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雅轩丨【八雅人生】大 家 | 王澄传

王澄传

王幅明


一、古稀回眸
2014年岁尾,王澄即将迈入古稀之年。作为对70年人生的回望,出版了《王澄古稀集》(大象出版社)。书分四册,分别为诗词卷,文论卷,书法卷,绘画卷。收入诗词470余首,文论40篇,书法60件,绘画60件。《古稀集》印制极为考究,内容丰富,书法与绘画多为近年新作,诗词与文论则是30多年的精选。王澄把诗词放在首卷,可以感知他对这部分内容的看重。受到外界广泛好评是其一,另外,诗词卷较之其它卷更具自传性。读他的诗词,就象跟随作者回眸生命的历程,书家的经历、见解、情趣、抱负,跃然纸上。
王澄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原本姓丁,祖籍江苏省宜兴市。他的祖父丁康保是民国初年的学者、书法家,诸体皆能,最精行书,点画蕴藉,清新隽逸。遗墨多散失,有书论《静宧墨忆》传世。1919年出任开封县知事,全家遂迁开封。其父丁振成亦善书法,在开封河南大学数学系教书,抗战时为避难举家迁往四川,抗战胜利后返回开封。王澄即在1945年6月出生于四川綦江县。1948年,丁振成因战乱前往南京投奔他的一个同学,结果一去不返,当时王澄才3岁。许多年后才得知父亲辗转到了台湾,在“中兴大学”任数学系主任、理工学院院长。父亲失联后,家庭负担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母亲只是一名小学教师,收入菲薄,但她贤淑而坚毅,不辞千辛万苦,供养四个子女上学,立志把子女培养成才。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少年王澄不吝汗水,当过人力车夫,干过拉石头的重体力活儿,也干过泥水匠,沿街叫卖过风筝,只为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在十年浩劫中,迫于时局,也为感念母亲,王澄改随母姓。
王澄母亲亦大家出身,求学于开封女师,曾师从谢瑞阶,后教书育人。母亲喜书法,能写一手好字,是幼年王澄最早的书法老师。王澄五岁即入母亲任教的南关柯家楼小学。王澄在上学期间,各门功课成绩都好,图画课名列全校第一。他的梦想是报考美术学院,成为一名画家。但由于“台属”的关系,也迫于生计,使他与大学无缘。1958年,他被开封卫校(后改为医专)录取,读了医士专业。1961年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异,分配到了开封市人民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医生,一干就是18年。他在工作上吃苦耐劳,勤于钻研,爱岗敬业,手术技术在同行中名前茅。曾 13分钟拿下阑尾炎手术,创医院此类手术之冠。作胃次全切手术只需用两小时。业余时间常自动加班照看病人。生活有时很残酷,如此优秀的外科医生,却只有干活的份儿,每一次外出进修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生活上的坎坷,工作上的失落,画家梦的破灭,并没有使他垮下。他在业余爱好里取暖。
书法这个他从小就沉迷的艺术,一夕介入便终生为伴。对书法的投入,使他忘记了所有烦恼。在医院工作期间,夜里值班,他就在水泥地上蘸水写,回家后,又在家里写,一写就是半夜。由于当时生活条件不好,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有时疼得厉害,饥饿时更厉害。为缓解疼痛,坚持练习,他便将干馍用水泡一泡充饥。有时严重时疼得直不起腰,走不出门。而他以生命为代价钟情于书法,却无怨无悔。“文革”期间,他因字写得好,常被安排抄写大字报。不久恢复书法活动,开封群艺馆开办了第一期书法班,他与好友王宝贵问学庞白虹等诸先生,正式学习书法。其前曾临《宝晋斋法帖》,后购得拓本《郑文公碑》,又喜得借观《右任墨缘》;并于博物馆杂草中拓魏墓志,长临不辍。李白凤、武穆姚、庞白虹是三位深刻影响他的书坛前辈。他与李白凤是交往十余年。李白凤曾为他治名章及“弃医从书”闲章两枚。庞白虹书画印皆佳,平时于地上蘸水写字,王澄随师摹仿,受益良多。武穆姚擅版本学,王澄更是尊师有加,常为其打针治病。武穆姚深以为感,曾为弟子作书多幅。老师点拨之外,王澄师法于右任、赵之谦、康有为诸帖较多,写康时间尤长。因开封康有为的真迹多。开封禹王台内雄浑博大的十几通康有为碑刻,令他多少次流连忘返。拓工精良的《康有为行书诗贴》,是他深入研究康体的范本。康有为“不求点画,全以神运”的强烈个性,“笔笔发于胸而达于神”和“风雨集而江河流”的气概,深深征服了他。王澄从康氏身上学到了用笔“秘诀”:逆入平出,涩进疾书;转折处不作过多提按,侧锋带过,圆中有方,善用笔尖和笔肚,必要时全锋铺开,一任性情。也悟到了结体的基本特征:中宫紧收,八面开张。这样就先从康体那里奠定了豪放、博大的艺术基调。闲暇之时,用功双钩《右任墨绿》《石门铭》《石门颂》等碑帖。
1979年9月20日,上海《书法》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在上海揭晓,收到作品1500余件,王澄以康体“鉴真遗志”4个苍茫雄浑的大字,与沙曼翁、苏局仙等9人同获一等奖。获奖作品展览10月14日在上海首展,1980年春曾在开封市展出。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次书法大赛,格外引人关主,也因此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当王澄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人生的机遇突然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1980年开封市文联恢复,王澄被调入开封市书法家协会,成为专业书法工作者,主持开封市书协工作,从此结束了他18年的从医生涯。同年,书法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1981年,书法作品获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一篇论文《康有为书法艺术浅析》在《书法》杂志发表。1982年,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全日本书道联盟联合举办《中日书法交流展》,于1983年1月和4月分别在东京和北京展出。双方各出展150件,河南省入选作品6件,王澄是其中之一。1984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主持开封市书协工作期间,多次举办书法培训班和其它书法活动,并自采自编《梁园书坛》,引领书法爱好者踏入正途。1985年,调入河南省书协。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提出“魏体行书”说,并发表论文《魏体行书及其代表书家》。作品参加“国际书法展览”。1987年他作为中方代表书家(中日双方各20名)应邀出席“中日书法研讨会”及“中日兰亭笔会”。1989年,任省书协副秘书长,1991年,参加第三次中国书法家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参加第二届河南省书法家代表大会,当选为省书协副主席,兼任秘书长,负责全面工作,主抓创作。他与省书协其他几位领导人一起,办《书法博览》杂志,举办“中原书法大赛”“书法函授班”“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等,河南书法活动一时风生水起,书法人才辈出,成为河南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1980年代后期,台湾开放大陆赴台人员回故土探亲,丁振成先生得归来以与家人团聚。王澄尽奉孝道,暇时或和父亲一起外出旅游,踏访故地;或父子二人对弈品茗,谈书论画。
1993年,王澄被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之后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其作品入选历届全国书法展览、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以及各种重大国内外展览。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后,参加了全部国家级书展的作品评选。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书法百家墨迹精华》、《全国中青年书法家22人集》、《日中书道家百人展作品集》、《国际书法展作品精选》、《中国古今书法选》、《全国特邀书法家作品集》等数十种专集;被浙江省文史馆、江苏省美术馆、陕西省博物馆、曲阜文管会等数十家文博单位收藏。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等国,举办书法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卷》《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卷》。出版《王澄书法集》(荣宝斋出版社),《王澄诗文书法集》(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丛帖·王澄隶书行草书册》(安徽教育出版社)等。
王澄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会员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正值事业的高峰期,却在2000年以后作出了一个令许多同行不解的举动:淡出书坛。不仅辞去书展评委,乃至不再参加书界的任何活动。有弟子问,他答:一则为了清净自我,潜心创作,二则非艺术因素渐多,与其违心同流,不若退之书斋落个心静。
二、春风秋雨寄平生
淡出书坛不久,王澄整理出版了诗词集《棚下曲》(中州古籍出版社)。该书收录了作者各个时期的作品二百余首。《棚下曲》来自同名诗作《棚下曲》:“不洋不土曰如棚,白架周围绿顶轻。亦阔亦宽堪望远,无遮无碍更昭明。纸新墨古胸中意,手敏心闲物外情。楼上文章棚下曲,春风秋雨寄平生。”书名贴切地告诉我们这些作品产生的环境与心境。“春风秋雨寄平生”,一语道破天机。虽然作者认为“写字人对于诗词,不可不为,不可专为,多些修养而已”,但他一旦为之,就象他对待书法一样专注,一样认真,一样痴情,一样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作者说“余非诗人,更非词人,然情之所至,思之所系,总想一吐,而以诗词记之,自觉要比散文便捷。”又在不经意中道出诗家三昧。
伴随书法家生活最多的,莫过于书法。而关于书法的诗章,占去了诗集相当的篇幅。这类作品,饱含作者丰厚的学养和创作甘辛的体悟,多有灼见。“残碑断碣任求之,借得兰亭入砚池。一洗千年尊帖病,雄浑拙朴写新词。”(《魏体行书赞》)王澄研习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之后,提出“魏体行书”一说,引起书坛注目。他本人也是这一书体的终身实践者。“雄浑拙朴”—语极妙,准确地为魏体行书传神。而王澄的行书,除去雄浑拙朴,又多了一层飘逸。“月静天心远,云开地气舒。和平神自古,意到便成书。”(《无题》)这是夫子自道,亦可视为书学格言。其它如《开境界》、《体悟》、《悟道》、《自由人》、《乙丑秋感》诸篇,妙语连珠,均可作如是观。
诗集中的寄怀之作,最令人难忘。王澄一家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均有记述。如《丁卯(1987)秋梦二首》:“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己月余,未得老父音讯。思及香港谒亲,恍若梦境,不觉沾巾。夜色空蒙小径幽,轻云乍去汉星浮。天涯可有瑶台月,映我情思解我愁。(其一)瑟瑟焦桐伴月楼,更深不意铸新愁。秋风阵阵惊乡梦,梦境何因任去留?(其二)”又如《广元寄怀二首》:“抗战胜利时,余合家由川返豫,途经广元遭山洪羁居周余。十五年后,偕父母探亲复又至此,抚今追昔,感触良多。椿萱追往事,千里寄双辀。雨断巴山道,依稀此渡头。雄关云雾锁,危岸水天浮。当日偎怀下,哪知羁旅愁。(其一)奉亲来故地,骨肉喜重游。一线穿云去,千峰放眼收。霞升皇泽寺,影落凤凰楼。蜀国高风晚,江天万里秋。(其二)”怀母亲的共有4首,篇篇佳构。“明窗净案小书房,父子谈棋母坐旁。妙算轻敲无限趣,新茶却误几回凉。”(《母爱》)一幅温馨的母爱图。读之亲切,场景如同身受,引起感情的共鸣。
在母亲因病去世时,王澄写下《悼母》诗:“壬申(1992)六月十四日,母亲溘然病逝,谨以此寄我哀思。日月冥冥和泪霰,茫茫大地垂青幔。西沈婺宿思千愁,夜冷慈帏肠寸断。懿德永怀无尽时,恩情未报有余怨。苍天容我守瑶台,膝下堂前常侍伴。”已到中年身为人父的王澄,仍不失赤子之心,对母亲的缅怀成为他人格的缩影。“殷殷赤子难收泪.耿介为人报惠泉。”(《祭母》)他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母亲的血浆。在英年早逝的画家李伯安的周年祭日,王澄赋诗一首:“群贤会聚自情真,遗作观瞻念故人。寸纸千钧心力瘁,十年一剑墨痕新。横空巨制成青史,旷世丹青铸画魂。一曲英词向天唱,分明经纬亮乾坤。”《画魂》)“寸纸千钧”、“十年一剑”是对李伯安的真实描绘,也为同道者树立了一个奋斗的座标。
王澄是一位深具文人气质的书家。琴棋书画,无所不爱。但这只是表面。有两种文人:一种冠以文人只是徒有其表,一遇到名利便俗不可耐;另一种文人则表里如一,文人气质贯穿在骨子里。王澄属于后者。“醉我书房古砚情,新茶细品素琴横。荣华利禄随来去,事到无求意自平。”(《古砚情》)此诗可视为他文人情怀的真实写照。书中有不少追念前贤的篇章,如屈原、黄道周、朱耷、石涛、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李叔同、黄宾虹……。仅从这些名字,我们即可感受作者的情趣所在和他崇尚的人格。这些都是身具傲骨且在艺术上开一代新风的东方文人的杰出代表。“直起脊梁平起肩,焚香濡墨问残编。文人情结千斤重,义理仁心未了缘。”(《读百年文人墨迹》)这便是作者的文人观。
王澄亦是一位自然之子。常独自一人,或与友人结伴,徜徉于江河山野之间,感受大自然的恩惠。诗集中有多篇歌吟大自然的诗章,清新悦目,语言亦别具匠心。如词作《相见欢·小溪悠》:“驱车独自郊游,荡沙洲。烟渚临风、掀起一沙鸥。野鸭戏,芦花醉,小溪悠。几许凡尘、都与付东流。”一幅荡气回肠的田园风情画。这样的画面,只有心灵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诗人才能捕捉得到,才能绘其神韵。我们惊叹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戏”“醉”“悠”三字极妙。诗人仿佛用了点金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语),与后面的“凡尘”形成鲜明的对照,令人神往。
作者歌吟大自然的诗章并非都是轻松的,有些则使人读之沉重。如《玉簟秋·黄河》:“千古黄河万顷涛,流尽前朝,历尽狂飚。波翻浪涌黯魂销,风也飘飘,雨也潇潇。斗转星移又大潮,山在倾摇,水在咆哮。国人莫把盛时抛,水复遥遥,路复迢迢。“黄河既是自然之河,又是象征之河;是真实之河,又是梦幻之河;是历史之河,也是现实之河。王澄赋予它新的内涵。“斗转星移又大潮”,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理解诗人的特指。“国人莫把盛时抛,”无异于风雨中的一声惊雷,使人联想到各自的责任。这样的词作又让我们看到作者身为民族之子的另一面。虽然有“凡尘”的烦恼,但骨子里依然是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
清代学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境界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以此说来检验王澄的诗词,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有境界的作品,而且是在抒写世间真境界。作为一位视书法为生命的书家,挥毫之余尚能有如此多诗词佳构,足以令同道者为之刮目。
三、水与冰
2004年,王澄受王镛先生之邀北上,受聘中国书法研究院任研究员。后又返回郑州,潜心创作。2008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道者不处——王澄书画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半禅堂选集》。
“道者不处,童心当存”,是王澄自撰座右铭。其跋文曰:“道者不处,语出老子,谓为人不争,为事不强,一切顺乎自然,余虽非道者,却向往之,只是不愿在尘世中扭曲了自己性情。李赘之‘童心说’有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此警示之语,当为座右,时时鉴之,不可忽视也。吾亦喜之甚也,故全录于此。”他把“道者不处”作为书名,说明此语既为做人之本,同样又是书画创作的信条。
2009年2月,“水·冰——王澄书画作品展”在郑州中原古玩城金秋美术馆展出。展出王澄书画近作70余幅。王澄在自序中说:“水、冰零度界致,而其性不变。青藤居士《半禅庵记》有云:‘人身具诸佛性,譬如海水;结诸业习,譬如海冰。当其水时
,一水而已,安得有冰?及其冰时,虽则成冰,水性不灭。’余时而如水,时而似冰,环境使然,多不由己,然无论水冰,天性未改也。水无形,而置容器中则不得不随其形,打破容器便自然流淌。冰有形,给予温度则化为水,即使点点滴滴,也是自然状态。天性不改,而又处世自然,甚是难为,却是余之向往。写写画画乃平生所好,情之所至,涂些作品,也是自然。只是做此展览,并非初衷,犹如水置于容器,无可奈何,却有缘分在。金秋美术馆之盛情、周围朋友之执意,又如给我温度,将顽冰融化了不少。于是,便有了这半自然状态下的‘认真创作’,而书画还是认真些好。至于作品,水耶?冰乎?自觉难以道明,还望识者教我。”
这是王澄淡出书坛后第一次举办书画作品展。他关于水与冰的解说,颇令人玩味。“余时而如水,时而似冰,环境使然,多不由己,然无论水冰,天性未改也。”“至于作品,水耶?冰乎?”水与冰两面一体,虽是自然界的景观,何偿不是人的外化?
王澄的书斋四易其名,包含了他在人生不同时段里的追求。在开封时为“异趣斋”,意取陈毅诗“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调入郑州后改斋号为“三合书屋”,出自《谷梁传诗》:“独天不生,独地不生,独人不生,三合而后生”,寓天、地、人三合之意。沙孟海曾题“三合书屋”眉匾。受聘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客居北京期间,王澄于北辰仰山桥边购得住宅,于是将书斋命名为“仰山楼”。回郑州后改用“半禅堂”,应来自徐青藤的“半禅庵”。“半禅堂”一半为释,另一半或可理解为儒与道?三者浑然一体,然后生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半禅堂”是他追求的升华,人生文章的集大成。他更多传世的作品,当出自“半禅堂”。
作为职业书家,王澄诸体皆擅,行草、隶书尤为著名,是“中原书风”的主要代表书家之一。在《古稀集》“王澄”的简介中称:“专业书法;兼及诗文绘事。立‘碑体行草书’说,并身体力行。”这是打开王澄书艺世界的一把钥匙。论及他的书法,不能不提“碑体行草书”说,两者一脉相承。王澄从立志于书法始,即有明确的方向,以碑派书法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他于1979年的成名作即为康体字,他也因之被冠以“康体名家”。实际上他在写康体之前,临过许多法帖,包括二王、赵之谦、于右任等。后来他选定一家作为主攻。1986年,王澄在河南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集》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最令人不安的是,认识否定了过去,而对未来却茫然一片。”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书法家,他不满足已有的成果,更不满足“康体名家”的称谓,他要写出自己独有的面目。他把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总结成经典的十六个字:“深入一家,逐渐蜕变,不与人同,避免僵化。”
其实,1986年展出的作品,已经与80年代初期的“康体”有明显不同,打上了王氏的印记,也广受称赞。但他认为这只是在蜕变之中,尚未完全做到“不与人同”。我们将1999年12月出版的《王澄诗文书法集》与15年之后出版的《王澄古稀集·书法卷》的作品相对照,就更能深刻理解他对“十六字方针”的持续力行。
《王澄诗文书法集》收41件书法作品,书体有行书、草书、行草书、隶书、楷书、篆书、现代书法,全写于“三合书屋”。《王澄古稀集·书法卷》收60件作品,书体为行书、草书、行草书、隶书、楷书,基本写自“仰山楼”和“半禅堂”时期(2004一2014)。从书体数量看,王澄后期放弃了篆书和现代书法。篆书是他偶尔为之,不是强项。现代书法属于探索性质,争议较大。王澄支持书法的探索创新,他在任中青展评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时,正式提出把书写性和可识性作为现代书法的评选标准,得到其他评委的认同。于是,六届中青展有现代书法作品入展并获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之后有的探索者走得过远,离开了汉字的本体,没有可识性,也就很难获得知音。王澄的放弃,是理性的选择。他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到自己最心仪的几种书体。从几种相同的书体对比看,后期在艺术上更加精到,雄浑、硬朗是其总体风格,细分看,行草书熔篆、隶、草、行诸法于—炉,方圆并用,八面入锋,信笔为之,更显飘逸;隶书楷书更显雅致,隶中有楷,楷中有隶,颇有几分元人遗韵,已做到彻底的“不与人同”。作为当代“碑体行草书”的主要代表书家,他不仅不同于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等前贤,也与当代碑体大家孙伯翔等人面目迥异。更与诸人不同的,是笼罩在半禅堂里的禅意。也许有人对他信笔中的内敛有所保留,而这正是他的特色之一,性格与信仰使然。
若以水与冰释之,笔者以为王澄的后期作品已完全冰化雪消,进入到一泓澄碧的自由之境。
四、“兼文墨”书家
王澄是学者型书家,或曰文人书家。纵观书法史,文人书法一直是中国书法史的主流。文人书法是具有文人气息的书法。这种气息又常被称为书卷气——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及审美情趣在宣纸上呈现出蕴藉含蓄之美。魏晋时期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确立了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成为后人不断追求亘古未变的理想境界。魏晋时期的代表书家均为文人书家。唐代是诗和书法都达到全盛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代表书家也属于文人书家,而且许多诗人都是书家。
文人书法的一个主要特征:兼文墨。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议》一文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张怀瓘“兼文墨”的观点明确地将“文”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文”在书法中占有与“墨”对等的分量,并且强调“先文而后墨”,“文”又成了书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张怀瓘的这一观点,在书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影响深远。他为文人书法从此成为书法史上的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自从张怀瓘提出书家要“兼文墨”的要求以来,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传统,有成就的书家,往往是诗人、文学家、学问家。这就保证了中国书史有无限丰富的内容。但到了20世纪后期至今,因为多种因素,文人书法面临危机。能够“兼文墨”的书家越来越少。王澄属于当代少数能够“兼文墨”的职业书家。它的书法作品,内容大多都是自己的原创诗文。除去艺术本身,其作品还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王澄拥有骄人的学术成就和理论成果。《中国书法全集·康梁罗郑卷》、《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卷》以及大量的学术文章,不仅显示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尤为可贵的是,这些理论建树与他创作相互表里、相互印证、相得益彰。他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其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魏碑行书、碑体草书不仅是一个概念,还包含着宏大的体系构建。它打破以往对碑、帖的生硬划分,消除了碑帖结合、以碑化帖、以帖化碑的笼统模糊,明确指出以碑、特别是魏碑为基础去写行草。他认为,魏休行书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阶段是清朝中晚期。它有一个共性,就是行书里边掺了许多魏碑的东西。经过他总结以后,把它命名为魏体行书。魏体行书,不失用笔或方或圆、结字谨严方朴等魏碑之基本面目,同时又要写得放纵雄肆、精神飞动,使之兼有行书特征。他在编撰《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卷》时,对于右任的草书做了系统的考查,提出一个命题:碑体草书,这都是过去所没有的。至于“十六字方针”,数十年来,已有无数书法人信受奉行。它由经验谈已上升为方法论,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笔者注意到《古稀集》“王澄”的简介,没有提及任何职务。他力求做一个远离官场的纯粹艺术家。文学评论家何向阳曾评价过王澄:“我认为王澄先生的书法有一种文人化的精神。作为书法家,他有文人的气质。可以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凝聚、最集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里,它有一种高贵的人格,一种特有的风骨在里面。我觉得书法的形式与内涵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统一的,文和质是最合一的,它的‘文’就是它的‘质’,文体现了一种“骨质”。书法不是单纯的技巧,它有丰富的人格在里面,这样才能写出大的气象,表现出不仅是个体的精神,更是收容了很多人类高贵的精神,它比文学体现更突出、而深刻的也是这样一点。那么,从这点发出,王澄的诗文也有这样一种精神,比如他与李伯安‘寸纸干钧心力碎,十年一剑墨痕新’,这其实也是对他人格精神的自放。另外,‘心无物趣,坐有琴书’,‘道法自然开境界,澄怀静念铸真魂’,这都体现了他的淡泊自守的精神,包括他的文章,虽然形式、体裁不同,但这种“铸真魂”,我是非常感动的。另外,对我感受深的是他不媚俗,不事张扬,但又刚烈炽热,有一种自守的高贵精神。我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想到了四句话: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可以概椐我现在的心情。”(在《王澄诗文书法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见2000年3月29日《书法导报》)
王澄淡出书坛,但他始终没有淡出书法,没有淡出文化担当,写诗作文始终没有停止。《棚下曲》收录诗词200余首,《古稀集·诗词卷》则收录了470余首,10年间增加了一倍。《河南当代诗词选》(2012)选王澄词五首:《醉太平·踏青》《千年调·和璇涛君》《甘州调·次弢棣韵寄璇涛君,时辛卯秋初,贵州大旱》《壶中天慢·次弢棣韵》《剔银灯·辛卯初雪》,均为《棚下曲》之后新作。这是诗词界对他作品的首肯。他早年写的文章,内容基本上都不离书法;而晚年所写,不仅范围广,且多涉哲理。如:《禅外说“禅”》《荐读[徐文长传]兼及明清文人小品》《出离与艺术》《“庄周梦蝶”随想》《臆说“隔离性智慧”》《没事唱唱歌》等。
《出离与艺术》,讲了佛学中的“出离心”与艺术的关系。他说:“无论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或是朱耷、石涛、髡残、渐江,其艺术境界之高远精深都曾令我仰视不已、心仪神往。后来渐次发现他们的经历也极相似,那就是或隐居不仕,或遁入空门,之后的画作才不同程度地进入了新境界。”传统的山水画,王澄偏爱弘仁。在画家里面,包括四僧,弘仁的“出离心”最为彻底。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则是简净冷逸,一种至纯的禅境”。一个艺术家,对于“诸如炫目的名位、诱人的市场、躁动的时风等等,更有不胜枚举的世间万象、人间奇景,若能疏而远之,起码可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多腾出些有价值的时间,更可减去不少无端烦恼,使自己的心境处于安宁、清净的状态,那么,我们的作品自可除去浮躁,提升境界”。近年来,王澄的书法与山水画,简净远逸,神明焕发,性光闪烁,正是“出离心”的妙用。他有《无题》诗:“书法言何物,良知价几多。君看名利场,过客若星罗。”又有《守方圆》诗:“乐道无时知进退,安居净念守方圆。春茶醴酒花间语,莫笑虚空半坐禅。”说明他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坚守做人的底线。
王澄除了读书与创作,还收徒,课徒。他收徒不求多,但必是志同道合人。王澄与弟子亦师亦友相处,每年出《同人》年卷,主题雅集,对联比赛,师生观摩展等,以此课徒,并相互交流、互动,多元而有趣。弟子诗文多以“澄师”相称,而王澄则以“棣”称弟子,“棣”古时通“弟”,古风犹然。他还接受儒商宏光集团董事长张辉邀请,携众弟子,主持筹建“国学博览馆”事宜,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妙有道 法贵心成——著名书法家李芳作品欣赏
历代文人书法之廿五 隋唐五代帝王书法
书法必考59题
二臣王铎,为何在书法史上评价那么高?
王羲之
吴玉如小楷秀润典雅,不愿称书法家,启功赞他“300年来大手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