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很少洗澡、几月洗一次脚、私设小金库的曾国藩,凭何受人敬重?

曾国藩能让名臣左宗棠“自愧不如”,那简直是一个奇迹。因为,左宗棠是一个自负到近乎自恋的人。

大清名臣左宗棠在自己还无官无职的时候,就习惯于对官员呼来喝去,比如对自己的顶头上司——湖南巡抚骆秉章更是。在骆巡抚衙内,但凡大事小事,他都听决于这位幕僚左宗棠。

左宗棠年轻时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个是高度自我表扬——“好大言”,简直是达到了“不堪入耳”的地步了。比如,他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先自己惊诧一番:我的天!这文章怎么写得就这么好的啦!难道真的是我写的吗?他自我期许较高,自称“今亮”——意为当今诸葛亮。

第二个特点是酷评他人。他初识曾国藩以及以后和曾国藩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觉得曾国藩才略平平,对其时有讥责。

这么一个自负到几乎自恋的人,却在曾国藩去世之后,给曾国藩送来了一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并署名“晚生左宗棠”。

左宗棠对曾国藩,为何以“晚生”之名,“自愧不如”?

——那是因为,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把他彻底征服了!

但其实,曾国藩早年刚出道做官时,也曾是一个自视甚高、是己非人、行事过于刚烈之人,以至于在做京官期间,与人吵架、打架之事也常有。

然而,事情发生了转变——在曾国藩组练湘军颇有起色之时,他以父丧为由,直接向朝廷讲条件,要求朝廷放权(为了提高效率,减少阻力,这也正常),并直接撂挑子——离开战时前线“丁忧”去了——等朝廷的反应。然而朝廷一点也不含糊:你要去就去吧!曾国藩就此兵权被夺,在老家两年无所事事,有才不得展,苦闷无比。

47岁的中年危机,让曾国藩每日辗转难眠,心中悔恨交加!

那两年,他用情景重现法复盘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基本情况。通过情景重现法,他找到了自己最大的毛病: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高己卑人。对于他人——不管上下,曾国藩从来都是公开批评,不顾及他人的面子。但他利用了两年的时间复盘推演,“大悔大悟”,脱胎换骨,直到复出!

复出之后,他与人交往的风格为之一变——和光同尘,圆滑柔软,应酬得体。

——也许有人会说,着不就是一个官油子的“最高境界”么?

就凭这,也能让名臣左宗棠“自愧不如”?也能让他“内圣外王”?!

肯定不是的。

其实,曾国藩走到这一步,已经非常危险。正如柴静在《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中写到:“曾国藩深知自己已经在悬崖的边上,再进一步是深渊,退一步则后面是一个大斜坡,出溜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不知不觉中,一日千里,可以迅速滑落成自己曾经最反对的人。

但,曾国藩毕竟把握住了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如此,他方能在一片聒噪之中,坚持初心,发掘一切有利因素,建功立业,圆满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

曾国藩的自我完善和脱胎换骨,是完全不同于海瑞式的。海瑞只求自我圆满,所以能做到表里如一,毫无弹性,坚决与现实脱节。所以,海瑞只能成为一种官场的摆设,一个廉政的符号,虽超凡入圣,但毫无建树!

具体而言,曾国藩在三个方面,做得尤为突出。

第一,曾国藩对左宗棠及其他有才之人不遗余力的荐举,使得很多人才被有效发掘。

左宗棠在遇到危难、就要被朝廷治罪之时,曾国藩极力营救,使他转危为安;左宗棠青云直上,势头逼人的时候,曾国藩低调收敛,少与他正面相克;晚年曾国藩耳闻左宗棠对自己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多有不满,因而常有批责之时,曾国藩往往听其阔论,自己却不置一言,也常告诫家人内敛,避免冲突产生。

在曾国藩意外去世之后,心高气傲的左宗棠细细推究,扪心自问,不得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得到一个结论——无论在做事、用人、涵养等方面,自己终究“自愧不如”!

无疑,这是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所致!

曾国藩确实很能知人善任。这使得他帐下聚集了军事型、谋划型、经济型、技术型等各类人才,难怪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麾下人才济济,他的影响焉能不强?!

在一个很排斥汉人的大清朝廷,他令人惊讶地成了一个权倾天下的汉人。这一点,跟曾国藩不拘一格用人才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人才,不仅让这个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曾国藩,率领三湘饥寒交迫的农民直捣南京,扑灭了轰轰烈烈、席卷十八省的太平军,成就了一番巨大功业,而且也对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当时湘军的主要将领,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彭玉林、李树斌、曾国荃等人,因曾国藩的破格提拔或极力推荐,纷纷成为军事大臣。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又因为军功赫赫而进入政界,成为国家高级行政官员。

比如,左宗棠被封为大学士,彭玉林被封为兵部尚书,杨载福、曾国荃做过总督,江忠源、胡林翼等人做过巡抚。

当时的一批科技人才,也因为曾国藩的重用,而成为了海内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如徐寿等人。在那个科技并不受重视的年代,曾国藩做到这点,实在不易!

第二,曾国藩对小金库的使用原则,出人意料!

清末吏治腐败,各种“陋规”不断。但是清政府懒惰和自私的财政体制,导致各级官员如果没有陋规,就压根无法让政府工作和个人私用如期运转。陋规是必须的。那么陋规收多少、怎么收才算是清廉?这就需要身在其中的官员们自己把握了。

当然,不用问都知道,大多数体制中人是无法压灭心中的贪欲的,能多捞就多捞嘛。

但,曾国藩除外。

曾国藩一路做到二品大员,其官场往来应酬、团队正常工作费用,仅凭自己的工资,根本是无法解决的。——这里补充一下,在大清,官员办公出行的车马费用,幕僚师爷团队的工资,诸多公务的正常接待、运行费用,都是要靠自筹的......什么房帖、车贴、饭贴、各种加油卡......想都不要想了!

可想而知,今天的公务员是多么的幸福......

那曾国藩是怎么解决的呢?

同治七年十一月,曾国藩在信中说起,盐运司定期会给曾国藩送来“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也会送来“公费”。这些数目不小的钱被曾国藩放在“后路粮台”——也就是自己财政司中的小金库中,主要供他官场应酬来往、进京路费以及在京时的各种常规送礼(“碳敬”、“冰敬”、“别敬”之类)等所用。

而国家发给他的干部养廉银,他则把它存在布政使衙门,主要供自己及家庭开支以及支援帮扶穷困亲戚朋友们使用。

他家里的生活质量怎么样呢?在南京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秉烛夜阅公事,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欧阳夫人每月的零花钱只有四千铜钱——折银二两而已。儿媳更是减半。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大清独特财政制度下,曾国藩的固定工资仅够家用及对一些亲朋好友的必要救济;而小金库里面的钱,主要用于各类公务正常支出和官场必要应酬。两者界限分明,严格区分。小金库中的钱,只用于公务,绝不用于私务。但凡多出来的,他绝不轻取,而是想方设法在公务或军饷上面用尽,不带一文回去!

这是他的原则。这是独属曾国藩的“内方外圆”。

所以,为什么曾国藩去世后所花掉的丧葬费用,差点把他们的家底掏空?为什么此后,他儿子因为家人生病却无力支付医药费而找人借钱?我们应该都已经很清楚了吧。

第三,对家人、兄弟、子女的教育,充分反映了他的价值理念!

曾国藩对家族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对兄弟和子女因材施教。他的教育理念,竟成了治家典范。

曾国藩的几个兄弟,曾国荃,曾国潢等,也都是曾国藩带出来的。平时在家书中,曾国藩均是反复教诲,再三叮嘱,令他们在以后的为人做事,受益颇多。当然,不同人个性不同,难求一致。但诸兄弟越到后期,就越能感受到兄长嘱咐的字字珠玑。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他不许孩子们穿华丽衣服。他认为,奢侈生活不利于子孙的发展,因为“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而对于子女教育,他的理念还不仅仅是节俭而已。有一次,曾国藩托弟弟曾国潢在老家盖房。那时,曾国藩已经位极人臣,在老家盖的房子虽贵为候府,他却依然像一个土财主一样,处处节省——内用土坯,外包青砖。家中真正花大钱、舍血本、精心修建的,只有一座藏书楼。那么,他想要传给子孙后代的到底是什么?一座藏书楼,尽在不言中!

在中国过去的大家族里,子孙后代往往到了第三代的时候,就难免不争气了,家族开始渐渐没落起来。

但有一个家族是例外。这个家族就是曾国藩家族!

曾氏家族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等高等学历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者多达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曾国藩的理念是:不要在乎外在的东西,要培养孩子高远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曾国藩自己年轻时,为了考一个秀才,就考了七次。这种独特的经历,让他从小就教育子孙,不要期望自己长大要当什么大官,做个君子即可。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在他儿子16岁的时候,他便在家书中说到,不希望儿子也要遭受科举痛苦,从而丢失了人性!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日后一个成为外交家,一个成为数学家。虽然不能完全否认拼爹的作用,但正是曾国藩这种非直接功利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支撑着两个儿子人尽其才,并且使得曾氏后代才人辈出!

结语:

这是一个很少洗澡、几个月才洗一次脚的曾国藩,是一个行军打仗时还翻开《易经》算卦的曾国藩,也是一个曾经迷信风水、到后期又转而信天命的曾国藩,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曾国藩。

张宏杰所写的《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用非常生动而又严谨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传奇经历:他遭遇过哪五次重大挫折?他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他一生收入与支出是否平衡?他又是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的?......

张宏杰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令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是:他是蒙古族,却对元朝一句赞歌都没有。他还说,明朝的大部分弊端,都是对元朝的继承。

他说:

一个人不应该被自己的“身份”束缚住;不能你是天津人,就得歌颂煎饼馃子,谁说煎饼馃子不好吃谁就是天津的叛徒。我们不能被地域、民族、国家的身价束缚住自己的眼光,应该把这些标签都去掉,像一个“现代人”一样就事论事。

对此观点,我高度赞同!

他对唐、宋高度肯定。而写晚晴的曾国藩,则用去了他整个写作生涯的一半时间。那么,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写这一个人呢?

因为,他觉得曾国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这套书所呈现出来的这个曾国藩,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圣人。他矛盾、苦闷;他纠结、挣扎;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但最重要的,他还是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人,一个带着我们身上诸多常见缺点的、将平庸转换成最大化成就的人。

如何复盘,如何改变,如何团队作战,如何功成身退,如何内方外圆——这些大部分现代职场人士想要潜心修炼的实战技能,张宏杰都在《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这本书里告诉了你。

张宏杰在这个把传统文化运用到极致的“内圣外王”曾国藩的一生精彩故事里,条分缕析地帮你把官场、职场的精髓心法解密。透过这套书,我们可以窥见曾国藩如何把微妙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传统体制结合成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那里有不忘初心,坚守原则,更有和光同尘,圆融自如!

张宏杰以人写史,以史鉴人,再现了一个人事纷繁的晚清时局中,普通人曾国藩是如何逆袭成一个中兴名臣的。不以“权谋”为核心,却又能高效提拔、领导了一大批能臣,这种领导力究竟从何而来?

相信这套《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会清晰明了地告诉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雪岩:白手起家到晚清“首富”,去世留下一句话,子孙再无经商
曾国藩的做人秘诀:忘掉过去,活在当下
胡雪岩临终前告诫子孙:勿近白虎,“白虎”究竟是何物?
胡雪岩临终告诫子孙“勿近白虎”,有何深层含义?背后都是血和泪
红顶商人胡雪岩,留下打哑谜的四字遗言,造福子孙后代100多年
“白虎”指的是什么,为何胡雪岩生前告诫子孙一定要远离“白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