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品中正制真的比察举制更好吗?

首先要看看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区别,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九品中正制:

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察举制

根据国家不同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荐举相应人才,经朝廷检验后给予录用或升迁。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制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其实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本质上是一致的,选官的重要方法就是推荐,只有这些人被举荐了才有当官的可能,而这个举荐实际上是没有特定的标准的,属于主观得分。所以察举制就有可能变成世卿世禄,官员被当地的豪门所垄断。所有的一切都在推荐人手里,他说能推荐就能推荐。

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改变推荐权限放在一个人手里,所以设置了大中正和小中正,而且不止是两个人,而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选拔人才,需要做人才调查表,这样有大中正和小中正共同推荐,主观的作用降低了很多,但是也造成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后果。

但还是纠正了察举制的问题,至少寒士也被录用了,只是不能成为上品官员,这也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问题,所以在隋朝才诞生了科举。

科举最好的一点就是,只要是正经人家,都可以参加科举,这就等于不设门槛,给了大家一个公平比赛的机会,寒门出人才的几率也就大大的增加了。

九品中正是对察举制的改良,为国家选择了更多的人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状元”一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代科举制度的深度剖析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9大人才选拔制度,从西周到清朝,看古人如何底层逆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