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厂】淮南书局:甘泉境内,琼花观旁(下)

然而从史料来看,当年淮南书局的经费其实并不那么紧张,蔡贵华在《清代扬州的淮南书局》一文中讲到:“同治间书院经费是很充足的,除了各书院自有学田租金外,盐务还提供‘厘金’,每引(‘引’为当时盐业计量单位)捐银四分八厘。当时江都县每月能因此提供纹银一千余两。此款原本为清政府对太平军作战的军费,同治间移作书院用,并将其多余资金拨交淮南书局。”

 

同治十三年淮南书局刻《大戴礼记补注》书牌


有政府这么多的拨款,为什么刻书的费用还不够呢?看来,原因之一是掌权人对这种书没兴趣;原因之二则如前所引,淮南书局刊刻之书只是以成本价销售,同时还有不少的免费捐赠。比如光绪元年,安徽布政使孙衣言在安庆扩建敬敷书院,他对外发出了征书请求,当时的金陵书局、淮南书局都有书捐赠给这里。


同治十三年淮南书局刻《大戴礼记补注》牌记


余外,淮南书局出售给其他政府部门的书也均是平价,我在《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中查到了这样一份清单——《江南官书局造呈出售江南淮南书局书籍及寄售各书价目清册》,此造册的时间是“清宣统二年正月”,我节选淮南书局所售书目单的一小部分如下:

书古微 二部 洋一元一角二分(每部四本,洋五角六分)

大字毛诗注疏 二十部 洋五十二元(每部二十本,洋二元六角)

大戴礼记 二部 洋九角(每部四本,洋四角五分)

春秋集古传 二部 洋一元四角四分(每部四本,洋七角二分)

春秋或问 二部 洋三角六分(每部一本,洋一角八分)

仿宋本四书集注 二部 洋一元六角(每部七本,洋八角)

四书说苑 二部 洋一元(每部四本,洋五角)

仿岳本孝经 二部 洋七分六厘(每部一本,洋三分八厘)

白虎通疏证 十二部 洋八元四角(每部四本,洋七角)

仿宋大字本说文解字 大部 洋七元八角(每部五本,洋一元三角)

说文解字斠诠 二部 洋三元二角(每部六本,洋一元六角)

 

同治十三年淮南书局刻《大戴礼记补注》卷首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这个价格也同样很便宜。即使如此,在这个售价之上还另有折扣:“以上淮南书局出售各书共书价洋一百七十六元八角三分六厘,照学堂购书例九五扣,龙洋一百六十七元九角九分四厘登明。”同时,这份史料中还列出了运送这些书所需要的包装费和运费,同样也是很低的费用。由此推论,淮南书局经费紧张恐怕跟这些捐赠以及平价出售有较大的关系。

 

琼花观山门


关于淮南书局结束的时间以及出版的数量,王章涛在《扬州学术史话》中说:“据不完整统计,淮南书局从创建始,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裁并于江南书局止,所刻书大约有60多种、1700余卷。总之,淮南书局在五大官书局中,是唯一非督抚大员创设并主持的,但刻书质量和影响却堪可比肩。”

 

进入山门所见为一条甬道


淮南书局开办于清同治八年,这本已成了业界定论,然而曾国藩研究专家胡卫平先生在《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乡曾氏卷》中却提出了新的说法,胡先生是在看了新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之后才发现了新线索:“1995年,岳麓书社版《曾国藩全集》问世,曾氏许多资料首次披露,笔者从中发现,淮南书局的前身是扬州书局,并与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有莫大的关系。而淮南书局初期的刻书活动,又与曾国藩指导有关。”


扬州文联所在地


此文中首先引用了叶德辉《书林清话》中的说法:“迨乎中兴,曾文正首先于江宁设金陵书局,于扬州设淮南书局。同时杭州、江苏、武昌继之。既刊读本《十三经》、四省又合刊《廿四史》。”而胡卫平根据曾国藩在同治四年620日所写《复欧阳兆熊》提出了疑问:“船山书将次刊遍,刷印或在金陵,或在扬州,俱听卓裁。去岁托刘韫斋抄件,接其复信,云近日当可寄出……台从如果驻扬局,令孙东来,当以挈眷为妥。”

 

两侧的门脸房都关着门


胡先生在引文之后称:“从曾国藩致其信中可知:同治四年,扬州确有一个属曾国藩节制的‘扬局’。由此佐证,叶德辉之言,不是凭空之说,但他将当时扬州书局,错称为淮南书局了。”看来早在同治四年在扬州就建有书局,但叶德辉将这个书局误会成了淮南书局。通过这段话就提出了新问题:同治八年前,也就是淮南书局建立之前,扬州已经有了一家书局,这家书局可能叫扬州书局,也可能没有名称,但是这家书局却按照曾国藩的指示在继续刊刻《船山遗书》。那么这个书局跟扬州书局有什么关系呢?这件事还真不好弄清楚。

 

三清殿


同治十年,曾国藩给两广总督瑞麟写了封信,劝他在广东开办官书局,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国藩往在安庆,因南中被兵尤甚,各处藏书荡焉无存,始谋创立书局……嗣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各省以次设立书局,……前岁扬州运署筹款分立书局,适何子贞太守来宁商刻《十三经注疏》,因请贞翁赴扬总理其事。”

 

三清殿内与外观反差太大


此信写于同治十年,而文中所称的“前岁”,应该是就同治八年。对此,胡卫平先生认为:“‘筹款分立书局’则应是,扬州书局或称之为在扬州刊刻《船山遗书》的书局,随欧阳兆熊之返长沙,已停止了实际的刻书活动。同治八年,方子箴从两广盐运使调两淮盐运使,于是筹公款分立为淮南书局。同治八年六月,曾国藩既将金陵书局移交官办,其刊刻《船山遗书》的扬州书局,由方子箴筹公款分立为两淮盐运署官办的淮南书局,也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知,曾国藩所建的扬州书局应该就是淮南书局的前身:“综上所述,淮南书局的前身是刊刻《船山遗书》的扬州书局,由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它承担了《船山遗书》校正、补刻等多项工作。同治八年,方子箴筹款分立为淮南书局,是两淮盐运署创办的官书局,亦归曾国藩节制。”

 

三清殿后别有洞天


然而联想到前文,同治八年淮南书局成立之时,就已经有了一些旧的书版,而那些书版的名称又不是《船山遗书》,因为《船山遗书》的版片后来全部运回了长沙。这样推论起来,恐怕淮南书局在成立之时所接收者,不单单是胡卫平先生所言的仅刊刻《船山遗书》的扬州书局。那究竟是哪些书局?或者说是哪些部门所刻的官书书版归入了淮南书局呢?这只能等待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吧。

 

琼花园


既然琼花观跟淮南书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关小学看不了,那我就到琼花观去探访一番。在大路边的琼花观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的字确是“蕃釐观”。据说此观建造于西汉元延二年,原本是后土祠,到北宋时,宋徽宗将其改名为“蕃釐观”,而这“蕃釐”二字出自《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藩釐。”“蕃”是多的意思,“釐”是福气的意思,这二字加在一起,就是多福之地。

 

琼花台


此观在当地一律称为琼花观,是因为这里面曾种植着一棵举世无双的琼花,据说此花曾被宋孝宗移到开封,琼花马上就枯萎了,于是又迁回扬州,也有人说是宋仁宗移走者。不管是谁吧,总之此花只能长在扬州,可惜到了元代,这琼花却枯死了。我今天第二次来到了这里,因为没有游客,所以我径直向内走去,前脚刚刚迈过门槛,耳边就响起了买票的声音,门口坐着的几位打扑克的妇女,我本以为她们只是附近的街坊,原来竟是这里的看门人。


蕃釐观简介


我问其中一女多少钱?此人说八元,而我递上十元,她却说找不开。我说,既然如此,那就算了。此女很认真,她一边盯着手中的牌,一边用当地话喊了句什么。路边卖红薯的那个小贩跑了过来,她让那小贩递给我两元钱,同时还递给了我一张用土纸印的简易门票。到今日还能见到这种古董级的门票,反倒与这个古老的琼花观显现出了一种和谐。

 

采琼轩


进入大门后,眼前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左右两则的栏杆之外,全部是仿古建筑,然而每一家都关着门,看来生意并不景气。正前方所见仅一进正殿,匾额上书“三清殿”,而下层的匾额则写着“扬州美术馆”,而今里面正在办扬州百花女子画院成立五周年的作品展。进内浏览一番,完全是现代美术馆的装修风格。花了八块钱,仅看到这么一个小院落,好像有些不值。我决心再向内走一走,果真,正殿之后别有洞天。

 

隋炀帝的事迹让我毁三观


这个独立院落名叫“琼花园”,走进院内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园林的正中有琼花台,因为我来的不是时节,里面种着一株树,琼花肯定不是,但这是什么花,我却看不出。园子的另一侧是个两亩大的水塘,因为这里的游客仅有两人,整个院落有着闹市中的空寂。另一侧的回廊的墙上嵌着一溜新刻的文字与图案,浏览一番,都是对隋炀帝的介绍,而我最感兴趣的一块题目是“好文嗜书”,上面介绍说隋炀帝爱好文学艺术,曾经把宫中的密本派人重新抄录,而后分别藏在不同的地方。


凌寒独自开


在这里还录有一首隋炀帝的诗,我对隋炀帝没有研究,但我所得到的肤浅知识都是对他的历史恶评,而这些展板却全是讲解隋炀帝在历史上,尤其是对扬州所做出的各方面贡献。在琼花观内,我的最大收获,也就是对隋炀帝的再认识。

园内有长廊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厂】淮南书局:甘泉境内,琼花观旁(上)
九帅: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微讲座|观月老师第二讲:局本
邓显鹤南村草堂:湘学复兴导师,船山第一功臣(上)
淮南书局何在
上部《 内用曾国藩 》第一章 须先立坚卓之志之三:读书有方,身心兼治 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