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院: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百廿交大



历史建筑

Historical Building





在中央大草坪如波的绿茵北面,坐落着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中院。


这是目前惟一一幢建成于19世纪的教学楼,也是上海交大百年校园的历史原点,见证了中国人创办新式学校的新思想和新实践。


在这里,沉淀着时间过往中的繁华与荒芜,记录着传奇的名人、老故事和岁月镌刻的厚重历史。







PART I

跨越三世  新学起点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创办之初尚无校舍,暂借徐家汇附近的民宅办学。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和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何嗣琨几经考察,决定在现在交大的位置上购置地皮,兴建校舍。


其中第一幢决定建造的教学楼就是“中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破土动工,1899年夏建成。


建造中院的目的是用作中院(供当时的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学舍,故以院命楼,名曰“南洋公学中院”。


 

南洋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中院就是由他亲自设计并督造的。为了使房屋的造价降低,他在设计中摒弃了外表的华丽,力求朴实、坚固,并且将内部结构设计成只能供学校使用,以免被改作他用。后来确实曾有人想把它作为医院使用,终究因为不合适而放弃。


 

中院旧照。这是一座三层楼、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


中院东西长60米,南北深30米,高21.48米,建筑面积为4950平方米,造价为49926.2两银元,由招商轮船局、电报局集资捐助。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属于“大手笔”的作品。


建成之初,中院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是交大初创时期的见证和参与者,标示着新学理念的崛起。


 

中院理化实验室旧照


 

中院理化实验室旧照。当时化学实验室设在中院一楼,二楼全部是教室,三楼是教师、学生宿舍。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仪器非常齐全,药品亦随时添置。


 

中院办公室旧照。1927年交大原附属中学独立建设,更名为南洋模范中学,中院成为大学教学及办公用房。这里曾长期用作数学系和化学系的教室、办公室及冶化实验室。


 

中院旧照



PART II

英式风格   双廊布局



中院建筑在当时很时尚,采用的是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材也是当时最好的,这是因为福开森的母校波士顿大学的建筑形式,与英国传统校园建筑有很大渊源。


中院外立面以简洁的拱券门廊为主,西方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南北屋面均有老虎窗,屋顶还对称分布了八个砖制的烟囱,和室内的壁炉相连,这种装饰形式常见于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筑。


中院两翼宽大、华丽的半圆形山花,形成了富有韵律的屋面装饰


中院北入口处,设在砖拱券外廊中间处,上方建有双开间的拱券门廊,丰富了建筑立面。外墙面主要用清水砖砌,白色灰缝,墙面每层均有两条红砖束腰。


中院室内布局为内廊式,进门后,为南洋公学第一任校长何嗣琨塑像,正对大门是宽大的木制主楼梯。


室内装修以木质板材为主,主楼梯底面有精致的木雕花饰,花纹为植物草叶形式,与扶手为同一风格。


南洋公学中院楼铭。这块石刻楼铭长2.5米、高0.6米,镶嵌在中院立面正中,从建成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PART III

群英云集  学潮风生



中院建成后,作为当时南洋公学主要的教学楼,师范班、特班、政治班和公学的一些办事机构也都曾使用过这幢大楼。


1901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


曾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的蔡元培先生


在悠长的岁月里,中院成为孕育英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影响后世的社会精英,也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的重要事件。


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就学于南洋公学特班。


著名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先生,曾先后就读于交大附属小学、中学。


刚升到中院后,师友们都把我当作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实际上是不行的。……我所苦的是在夜里不得不自修校课,尤其讨厌的是做算学题目;我一面埋头苦算,一面我的心却常常要转到新借来放在桌旁的那几本《新民丛报》!夜里10点钟照章要熄灯睡觉,我偷点着洋蜡烛躲在帐里偷看,往往看到两三点钟,才勉强吹熄烛光睡去。

——邹韬奋


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在中院学习。


我所投考被录取的是上海南洋公学特班。……特班被录取的学生共42人。开课了。上半天英文、算学课,下半天中文课。……每人将所写笔记缴送蔡师(蔡元培),蔡师不但亲手批阅,还每夜轮流召二三学生到蔡师房里面谈,或就笔记,或就今天日报所载时事消息指示种种,学生也可以提出意见请教。不单这种教育方法切合学生们的要求,蔡师语言态度的亲切、谦和,使每一学生都心悦诚服。这些还影响到上院其他各班和中院。

——黄炎培


著名教育家邵力子,也曾就读于中院。


此外,当年在中院学习、生活过的,还有著名学者谢无量,教育家孟宪承、廖世承、胡敦复,物理学家胡刚复,数学家胡明复,文学家陈源,影剧艺术家洪深,金石学家马衡,经济学家祝百英、沈志远,翻译家高尔松等。


“墨水瓶事件”是南洋公学学生著名的反专制抗争活动,被誉为“中国学生社会一大劈头之大纪念”。1902年,文课教习郭镇瀛因其座椅上放置的一只小小墨水瓶而故意发难,校方因此开除无辜学生伍正钧,引起全校学生极大公愤。特班总教习蔡元培出面与校方沟通,无果之后,遂有200余名学生集体退学。


刻有“中弹穿肠而死者陈虞钦、愤激病狂而死者吴恒慈”字样的五卅纪念石柱。1925年日本人强杀顾正红后,南洋大学400余人赴公共租界进行反帝演讲、宣传,英巡捕公然开枪镇压,南洋大学附中年仅17岁的学生陈虞钦中弹牺牲,另一个中学生吴恒慈也为之忧愤疯狂而死。纪念他们的石柱今日仍耸立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南侧草坪上。


位于校园南侧的史穆烈士纪念碑。1945年5月20日,中共交大地下党员、交大电讯管理系学生穆汉祥,与交大另一位学生史霄雯同时被害于闸北宋公园。穆汉祥此前近两年半的时间,一直住宿在中院一楼左边的房间内。解放后,交大在校园内为两位烈士建墓立碑,以作纪念。




PART Ⅳ

百年历程 文脉延续


一百多年来,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20世纪60年代,学校花15万元进行了大修,不知谁作的主张,将清水墙整体抹上了一层砂浆,“南洋公学中院”的楼铭也被石灰完全覆盖。


●“文革”期间,机修车间进入中院底层,东面还架起了桥式起重机进行生产。


●20世纪80、90年代,有人曾经想拆掉中院,建一幢“现代化教学楼”,后因学校要将重点转向闵行校区,中院方才被保留下来。


●1999 年,中院建成100周年纪念时,学校对其进行了原复性大修,“南洋公学中院”的石刻楼铭被无意中发现,经仔细清理覆盖其上的石灰粉刷层后,重新显现。


●随着交大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下一次中院的修缮,将会更为遵守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呈现出更为真实和丰富的历史信息。



 


PART V

中院的价值评价



 

历史价值:中院是交大校园内惟一一座19世纪建造并留存使用至今的建筑,很多名家与精英在此学习、成长。历经岁月,外部建筑型制仍基本保持原来样式,包括建校时期便留存至今的楼铭等历史元素,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中院为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筑,这种风格流行于1860-1900年的北美地区,这正好是福开森出生直至来到中国的时间,他带来了西方世界当时最流行的建筑风格,也带来了中国新学的火种。


 

科学价值:中院的结构形式是近代上海建筑中常见的砖木结构,因建造年代较早,其内部结构均为木质,结构轻盈、精美,体现了清末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是这一时期建筑中的少有典型代表。


 


中院南立面图



(编辑:俞菲)






微信名: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微信ID:SJTU-IRCAHC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一支联合国内外多学科方向、较早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产学研团队,研究方向与实践领域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安全监测、病症勘察、修复技术、传统建筑再创作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转至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网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院 | 如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她就是交大最古老的校歌!(附视频)
【上海交大】百年校区老建筑
阅读上海100胜?|?思源传薪?跨越三个世纪 沉淀求知精神
【记忆】上海交大的这三幢“文物级”建筑,它们的故事你知道吗?
【探索】上海交大这16处早期建筑入选全国文保单位!可免费参观哦
你好,上海交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