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3)士大夫精神的觉醒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代,短短五十多年,中原经历了五朝、八姓、十三君;而且疆域还是四分五裂的,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如是说。这么一个时代,把唐以前的整个社会文化积淀几乎全部打碎了。宋立国之后,重新架构民族精神变成了士大夫的历史任务。

北宋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确实很富庶,另外一方面是整个国家始终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宋太祖曾经慎重的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说:一个王朝有内忧则无外患,有外患则无内忧。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认为“内忧”是致命的,因此祖宗家法是围绕杜绝内忧来制定的,戏剧性的是两宋都是亡于外患。

精神一:忧以天下

北宋早期的士大夫以范仲淹、胡瑗等人为代表,那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恰恰是一种时代忧虑的体现。居安思危,盛世隐忧的思想固然不是范仲淹的首创,孟子也是一位常怀忧患意识的读书人,他曾说过:唯有忧民者,才有资格成为统治百姓的人。

如果讲个一二三的话,“忧”的精神是可以贯穿两宋。从范仲淹改革开始,到王安石变法,最后到文天祥以死殉国。“忧”天下,说是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任务。东晋灭亡的时候,那些喜好玄学的名士悲呼:我辈虽然不肖,但是哪怕稍微关心一点国事,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先天下之忧而忧”,标志着魏晋玄学的结束,宋明理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精神二:贫困苦读

北宋崛起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他们通过的社会背景是家里穷,共同的品质是好读书。这种精神的持续时间是比较长的,到了明代,我们还能背诵宋濂的文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范仲淹小时候在庙里读书,冬天看书困得不行,就用冷水激脸,清醒后继续苦读。穷得吃不起菜,就每天熬一锅粥,分为四分,一天天从纯粹靠吃粥来维持。欧阳修的家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父亲去世得早,母亲用芦苇杆画于地上叫他识字。他们家隔壁有个姓李的财主,把一些没人看的破书仍到垃圾堆里,欧阳修专门挑拣出来,就着残破不全的黄纸读得津津有味。

精神三:严以律己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大夫练就了一种异于常人的克制本领。据说有人在跟好友下棋,家仆找到他来报丧,说他母亲去世了。他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直到结束对弈后,才肝肠寸断的号啕大哭。东晋的谢安也是这么一个狠角色,好像也是在下棋,前方战报传来,愣是喜不形于色。下完棋回到家后,高兴地跳舞跳到大半夜。

跟前辈们相比,北宋是士大夫更加注重对私生活的节制,程颢从来不坐轿子,因为他认为这是把人当畜生使唤。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国事方略两人是针锋相对,但是在“纳妾”问题上,他们都认为这是败德的行为。还有宋人反对椅子,他们认为椅子也是败德之物,人坐着讲究心端体正,椅子算是怎么回事?往那里一靠,这是有持于物,是内性不足。

精神三:反佛反道

当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自觉。就好比一个孩子,不知道自己家里院子的边界在哪里,即是其他小朋友在边上拉屎撒尿都不管。但是一旦主体觉醒,知道了这是自己的家,这是自己的院子,就会产生一种主动维护的自觉性。

北宋文人从古代典籍中汲取养料,形成了一种具有宋代特色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的觉醒,使得读书人有了文化的边界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了,如果不守住这个边界,华夏终不再是华夏。换言之,华夏化夷狄可以,夷狄化华夏不行。这是自唐代以来反对佛教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后来连道教也一起反对,是因为道教从某些层面失去了主体性,表现出跟佛教一样的气质。还有一个历史根源就是: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这一时期代表时代精神的是儒家价值观体系下的士大夫阶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书 | 杨立华:北宋是一个迷人的时代
试论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
淡定明志:内忧未消外患又来,刚加入上合的印度为何去拥抱美国?
南海角力|南海问题中的内忧与外患
直面自己的没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攘外必先安内。内忧大于外患,内忧诱发外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