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魂】毛晋墓址:汲古阁名远,刊书传天下(上)

一年多前,有位书友给我发了一组毛晋墓址的照片,我的寻访计划中有一个专题就是寻找藏书家之墓,并且已经结集交给了出版社。虽然书稿已交,但看到毛晋墓址仍然存在,我还是大感心动,毕竟毛晋这个人在中国藏书史上太有名气了,于是我把已经结集的寻访藏书家墓址之文,视为“阶段性成果”,而这毛晋墓只要有机会时,我一定前往探寻。

 

《倪云林》书牌,明毛晋绿君亭刻本


受李烨馆长之邀,准备前往常熟去办讲座,这个过程中跟李馆多有联系,没成想,他对当地的各类藏书掌故特别的熟悉,真的能做到问一答十,他告诉我说汲古阁遗址已经没有了痕迹,但他经多次探访,基本确定下来了大概方位,并且当地的居民时不时地从下面能挖出一些老的砖瓦块,所以他正跟有关部门商议,准备在汲古阁遗址上立文保牌。这个事让我听到后也特别兴奋,但李馆建议我等把那里做了初步处理之后再邀我前往,而毛晋墓址他已经安排好了知情之人带我前往探看。

 

《倪云林》卷首,明毛晋绿君亭刻本


一大早来到了常熟市图书馆,李烨馆长带着两位先生正在门口等我,因为天气大热,李馆未做介绍就让这两位先生上车。陪我前往探寻者除了司机师傅,另外还有图书馆的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袁俊老师,以及馆内的资深专家叶黎侬老师。因为昨天的探访,我已经与这两位老师变成了熟人。袁主任上车后给我介绍说,这两位先生中,年长的一位名叫陶桂生。

 


《宣和书谱》卷首,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听到这个名字很耳熟,终于想了起来:李馆曾在电话中多次跟我提到他,李馆说陶桂生是一位退休老师,但他对毛晋墓却特别熟悉,为此还写过一系列的研究文章,但不知什么原因,昨天商议毛晋墓行程时,陶老师却关了机。我本以为因为这个缘故无法见到陶桂生,而李馆却称无访,因为他们二人很熟,且两家住的很近,所以他决定晚上到陶家去找他。早晨因为没顾上跟李馆说话,但见到了陶先生,看来昨天李馆与他见了面。

 

《三国志》卷首 明崇祯十七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陶桂生看上去约70多岁年纪,有着老知识分子的儒雅,他言语不多,但讲到毛晋顿时精神就提了起来,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毛晋墓的发现者。”而后他递给我一张打印的纸,上面满满列着他所写的研究文章,那些文章的名称,一半都跟毛晋有关,而列在最上面的一篇,就是关于毛晋墓的发现。我对这篇文章大感兴趣,陶桂生说此文的样刊,他手头已经没有了。而一同上车的那位年轻先生看了一眼目录后跟我说,此文发表的杂志现在正由他来主持,他下午就把这两期杂志找出来送给我。

 

《甲乙集》卷首 明崇祯十二年毛氏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本


闻听此言大喜,我从心里感谢李烨馆长的安排,看来他已经料到我需要找什么人、需要看什么资料,他把这些都帮我安排好了。聊天中知道这位年轻人名叫李前桥,近些年负责杂志的编辑,所以对当地的人文掌故颇为熟悉。与这样的人一同出行,那可真如有沐春风。

 

《渭南文集》卷首 明末毛晋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本


我向陶桂生请教,他何以发现了毛晋墓?陶先生告诉我,他当年在那个村上小学,而学校大门旁不足20米处有一个很大的坟,直径至少有20米,两边各有一棵大树,坟主是谁?他跟小伙伴们都不知道,但他们下了学就会跑到这个坟上去玩耍,因为可以在这大树下面乘凉。

 

车只能停到这里,大家下车步行


陶桂生后来离开了这个学校,但是他的老家距此不远。1960年初,他从这一带路过,偶然看到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用两块方形的石头在捣衣,因为陶桂生爱好文史,他本能地觉得这两块石头不普通,于是上前仔细辨认,竟然看到了“毛晋”的字样。他知道这是毛晋的墓志铭,而墓志铭后面的落款儿竟然是“钱谦益”。他意识到这是有用的文物,于是立即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大队,而大队又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文管会,于是这两块墓志铭被收了回来。之后他才了解到,墓志铭就是出自那个不知名的大坟,因为这座坟被当地人平掉了。

 

毛晋墓址原来的位置


经过专家研究,这两块墓志铭不全,于是继续在当地打听,果真还有另外两块,但这两块被另一户人家拿去做了砌猪圈的材料。将这两块墓志铭收回来时,上面已经残损了几个字,后来文管会就在毛晋坟的旁边立了块文保牌,那块文保牌至今还在,这就是我在网上看到的那张照片。但这块文保牌为什么是坚形,而非寻常所见的横方,李前桥马上告诉我:以前的文保牌并没有统一的制式,而今的这种形式只是后来有了规定之后的事情。

 

正在修围墙


而陶桂生则说自从有了他的这个发现,当地的文管会才立上了此牌,他自己也从那时开始对毛晋感上了兴趣,此后的几十年,毛晋就成了他的重点研究对象,后来有不少的人前往探看毛晋墓址,大多都是由他所带领者。陶桂生也讲到了郑伟章先生,他说郑先生研究毛晋也曾向他请教过问题。昨天李馆也跟我讲,郑伟章为了研究毛晋,曾有一度住在常熟许多天,并且将他们馆的古籍一部部地翻看,以此来寻找相关的蛛丝马迹,而郑伟章研究毛晋的大作已经结集,等到出版时,这里还要举行首发式。

 

进院后看到的是文保牌背面


郑先生对藏书家的研究确实是既深入又透彻,他的大著——《文献家通考》是我寻访的主要参考书,他对毛晋墓的研究成果肯定也有许多是发前人所未发者。李馆说确实如此,他说关于毛晋祖上的情况,终于让郑伟章先生探究出来了。

 

汽车出城不远,驶入了一条较窄的路。袁俊说这本是城乡结合部,以前就是农村,所以街区与道路都没什么规划。虽然路较窄,但地面已经做了硬化,我们的车停在了一个小广场上,陶桂生说前面汽车无法通行,于是下车徒步走上一条小街。

 

一半被埋在垃圾下


前行了20余米,陶桂生指着一幢二层小楼说:“就是这里,这座楼的一半就是建在毛晋墓上。”而后他向众人讲解着原本两棵大树的位置,他告诉我说在墓旁种树是当地人的风俗,其目的是为了让后人能辨认出墓的位置。我好奇于这是怎样的两棵树,陶桂生说的树名我没有听说过。李前桥立即陶出手机百度,原来这种树的学名叫“枫杨树”,而俗称则是“元宝树”。看到他手机中显示的图片,我终于想起来在北京的达园内也有几棵这样的大树。


文保牌对面的房屋

 

转到这座房子的后侧方,此处正在垒围墙,墙的下方有一个铁皮的工棚,而工棚的角落里露出了半个刻石,上面刻着“汲古阁主人毛……”,下面的部分被堆起的装修垃圾遮挡住了。陶桂生让站在旁边的那个施工人员将碑的下半部分剖出来,这个人坚决不干,陶要跟他理论,我马上将陶老师劝住,因为我担心一旦闹起来,恐怕拍照都成了问题。

 

毛晋墓址的侧前方是若瑟堂旧址


眼前所见,除了这一块石碑状的文保牌,已然看不到任何旧迹。我的感慨让陶老师听到后马上说:“旧房子前面还有。”顺其手指看过去,果真在侧方的新房中夹杂着一廛青砖灰瓦。陶老师带我等走到了近前,他说这就是自己曾经上过的小学。但我从资料中得知,毛晋墓的旁边原本有一座教堂。陶老师马上告诉我,他所上的这个小学原本就是教堂,教堂的名称叫“若瑟堂”,后来教堂迁到了他处,这里就成了小学;再后来,小学迁走后,这里就成了队部;而后队部也搬进了新房,这里就变成了外地人的租住处。

 

残存的院门


眼前所见者,只是传统的江南民居,完全没有教堂的外观。陶老师说这里原本有钟楼,只是后来被拆掉了。而我眼前所见,只是在一块平地上立着一个门洞,陶老师告诉我这片空地原本是生产队的打谷场,而毛晋墓被平掉也有可能就是为了扩建这个打谷场。因为这个小广场已经做了水泥地面的硬化,与后面的破烂房屋形成了一些反差。后面的一排房屋已经没有了门,只是用一些苫布做了些遮挡。走进室内,里面堆放着的全是废旧物资。袁俊说,看来这里的租住户是个收破烂儿的。陶老师证实了他的猜测。

 

里面堆放的垃圾


穿过这间破烂的房屋,进入了后院,而后院的情形比前面更显得破败:院落中已经被当今的住房潦草地种着些蔬菜,而后面的正房则仅剩了高大的木框架,房顶已经大半不存,并且在室内长出了两棵碗口粗的大树。即此可知,这个房屋的倒塌应该有了几十年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魂】毛晋墓址:汲古阁名远,刊书传天下(下)
话说武汉 | 东湖风景区 署两江总督陈銮墓址考论
「觅史记」马骕《绎史》:上古三代,创新体例(下)韦力撰
关于程明墓址与赵氏墓址及墓志铭•原根传承历史记载的说明
​晋祠镇内三古墓
中华周氏-----祠堂堂号大汇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