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新解之一:“学而时习之”新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般认为,《论语》这一则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见“百度百科”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词条)

但是如果做这种理解的话,三句话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联系。《论语》的编纂者之所以把这三句话放在一块,并且作为全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章,显然讲的应该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同一个内容。这在后面的各章中几乎没有例外。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一段话的整体出发去解读它,而不是割裂开来去理解。

这段话整体讲的是学习,是毋庸置疑的。前两句句式基本一致,讲的是求学的方法和途径。理解第一、二句,不能忽略了两个“亦”字。用了“亦”字,表明它是有所比较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求学的最初阶段。说了两种情况,一是“学”,二是“习”,显然孔子是在把二者进行比较之后,认为“学”是快乐的事情,“习”也是同样快乐的事情。“学”与“习”的不同显而易见。“学”好理解,什么是“习”呢?有人认为是温习,也有人认为是实习,即应用。个人倾向于后者,即实习,应用。“学”是一个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过程,“习”则是一个应用、巩固的过程,认知、理解知识是快乐的事情,应用、巩固知识当然也是快乐的事情。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了,自然会感到快乐。这里讲的是求学者通过前面的“学”和“习”的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见解和思想,于是就进入了求学的第二阶段。这第二阶段显然是同前面的“学”与“习”相比较而言的。孔子认为,求学者在求学的第二阶段应该与朋友广泛的交流和切磋。这里为什么也要用上一个“亦”字呢?它又是同什么相比较而言的呢?朋友相见又怎么和学习有关系呢?很显然,这里的朋友相见,不仅有畅叙友情的欢乐,更有思想交流、见解切磋的快乐。交流、切磋,不但是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过程,也是开拓视野、互相激发的过程,与“学”和“习”相比较,当然也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那么,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应该怎样理解才能与前面文脉相通呢?交流思想、切磋疑难,难免有分歧,甚至互相矛盾和对立。这就是对“人不知”的正确理解。至于“知”,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理解,不认同,二是通“智”,当智慧、聪明讲。不论是对方很聪明,但各持己见,不能理解认同自己,还是对方原本就不够聪明,不够智慧,总之,一个诚心求学的人又该怎样对待呢?孔子认为应该做到“不愠”。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不生气,不恼怒,也就算得上君子了。这里也有一个“亦”字,怎么理解呢?孔子又是把“人不知而不愠”同什么情况相比较而言的呢?原来,孔子这里说的是求学的人。在孔子看来,一个求学者经过学习理解掌握了知识、实践应用积累巩固了知识,又通过交流切磋辨别验证了知识,还能在交流切磋中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良好心态,那么,这样的求学者即使原本没有君子的头衔,但他的言行却也达到了君子的标准。

综上所述,《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开宗明义阐述一个人从求学者成长为“君子”的过程、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这样理解,整个第一章内容完整、文脉相通、思想深刻,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乃至教育目的、方法等等的深刻见解。

2019年7月12日星期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憲問篇第十四·25_论语新解 钱穆_国学导航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论语”新解 “里仁篇第四”第23、24、25、26章
《论语》新解6;26
国学大师钱穆:《论语》开篇三句话,浓缩了孔子毕生为学的经历!
《论语》新解
《论语》10句名言,句句精辟,百读不厌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