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百年的争议真的有了结果吗???


历史上的甘肃西秦腔究竟是否存在?西秦腔与现在的秦腔是不是同一回事?这个在学术界有着近200年争议的学术悬案,近日在我省专家进行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编撰中,有了突破性进展。专家经研究认为,西秦腔在历史上客观存在,它与现在的秦腔不是一回事,并对现在的秦腔等地方戏曲及京剧、粤剧等剧种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有关西秦腔的学术争议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争议十分激烈。有人认为西秦腔根本就不存在,还有人说西秦腔不过是两个曲调,构不成戏曲声腔,有人认为西秦腔就是现在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秦腔,等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是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我省戏剧理论家王正强在主编该书过程中,经深入考证和研究后发现,自明代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中用有〔西秦腔二犯〕和清代乾隆《搬场拐妻》一戏用有〔西秦腔〕曲调之后,在清乾隆、道光及清末等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西秦腔的记述。记述表明西秦腔是一种源于甘肃的腔调,以胡琴、月琴伴奏,又称琴腔、甘肃调,也因西秦腔原出于甘肃皮影,又称为西皮调、甘肃腔等。西秦腔历史早于现在流行的陕西秦腔,在明末清初时作为皮影戏流行于秦、晋、华北平原,直接传入北京。而陕西秦腔是西秦腔基础上的衍化和发展。


  研究还认为,西秦腔通过商路、庙会和皮影艺人一度畅传于大江南北,对当时的南戏北剧产生过重要影响,河北西路影戏、涿州及北京影戏等直接源于西秦腔,京剧的〔西皮〕与〔二簧〕、浙江绍剧的〔尺调二凡〕、广东粤剧的梆子腔及西秦戏等,都是明代西秦腔影响的结果。

  在近日由文化部组织的专家组对《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的初审中,由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余从、潘仲甫,博士张刚,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常静之等组成的专家组成员,对该卷中关于西秦腔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认为对西秦腔研究“精练而有见地”,“是学术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解决了近200年来对西秦腔的学术争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表演类项目(国内篇)——陕西秦腔
秦腔折子戏 | 吕明发《斩颜良》全折
秦腔名家《甘肃大戏台2016春节戏曲晚会》(完整版)
秦人最爱的秦腔 源头在哪里?
[转载]西秦腔考证拾零
金銮 马锦,四百年前的甘肃戏剧家,如今还有几人,知道他们的传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