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日战争有多难?大多数军人骨瘦如柴,吃饱饭的战力都很强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往往需要数倍于日军的兵力才能与之周旋,即便是台儿庄大捷这样的胜利,我们付出的损失也高于对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人将原因归结到了武器上,因为我们武器不如日军,所以不好打;你看后来中国驻印军换装了美械武器,那战斗力不久上去了嘛!

其实,武器是很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体质。在抗战中的绝大多数时候,被称为是小鬼子的日军其实要比大部分中国军人体能素质好。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日军常备陆军其实只有40余万人,后来经过扩充后,最早参战的兵员也都是经过挑选的。

当时日军的平均身高为1.63米到1.64米,骑兵、炮兵略高,步兵可略低;其平均体重为120斤左右,加之长期的军事化训练,可称为是精壮。

而当时中国军队的士兵,身高可以达到这个数字,北方兵略高的多些,南方兵可能稍低,但是我们士兵的平均体重却只有90多斤。

在全民减肥的今天,一米六多的女孩往往崇尚“美女不过百”,体重九十多斤就比较苗条了;可是如果是这个体重放在同等身高的男性身上,那就不仅仅是身形单薄那么简单了,可以说是虚弱状态了。

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士兵就是这个情况,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兵吃粮,但却吃不饱饭。

应当说1937年前的军人保障情况还好些,但之后随着日军的入侵,以国民党军为例,则要靠着本不富裕的大西南各省养活数百万军队及同样百万之巨的公家人员;

而在敌占区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情况更加不妙,因为他们要在日本人的眼皮下去生存、战斗和发展。

随着青壮年一批批消耗在战场上,征兵标准也在不断降低,很多本就不太强壮的男性也扛枪上了战场;以徒步行军为主的中国军队往往在机动过程中就消耗大量体力,抵达战场后还要修筑工事及与日军交战,体力不足是很普遍的原因。

当时与日军白刃战中,我方很难占优势,体力弱是最根本的因素,其次才是技术。

国军在1935年曾制定了一份战时供给标准,每人每天大米22两或面粉26两(一斤十六两制,每两为31.25克),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临时加给烧酒2两或白糖1两。

换算下就是,每人每天主食一斤多点,罐头肉、干菜、咸菜合计半斤左右(如今的市斤)。

当时日军的伙食标准为米640克、麦200克、罐头肉150克、乾菜110克、泡菜40克、酱油20克、盐12克、糖15克、茶3克。

可见其数量也就略高于国军制定的标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日军当时往往能保证供给,国军由于层层克扣的缘故,真正落实到基层战士手中的是远达不到标准的,尤其非嫡系部队更是如此。

全面抗战后,国军伙食供给条件进一步恶化。

《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这样写道:

国军士兵口粮定量是每人每天二十五盎司(大约一斤半)大米,外加一些盐水或红辣椒腌的咸菜,其营养价值甚至比想象的还要低,因为咸菜的腌制把维生素全部破坏掉了。

发的粮食一般都是两、三年前的陈粮,维生素和蛋白质已丧失殆尽。士兵们每天吃两顿饭,大伙用一个锅,吃饭的时间往往只有三分钟。食物不经咀嚼就囫囵吞下,很难消化,结果身强力壮的人吃去大部份,身体较弱的人则体质更弱。

士兵的月饷平均为十六到十八块钱,而伙食费要扣掉八到十块钱。由于通货膨胀,士兵们不能象过去那样买点豆腐、脂肪、青菜或偶尔买点鱼肉改善自己的伙食了。就连一个月挣一百四十五到一百七十五块钱的上尉和少校也买不起足够的营养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条件所致,因为西南本就不富裕,很难提供足够的粮食、肉类;但更重要的方面原因是人为的。

当时大量的军粮和布匹被高官用于黑市倒卖,师一级军官普遍吃上千人的空饷,即便吃了大量空饷,还克扣基层军官和士兵们的口粮,致使吃不饱饭的情况普遍存在。据美国人的观察,当时医院中绝大多数的病员是患饥饿浮肿病。

黄埔一期生黄维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当时任“土木系”骨干部队54军的军长,但是他发现士兵们是根本吃不饱饭的。于是这位脾气很倔的将军吃起了空饷,空饷所得不是揣在自己兜里,而是加强官兵的伙食;另外组织士兵们种地、养猪改善副食。

黄维指挥作战的能力虽值得商榷,对部下不错却是事实,但是他吃空饷的原因实在太不合群,于是被人告发后反倒不能再担任54军军长。

而颇为讽刺的是,当时大把大把吃空饷揣到自己兜里的高级军官和倒卖美援物资的人却相安无事。

黄埔一期的宋希濂曾回忆第一次入缅失利后的情况:

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他们就愈高兴。

当时国军中有没有能吃饱饭的部队呢?有。

第5军是机械化部队的底子,是军政部长官们的心头肉,补给充足,能吃饱饭;第18军是“土木系”基干部队,补给相对齐备是一方面,而且该部向来以不吃空饷、不喝兵血为宗旨;第74军是抗战中崛起的王牌部队,军长王耀武饼干厂生意做得很大,经常用经商所得投入部队,该军也能吃饱饭。

这三个军在抗战中的战绩有目共睹,不必多说。

但其能吃饱饭的前提是:第一,中央军嫡系部队;第二,长官为军中大佬或有足够实力调配资源。当时具备这两者的部队并不多见。

于是就出现了驻河南国军大肆掠夺民财和派到敌后作战的部分军队整建制投敌的恶劣情况。

而说起当时国军的伙食和体质情况,第5军、18军、74军并非最好的,最强的是中国驻印军。

驻印军是以1942年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退往印度的新22师、新38师残部编成,后来国内输送兵员补齐编制,并空运了3个建制师及炮兵、工程兵等辅助部队,总人数约10万人。

美国人对驻印军的兵源有很高要求,身高1.55米及体重90斤以上是硬条件,以及不能有严重疾病;检测结果是不乐观的,某批初检人数为55878人,合格者只有18951人;各地初检兵集合到昆明进行复检,某批复检人数为41994人,合格者只有22053人。

后来实在选不出那么多人,最后只能降低标准,放宽到身高1.52米以上及体重84斤者;实际操作中驻印军也混进了少数娃娃兵。

但不论如何,驻印军军人的底子是不错的,体能素质远超国军普通标准。

到印度后,史迪威亲自安排驻印军的后勤,其制定的国军每日伙食标准为:

大米850克、蔬菜340克、大豆70克、花生35克、肉类35克、植物油30克、盐10克;这个标准其实已经超过了当时日军的供应水平。

实际操作中,国内军队自然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准;但驻印军实际上则要超过这个标准。

史迪威不信任国军的中高级军官,发放的军饷和药片都是由美军顾问监督直接发到官兵个人手中;饮食方面,驻印军可吃三顿饭,平时饮食由英军负责,战时则发放美军野战口粮。

由于大量精米、肉类的供应,驻印军官兵在几个月内的平均体重增加了19斤,达到了110斤到120斤左右。这还是在每天大量训练情况下的增重,因此驻印军可称为精壮,体能素质略次于1937年时的日军士兵,但要高于当时的日军正常水准,因为日军已经难以维持1937年那样的标准了。

而在敌后战场,日军为了满足自身供应,通过不断的扫荡来掠夺粮食、财物;但由于太平洋战场及中国战场的大量消耗。此时日军身高不断降低、体重也不断下降,一米五几、体重不过百的日军很普遍,因此很多敌占区的老人回忆时都会提及,当时“鬼子不行了”,“又矮又瘦”。

日军兵员素质不断降低之时,八路军的身体素质却在上升。

八路军的兵员大部分为北方兵,身高往往高于日军,但同时对热量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当时的北方以小米为主食,八路军主要武器是步枪,因此就有“小米加步枪”之称。

在伙食标准方面,八路军战士每月的供给量是小米40到45斤小米,3两油。

最初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放4.5万人编制的军饷,但八路军的实际人数比编制多很多。八路军不发军饷,但发津贴,师旅级干部是每月5元、营团级干部是每月4元、连级干部是每月3元、排级干部是每月2元、班长1.5元每月、战士1元每月。

相较于国民党军当时的军饷标准,最低级的二等兵发国难薪都有7元,八路军的这点津贴无疑是寒酸的。

但是八路军不吃空饷、不喝兵血,且津贴是伙食和军装之外发放的,因此八路军反倒吃得比一般国军要好,身体素质也好些。

最艰难的情况发生在1941年到1942年,此时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日军则频繁扫荡,加之华北地区连年天灾,八路军的生存遭受极大危机。

当时冀西八路军部分部队每天只吃二两黑豆,以野菜,树叶,树皮,草根充饥,为了不与老百姓相争,八路军挖野菜都在村庄十多里之外的山上挖;以富饶著称的白洋淀地区,著名的雁翎队也是捞能吃的水草为生,为了充饥,战士们捞鱼虾补充体能,但因无油无盐,鱼虾的滋味可想而知。

1940年,八路军总兵力40万人,到1942年兵力数下降到了30万人;战士们体重普遍只有90多斤,可以想象一下北方大汉90多斤的体重是什么概念。

八路军的策略是发起了大生产运动,著名的南泥湾只是一部分,当时在华北的八路军普遍是一边生产一边战斗。

战士们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因此垦荒种地很在行。在艰苦条件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效,很多部队的供应得到了根本改善。

如晋察冀第3军分区2团,到1943年秋后除了每日的一斤多主食外,还有六钱油、七钱盐、二斤菜,每月能吃一斤猪肉;一年后该部战士平均体重从94.5斤上升到了114斤,增加了近20斤,竟取得了与美英后勤补给条件下与驻印军的体重增长相当的成绩。

而到了1944年,八路军普遍的供应标准是每天小米一斤半,大灶每月肉2斤、油15两(一斤十六两制)、盐1斤、菜45斤,小灶每月肉4斤、油24两、菜45斤。此外,还有当时根据地财政系统发放的津贴。

也正是有了身体素质为基础,在1944年之后的对日作战中,八路军已经能在白刃战中压倒日军。同时以身体条件为基础,八路军练就了极强的徒步机动能力,试想要是吃不饱饭,端枪都费劲,又何来的负重行军与作战呢?

所以我们客观研究抗战的话,便会发现,能吃饱饭的部队往往更能打,战绩也更好;反之连饭都吃不饱,作战中便是困难重重,很难获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军装备1000多挺机枪,抗日战争时,真有这样的部队吗?
二战伙食篇18:新四军的饮食生活
历史往事:从红军时期到现在,军队伙食有了哪些变化
抗战的伙食有多差?盐水煮菜叶,一天只吃两顿饭
民以食为天,战士也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战场后勤保障
日军为什么从来包围不了八路军?原因既简单又深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