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书入画的骗局II
userphoto

2023.05.09 重庆

关注

上一篇简要说明唐宋元以书入画的概况,约略捋了元代之前的以书入画观念,本篇将进一步阐明以书入画概念及其嬗变。

自徐渭在花卉领域表现出书画交融的状态,书借画意,画为写意后,清初八大山人与石涛等在佛道思想的加持下,花鸟竹木又拓新境。石涛在山水科独占鳌头,竹木顽石别有风骚。八大山人则是清初书画共融的另一种理想典范,不同于青藤“纯以气使”的文人墨戏展现,八大的绘画明显带着不可捉摸的深远境界。

从现存早期的八大绘画来看,尚有明人遗响,用笔凌厉而直率,全无后来浑融古厚之态 。不过早期作品的花鸟已具备物象变态之状,与后来花鸟物象的表现特征相类,不同处在于用笔的变化:从“方折”走向“使转”;从“瘦硬”走向“古厚”;从“扁平”走向“圆浑”。早期作品虽凌厉洒脱不及后期作品的深度,但跻身清代画坛并无不可,如果苛评便要说其“薄而孱弱”,“薄”“弱”这类词汇实则是以书入画的批评词汇,早在六朝已有用纤弱来指责绘画(线条)的弊病,“纤弱”导致不具“壮雅之怀”,纤弱导致气弱,可见指向是“气”的问题,气壮和气弱关乎绘画生命力强弱。从具体技巧上分析,纤弱对应的是“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指的是线条勾勒,此时的线条以匀细为准,尚未与书法用笔产生关系。

以上四帧册页为八大山人34岁时书与画(1659)此时法号为传綮,此时书风多变不定而画风统一,画风多从青藤白阳而来,画好于书法。书法偏瘦硬,笔法内偃多从欧阳询来。
八大山人59岁时作品
八大山人74岁时书法风貌(1699年)此时书法蔚然成风,笔法圆劲多外拓,结构空间疏密开合独树一帜。
八大山人77岁作品(1702年)


不过唐代张彦远认为宋时期的陆探微一笔画与书法相关,“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里没有明确说明一笔画来自一笔书,“书画用笔同法”的“同”在于连绵不断。气脉相通,隔行不断是一种连续的气息与熟练的技巧,加上草书是简便的书体与提炼过的字符,这些综合因素加起来,对陆探微绘制线条起到了作用,这里书画用笔同法是气息上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即张彦远所说的意在笔先之“意”,而并非用草书笔法去入画。

邱振中总结书法不过三种笔法:“平动,提按,绞转”,这三种在东汉已全部出现,平动多在篆籀,提按在隶楷,绞转多在草书,而吴道子之前的绘画都是均匀的细线,也就是说陆探微的“一笔画”超不出“平动”的笔法范畴,更谈不上草书的绞转,笔法上绝无共通。回到画法上,画人物主体是对衣纹褶皱挤压的表现,对应的是线条的前后叠压关系,当对衣纹线条的画法熟谙后,线条组合关系开始出现程式,程式不自觉走向速度的表达,因此,“一笔画”的连绵不断是人物绘画本身线条的程式引申的结果,与草书笔法无关,只是与草书的连续书写有相似处,所以张彦远所说的“书画用笔同法”并非以书入画的观念,而是书与画的共通处在于书写的连续性,引申解读书法是固定的字形结构(常形),绘画面临的对象多变(无常形),可通过技巧与审美归纳,归纳出来的经典程式(常形),有了“常形”便可顺理成章的进入“书写”性。

回到八大山人这里,前文所说八大山人是书画共融的理想典范,此时距离陆探微已过去一千二百年,问题来了,从陆探微到八大山人,中间哪些画家加深了我们对以书入画的认识?

书与画的关系上作了什么变化?又或者延伸了什么?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诀窍】《笔法解密图》让笔法不再神秘!
他用100首诗纪录了几乎所有书法家(四)
王羲之草书连笔,打动自己,扣人心弦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一
章草名实考略
从书法到画法——黄宾虹“笔法五字诀”刍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