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王之涣《登鹳雀楼》是盛唐的挽歌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王之涣的诗几乎是每个小学生都会背诵的。是唐诗的名篇。气象雄浑、阔大,读来让人精神一振。从艺术上确实是好诗。

可是这首诗的作者却没有进入《旧唐书》和《新唐书》。正史提到王之涣是在《旧唐书列传九十六王纬传》开头作为王纬的叔父的关系从其父王之咸那里一笔带出的。

王纬,字文卿,太原人也。祖景,司门员外、莱州刺史。父之咸,长安尉;与昆弟之贲、之涣皆善属文。

《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原籍,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根据墓志铭推之可知王之涣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当时太原王家为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当然,我们背这首诗的时候,老师是不会告诉我们这个作者的背景的。由于都是小学生的时代,就是告诉你你也不明白。他作为一个太原出身的姓王的人,意味着什么。

今天读《旧唐书》读到王纬传,忽然发现王之涣居然是太原王氏。是唐代顶级的大士族,太原王氏家族的成员。整个唐代,太原王氏都起着当家大族的作用。是李唐的依赖的士族阶层。所以,这个家族的人在精神上是最为舒展的,没有什么可以压在他们的头上。这是《登鹳雀楼》宏大气象的根本原因。一个总是受到压抑的阶层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这首诗宏大的气象,辽阔的意境,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标准的贵族精神。普通读者是学不来的,自然你到了鹳雀楼,也感受不到,感受到了,也不敢说出来。为什么呢?

诗的第一句就是“白日依山尽”。

作者登的是鹳雀楼。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鹳雀楼大体位置

黄河岸边鹳雀楼

鹳雀楼卫星图 ,黄线内为山脉。

永济南侧为中条山

永济对岸为陕西黄龙山

鹳雀楼在山西西南角的运城市下辖的永济县的黄河边上的蒲州镇边上,黄河的位置有所移动。这个位置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往西,我想应该是隔着黄河就可以看到对岸的山——陕西的黄龙山。而扭头就可以看到背后的中条山。无论是向前,还是向东,皆不足千里之远。与诗的辽阔的已经差别极大。

再者,其实最为重要的是,他居然开篇就说“白日依山尽 ”,我们知道过去的日,是专指君主的,李白有诗云“只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是极为典型的说法。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确实是唐帝国日薄西山,中央早就无号召天下之力。可是我们这位伟大的盛唐诗人,居然开篇就说“白日依山尽”——这不是说李唐王朝气数要尽了吗?这不是在给大唐念咒了嘛?

其实还真就是念咒!是死亡之咒,将亡之咒。

据说王之涣生于武后时期,死于天宝初年。所以,他的这首诗一般来说写 在开元年间,就是唐玄宗还没有娶杨贵妃的时代。而熟悉唐史的人知道,府兵制在唐玄宗时期已经基本解体了,到了开元七年甚至招不上禁军来。之后,唐军开始由府兵制向募兵制逐渐过渡。而募兵制的结果是形成了内轻外重的节度使体制,最终,造成了安史之乱,大唐陷入危机之中。

作为顶级贵族的成员,对于李唐 基本情况不可能不了解。

如果不熟悉地形,就真的以为他可以顺者黄河看到很远。可是当他扭头看到中条山的时候,我想所谓的黄河入海流只是想象 的景象,而非实际的描写。即使是再上一层楼,也看不到千里之远。注意,这个千里之远,不是往黄河西岸看,而是扭过头来往东方看。所以,再上层楼,也看不到千里。这里是想象的。

写诗当然可以想象,没有人说诗人的话都必须如物理学一般精准。

我实在很奇怪,当作者看到日薄西山的时候,怎么又忽然掉头而往东看了呢?我们看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写的很合乎常理,看到夕阳,而后就是慢慢 的进入黄昏了。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可是我们的王之涣看到白日依山尽后忽然不管这个落日,而掉头于东方,专注于黄河入海了。真是应了当今的那句话“翻脸比翻书还快”。

我们当然可以说作者是从落日到黄河入海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宏大的黄河奔流的场景,这是万里江山图卷啊。如真的如此,何不写个红日东升呢?反正也是想象的,比如“楼观沧海日,们对浙江潮”或者如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是朝气蓬勃的。以日薄西山而为画卷的一端,熟悉春秋大义的人们实在是只能往唐王朝虽然是在强盛之中,可是已经露出外强中干、历数将尽之势的意思来。

而这黄河入海流,是我们最为欣赏的景象。可是如果知道唐代的黄河的流向,我们可能就会多个心眼。

唐代黄河下游走势图

这是黄河出了荥阳往北从今天新乡开始到黄河入海口,唐代归棣州管辖。棣州,古代地名。隋置,治今山东阳信南。唐贞观置,治今山东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今均属滨州市。

今天滨州市

那么这个棣州意味着什么呢?

黄河下游直接入海的这段,包括入海口的棣州,都是安史之乱后藩镇的统辖割据地区。可以说,安史之乱虽然发生在天宝十四年年底。可是其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却早在开元时代已经形成了。当今的华北大地的经济关系逐渐突破了士族的控制,开始逐渐出现自耕农、小农等新的经济形态。当然还有就是发达的商业形态,这两个形态对封闭自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本特征的士族经济都是致命的打击。而士族经济和士族阶层始终是李唐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因此,黄河入海的奔腾景象实际上是今天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和脱离中央控制势力的表现。而日薄西山的大唐却无力管控,只能任由黄河东去了。

因此,,《登鹳雀楼》不是盛唐的赞歌,而是盛唐将尽的挽歌!

诗人卒于天宝初年,此时幽州的安禄山反唐的势力依然形成。关中的李隆基只能用哄小孩的办法希望安禄山不造反,今天河北的势力不起事割裂大唐!如果看看安史兵逼潼关,李隆基只能雇佣长安市井之徒来充军,那么“白日依山尽”当然是最好的解释,而别无其他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与唐王朝共始终,奔腾入海的黄河岂非对于唐王朝这些掘墓人来说也是最好的写照呢?

剥离具体的历史背景,我们误读《登鹳雀楼》千年!

另有一首当时河东名士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只一句“天势围平野”就足见这位作者是尊君派,天是至高的,多好的平野都得在天之下,这才是真正的主旋律!而“河流入断山”,与“黄河入海流”语意分明是完全相反,一个是奔流入海,一个是为大山截断。要知道,黄河往东流,而帝都西安可是在西边。截断东流的黄河,自然是维护西方的帝都。所以这两首的政治意义完全相反。一个说日落西山,一个说天依然是最高的。这政治信息还不够强烈?

耿潍,字洪源,是唐代河东(今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登鹳雀楼》诗曰:“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大历是唐代宗时期,唐代宗是唐玄宗的孙子,唐肃宗的儿子,安史之乱基本安定下来,由于吐蕃势力强大,唐王朝对河北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加上猛将仆固怀恩谋反,兵连祸结,靠着回鹘的势力才基本安定下来。早就没有盛唐宏大的气象,所以此时的太阳是“高楼日渐低”。一个“低”字就将中唐的软弱无奈写得淋漓尽致了。他的诗分明是受了王之涣的启发。王之涣的时代还是将红日和山比,他只能用日头和楼来比高低了。代宗时期,江山不稳,用山来衬托红日,实在也是件奢侈的事情。

司马札是晚唐诗人,也写了首《登河中鹳雀楼》诗曰:“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此时晚唐的白日都和兴亡挂钩了。实在是让诗人意兴阑珊的很。同样是鹳雀楼,早就没有了宏大雄浑开阔的气象了。诗人的眼睛此时只有蒲州城角落里那点绿草带来的寒酸的可怜的春色!

因此,王之涣笔下的“白日”绝非只是自然界的太阳,而实则是李唐的帝王或者是李唐 政权的代称,而知道了这点,那么通篇写的是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十六首《登鹳雀楼》(王之涣)
【原创】山西行(二)鹳雀楼
每日鉴赏|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