他们之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通信交往:大师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后学传递着人生经验,让他走出青春迷茫,驱散现实中的阴霾。

谁人青春不迷茫?很少有人像叔本华那样,活得通透与清楚,他在大学期间就立誓明志:研究这糟糕透顶的人生。一般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困惑:立足当下还是梦想未来;是追求生存的“面包”还是寻求生活的“水仙”;爱情与事业到底如何平衡……这些如捆绑在普罗米修斯身上的绳索,透过肌肤陷入骨髓束缚着人们,让人们的行为逡巡不前,左右摇摆。十七岁的高中生卡卜斯遭遇人生悖论:或遵从父母意愿,当一名光宗耀祖的军官,获得理想的生存资本,而这并非内心所愿;或听从自己内心,当一名默默无闻的诗人,寻找“虚无”的意义,而这有违父母之命。

也许有人会说:“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应该向右走,可是有多少人真的向柏拉图那样,几乎活在真空中?生活如果没有物质支撑,似乎如水中望月,显得凌虚蹈空。也许有人会说:生存是唯一的理由。诚然,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成立,如《活出意义来》中意义学大师弗兰克在集中营中唯一的念头是:活下来。但是,生存之上又是什么呢?难道生活“瘦弱贫瘠”得仅剩下生存吗?

生存与生活,这是原点问题,是人生困惑的母题。作为平凡的人,卡卜斯也不能免俗,他的人生遭遇困境。如何选择?遵从还是反抗?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卡卜斯在学校教授荷拉捷克提醒下,可以写信给有同样经历、已经由军官蜕变成诗人成功实现身份切换的里尔克。卡卜斯稍作思考,就提笔给“前大师”(“大师”之前的储备期)里尔克写信。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卜斯写信的行为是冒昧的。诚然,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荷拉捷克是他们共同老师,目前是卡卜斯的哲学老师,之前是里尔克的牧师;他们都有军官学生的经历,里尔克曾经是陆军军官初级中学的学生。但是,在现实语境下,这种关联显得牵强与孱弱,毕竟他们的空间距离遥远,社会距离悬殊。按照世俗的眼光,回信的可能性几近为零。

然而,生活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里尔克给年轻的诗人回信了,从1902年到1908年间,时断时续,“前大师”总共给卡卜斯回了十封信。这十封信人“大珠小珠落玉盘”,每一封信都如朱玉一般,天然透亮,又能穿线成珠,自成一体,浑然天成,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进卡卜斯的灵魂深处,抚慰孤独而寂寞的灵魂。

“我本是陌生人,不能有所帮助,但我要通过这封本着良知写的忠实的回信报答你的信赖于万一。”这是第一封信的结句,也是里尔克的良知对信赖的反馈。“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是先天本能,而良知是首选观念。而这种挂念已经内化成自觉行动,是自然流落而不是故作姿态。这种良知写作既是一种生存层面的经验传授,又是一种生活层面的策略演绎,更是人性层面的德性示范。而这汇聚成耀眼的光芒,让卡卜斯不再感受生活的孤寒与无助。

陶菲格在《思想的诞生》中写道:思想成就人的高贵的品格。而在《给》中的十封信件中,里尔克的广博与深邃的思想,优雅知性的表达,成就了这种伟大的抚慰与温暖。

“我就是那无边无际的大海”,纪伯伦的这句话似乎是为里尔克量身打造。短短的十封信,辐射众多话题:诗歌写作、阅读推荐、两性抉择、情感体验、爱的能力、青春奋斗、入职选择等等。人类的进程如“煤的形成”,巨大的木块换取较小的煤炭,同样个体的思想也如“煤的形成”,需要丰富的人生体验才能提取出“经验之晶体”。二十七岁的里尔克,用他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卡卜斯“诗歌写作”一是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要写出“自我”来,否则就会在雷同中死亡;而阅读也要阅读经典与原典,阅读《圣经》可以解决人生困惑。在于“两性”问题,年轻人既要认识到“身体的快感是一种官感的体验,与净洁的观赏或是一个甜美的果实放在我们舌上的净洁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这本无“不洁”之意,但是“所不好的是:几乎一切人都错用了、浪费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活疲倦的地方当作刺激,当作疏散”,即不能沉迷于此。再如,对于“情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静水流深,大音希声,为此不能放纵情感泛滥。而对于职业,我们也不能好高骛远,“我很欢喜,你据有这个固定的、可以言传的生存,有职称,有制服,有任务,有一切把得定、范围得住的事物”,面对目前的职业,我们可以将这作为生存的本领,这是生存的必要基础。

“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对灵魂的帮助与救赎,里尔克的意义不仅仅定位在写作、情感、职业的生存层面,还定位在“形而上”的“道”:用自我的人生引领他者的人生,用自我体悟到的意义演绎他人尚未经受的意义。

冯友兰在解释人之为人的理由时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就在于,人对意义的觉解,人生意义的大小就在于觉解的程度大小。青春是一个美好而令人不断回忆的,而“硬币的那一面”:迷惘与困惑。人生是需要导师的,尤其是年轻人是需要导师的。如作家柳青也说过:人生最为关键的是就是那几步。是的,年轻人的那几步千万不能选错。否则,轻者丧失生命,如《死亡诗社》中的尼尔,重者伤及他人,如《局外人》中的莫尔索。为此,对年轻人而言,正确的人生意义的输入,尤其显得重要,而里尔克的出现,对卡卜斯而言,重大意义在于生命的意义的领域与人生方向的导航。

在这十封信中,里尔克大致构建了“内转—孤单—忍耐—寂寞—热爱”的人生图式,在螺旋式上升中不断精进与提升。在第一封信中,里尔克就告诫卡卜斯:当你面对困惑的时候,不妨先听从内心的声音。也许,社会喧嚣而空洞,身处其中,容易被庞杂繁复的声音所左右。为此,听从内心的“精灵”这才是首选之道。“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广阔无边的存在,深处都有一个自由而真实的自我。但这种真实与自由,也许是孤单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想法,这种想法可能别人不能认同,甚至即便认同但有时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与理解。而这只能靠自己苦苦支撑与确认。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在自我的狂欢中,实现对自我的放逐。“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灵魂共振才能看到彼此内心不为人知的优雅”。可在这个世上,谁能看到“城堡深处”的隐秘呢?“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对此,里尔克认为,我们需要忍耐,“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忍耐”这无边无际的寂寞,“等待”这无穷无尽的迷茫。当然,“忍耐”并非被动感受,“等待”并非束手待救,“忍耐”是一种积聚,汇聚体验刺蚌求珠,“等待”是一种沉潜,积淀智慧华丽转身。是的,从多数中返回内心,在少数“事物里延绵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地分担着的寂寞”,而这种寂寞中勃发出热爱与信仰。热爱是情感准备,信仰是行动指南。信仰是一种超越的力量,“生活在阴沟,但依然在仰望苍穹”,这是一种信仰。究其根本,信仰是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是一种最深沉的关怀与进发。这是里尔克对卡布斯终极告诫和至高引领。

“观其言,察其行,想见其为人也”,十封信是一个心灵摇动另一个心灵。那么,对于“前大师”的里尔克而言,此刻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简要翻阅手头的另一本书《里尔克与罗丹》。鉴于这十封信所限定的时间在于19021908年,按时索骥,我发现此刻里尔克从布拉格到巴黎。从此,里尔克变成了“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一个旅馆到另一个旅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在巴黎,他自身也正在为向罗丹请教而兴奋不已。其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非常感谢大师对我的指点,现奉上我最真诚的祝福”。这是一个年轻人对另一个大师的谢意。面对自己所仰望的大师,哪个人年轻不曾有过这种激动呢?尼采对瓦格纳的感念,叔本华对歌德的感恩,萧红对鲁迅的感激,蒋天枢对陈寅恪的感怀……换成另一个空间,里尔克此时属于“前大师”时期,尚未完全“成家”。但并不影响他对卡卜斯的灵魂指引。更让人敬佩的是,正如他在第八封信中所说的“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是的,没有人是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卡卜斯也许并不知晓:“巴黎的阴暗面在里尔克身上打上了一个可怕的烙印,自我感觉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心里的阴影挥之不去”。何为君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但心中依然存有阳光。高贵的人格,总是让人心生感动。

 叶嘉莹的老师记得顾随先生每次步上讲台前总会提到这一句话:“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渡渡人。”最为深沉的告诫,骨髓深处的高贵。这样的话语,总会让那些处于迷茫之中的人收获前行的力量,因为它能点亮他人内心深处希望与信仰之灯。最后,正如里尔克希望卡卜斯那样,我也希望大家: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自1902年的十封信:依然为迷茫的年轻人点亮一盏灯
今夕何夕,见此良文?-木舟读《里尔克......》第七封信
茨威格:为美而生,为美而死,用生命换取对信仰的追求
【感悟】人生道理 生活点滴(20)
存在的意义
随笔:说哈信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