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玄学思考其一

一、魏晋以前的本体思想概略

先秦以前哲学中的本体论,关注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自然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由天所生。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明确了的本体地位。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也。”也强调了天是至高无上,是最后的宗极.孔子也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认为为天是最高的主宰。这些既是对本体问题的思考和认同,也是本体问题的现实关切。

《资治通鉴》中也记载了早期有关本体的思想,“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不但承认了天是最高的主宰,而且用成对的范畴来讨论本体论问题,表明了思维方式的进步。

本体的追寻植根于人的天性。可以说,它没有明确的起点,只要有人和人类,人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和思考哲学问题,尤其是哲学本体问题。

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

“道”既生成天地万物,又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依据。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又云:“道者万物之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三万物。”一是原始的统一体,却是道之所生。

三、道是万物的内在根基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一,作为天下之母的混成之物是先于天地的,老子认为通过道物转换、有无相生、相化的过程,宇宙由最初本源不断生化而形成万物的过程,并且以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方式演化。其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千无”《老子》中的“无”并不是纯粹的一无所有的无,而是某种不能被人直观识辨的“无形之有”,是“无形”、“无名”之无。显然,在《老子》看来,那个作为“无形”、“无名”之无的原出的道并不是什么纯粹的“无”,而是万物的根基了。

四、道的超越性

老子深知“道”的微妙。“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是无形无状的,而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道不一同般于可感觉的事物,超越了感觉经验;而又是客观存在的。道超越了感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一为”。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是任何感觉所不能达到的,可以说没有物质性。道又是无为的,“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没有意志,没有情感,可以说没有精神性。总之,老子所谓“道”,可以说是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

《老子》中的思想颇具本体特色。老子“道”的基础和源始地位使后人不得不重视,包括魏晋的玄学在内.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一书中讲道:“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道成为魏晋玄学的中心议题也就不奇怪了。

五、阴、阳的本体观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描述了宇宙之生化过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认为事物变化之“道”是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并具有一定的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道”是阴阳的本体。这样就构建了一个以阴、阳为基础的本体世界。

六、“三才之道”

《易传》阐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了天道、地道与人道。“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在卦象的六艾中,上两父代表天道,下两交代表地道,中间两父代表人道。进一步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之道后来成为魏晋玄学人学本体论的理论依据。

七、庄子的本体论

庄周,战国时的哲学家,对有、无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认为“无”并非完全不存在,而是万物的根本或本原。“无形”、“无名”乃万物之本。“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生神于道,形本生千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显然,《庄子》用“无”来指谓世界的未分化的原始状,态并非是纯粹的一无所有,只是“无名”、“未形”,各种初始材料混而为一,未曾彰显的“冥冥”状态的“无”。从《庄子·知北游》中的论述中,我们还看:到《 庄子》中所说的无或有都是气的不同状,态都统一于气.所以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是彻底的有无相生、相化的生死、始终的本体统一论,而且还是完备的一元的“气”本论。

八、道的自然性

庄子关于世界的看法集中在他对道的自然性的论述。道的普遍存在,在时间序列中处于起始的地位,在空间架构上无处不在。“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的“道”是对世界本原进行叩问与探究的结果。道是万物化生的本源:世界是道外在表现,是形式。道则是本体,是内容。正是基于对道的本体地位的确立,所以他在《逍遥游》中表现出大尺度的智慧,无待无己,逍遥人格追求。道的融通性,纵观庄子全书,庄子的“道”又具有十分明显的融通性。因此对待人生的实践与超越,庄子都以自然为原则。

九、道的创生性

“道”既是万物的本原,那么万物也体现了道。从源头上讲,道生万物。《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本身生成了万物。庄子认为道在太极之先,是从先验的直观中体认到的。在这里,道的创生即“生生”是世界的表现,是自然,天然,是纯在。庄子否认了物质创生物质的可能性,(知北游)中明确地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就本原来讲,再也没有比“道”再根本的了。《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从历时性阐明道的共在性;从逻辑上点明了“道”存在的优先性。

正是基于对“道”的本原的领悟,庄子对人事和万物的关照的超越性才显示 重大的意义,道的晦涩神秘决定 道是隐而不显的,因而人们无法明确证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庄子的高妙之处在于不是去证明“在世”之“在”的合理性,而是直接体认“此在”的流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的哲学思想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
哲学之谜,世界从何而来
哲学本体论
内丹的心法揭秘
玄学本体思想之有无之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