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聆听那些老建筑讲述:交大的历史变迁与人文传承

聆听那些老建筑讲述:交大的历史变迁与人文传承

2016-12-28 


◆ ◆ ◆ ◆


百年岁月,流金之梦。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中院、上院到体育馆、工程馆,交大的这些老建筑依然屹立在交大徐汇校园,它们承载着交大过去的荣光,激励着后来的师生,再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追求和梦想。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姜斯宪

◆ ◆ ◆ ◆

清晨的阳光轻抚巴洛克式尖山墙

尘封的记忆在苏醒

你是故事里永恒的风景

即便消逝去

也难以被遗忘


中院


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中央大草坪如波的绿茵北面,坐落着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中院。它是目前徐汇校园中唯一一幢建成于19世纪(1899年)的教学楼,也是上海交大百年校园的历史起点,见证了中国人创办新式学校的新思想和新实践。

这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英式风格,双廊布局。建成之初,中院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当时的一层除了饭厅,还设有化学实验室,二层则全部是教室,三层是教师和学生宿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住在三层60号。

在悠长的岁月里,这里成为孕育英才的摇篮,有“弘一法师”李叔同,著名新闻工作者邹韬奋,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等;这里发生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一声霹雷”的“墨水瓶事件”;这里沉淀着时间过往中的繁华与荒芜,记录着传奇的名人、老故事,镌刻着包含岁月的厚重历史。


始建宣统,中西合璧

典雅质朴间流转明灯书卷

而今新修,迎来航运史馆新篇

栩栩船模,片片风帆,在你

典章琳琅,礼册誉满,在你

新中院


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东北角、中院北侧,有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它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新中院”,见证了交大百年间的沧桑风雨和历史变迁。

新中院建于1910年,最初建造是用于中学生住宿的,故名新中院。它在传统的西式外廊形式上做了一定的中式改良,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中间模仿江南传统民居的特征,设有天井。当时住宿的学生们一早起来,便素面相对在天井内的公用水斗旁带着牙膏、肥皂沫星子聊天说笑。爱运动的学生们还可以在这里打篮球,踢足球。天井里的共享空间,其乐融融,甚至当他们住到条件优良的执信西斋时,仍怀念新中院度过的美好时光。

后来,新中院成了院系办公楼,经年使用耗损严重。2002年,香港董氏家族出资修缮,改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续写了交大船舶史。


无形的电波掠过

高耸的发射柱传递着四面八方的讯息

这里没有一座建筑比它更低调

但它却破译了历史发出的言语

北四楼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西北角,有一座朴实端庄的小楼,这里远离喧嚣,环境十分悠闲安静,学生们常于此处徘徊。

这就是1919年建成的无线电台实验室“北四楼”。它虽然是一幢很小的建筑,但作为交大电机专科的无线电实验室和无线电台,却有其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见证了交大当年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领先水平。由于当年就没有设置门额、碑记之类的标志,因此这座小楼也一直寂寂无名。随着功能的转变,名称也数度更改,由无线电实验室、话务楼、老电器楼、机床车间,到现在的北四楼。目前用作凯原法学院办公室使用。


脉脉书香萦古楼

浩浩书籍入殿堂

清晨的第一声朗朗阅读

晚间的最后一盏灯光相伴

你曾见证过多少人绚烂的梦

图书馆


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东部,清水红砖、精致典雅,白色浮雕映衬在树木的绿荫之下,交大图书馆自1919年建成以来,便以其独有的建筑艺术和魅力,成为沪上高雅文化的象征。

这幢装饰精美的三层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建筑,面积2687平方米。原是由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的,开创了学校广揽校友、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先河。

在百年历史中,这座图书馆也成为多个历史事件与人文故事的见证之地。其使用功能也有所变化:1985年,包兆龙图书馆投入使用,图书馆转为校档案馆办公之用;1995年大修之后,主要作为学校的校史博物馆和校友活动馆使用。

山墙雅致,沿廊精巧

扶栏雕花,细微见深

曾经

孩童的笑语欢声在这里清响

女生的恬然梦境在这里凝聚

岁月匆匆而逝未曾暂留

而你的身影是我魂牵梦萦的归处

盛宅


旧时,走进海格路(今华山路)交大校门,除看见两旁的古树外,还能看到路左绿荫深处,藏着一所小巧玲珑的楼房。这原是是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夫人担心其孙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住宿受苦,所建的私宅。

1923年,这座外廊式民国风格建筑的小楼建起,占地565平方米,两层建筑。1927年,交大开始招收女生,随着女同学逐渐增多,这座空闲了的盛宅便作为女生香闺使用。

经历了近代动荡的社会变迁,盛宅的建筑功能也发生了数次改变。在12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对其进行修缮,此后盛宅将作为交大展览、接待的场所而呈现。


梦想从强健的身体与心智开始

过往的盛衰兴替

都成为筑梦天下的回忆

直到菁菁校园长出最初的硕果

在古老的楼馆内

寻觅最初的相遇

体育馆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中央绿地西侧,坐落着一座庄重大气又简洁严谨的建筑,它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校园位置,一走进华山路的校门就会映入视野。这就是建成于1925年体育馆,它像一面镜子,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和传承着交大的办学理念和宗旨。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957平方米,早期底层为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戏台,可供演出和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观赏球赛的看台。

交大一直以来就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育馆使得学校教育功能进一步完善,是现代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2016年12月19日,体育馆修缮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向社会开放。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

拥抱一个又一个暗夜

使我看到寂寞又灿烂的群星

让我藉你的沉默与你对话

在离去时

留下我饮水思源的印记

执信西斋


执信西斋拉开了交大徐汇校区整个格局的向西发展,也奠定了徐汇校区西区在此后的区位功能方向——学生生活区。众多莘莘学子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他们将交大的精神与气质散播四方。

1930年,这座总面积4362平方米的新学生宿舍竣工,后为纪念朱执信先生的革命精神,就将其定名为执信西斋。这是当时全国高校条件最好的宿舍,竣工后即备受赞誉。为表达感念之情,首批入住的学生于1933年在执信西斋的中央空地上建造一座以校徽为中心的喷水池和饮水思源纪念碑,赠送母校以作纪念。

经历80多年风雨,执信西斋也曾经改作教工集体宿舍和办公用房,现为研究生宿舍。现今,这里仍是许多老校友回母校必到的瞻仰之处。


走进这里

就走进别人无法企及的远方

看到马可尼铜柱的熠熠辉光

守着书本守着无言的器具

将这段闪亮的日子轻轻弹唱

工程馆


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北部,屹立着一座高大宽敞、洗练简洁的建筑,它就是最让交大人自豪、在功能上最能体现其办学重点与理念的工程馆。这里不知成就了多少工科、理科、管理学科的优秀干才,是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的具体体现。

1931年底工程馆落成,建筑面积11007平方米,集中包含了工程教学的各种要求,可谓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1960年,交大将原本两层的工程馆在二层上又加建了一层,面积增为12898平方米。

八十多年来,工程馆集合现代实验和教学功能为一体,培育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他们是有着科学精神、敢于探索、勇于奉献的栋梁,真正实现了先贤建馆时的殷殷期望,“造就中国之奇才异能,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


要如何培育满园佳卉

让它们展现最美的姿态

要如何搭建通天的阶梯

让他人借此手摘星辰

多少光辉岁月沉淀出一句沉思

若非不断地出发

又怎能完成一次真正的回归


总办公厅


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中央大草坪远远望去,总办公厅的赭红色砖墙从绿荫中露出一角,静静地伫立在校园的中心。作为学校的管理中枢,在八十多年的风雨中,这幢小楼里曾经进出过学校的无数核心人物,延续着交大生生不息的办学精神和传统。

1933年建筑面积2105平方米的总办公厅竣工。学校为纪念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容闳,在两个大门上分别刻有“容闳堂”和“总办公厅”两个楼名。自投入使用起,总办公厅一直是学校的行政中枢,它迎接过众多社会精英、中外嘉宾的到来,还见证了交大学生爱国护校的事迹。

如今,虽然学校的中枢机构已经向闵行校区转移,但总办公厅依然是学校机关重要的办公地点,并承担各种会议功能。

无数个早上

阳光明亮

钟声从宁静的校园飞来

对你的一瞥温润岁月、惊艳时光

从历史深处传来悠远的回响

醒来的人

正守护着门里边的梦想

校门


大学校门往往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它凝聚着大学的历史,传递出时代的信息,迎接着未来的希望。位于华山路上的徐汇校区正门,作为交大的象征,以其古老凝重、雄浑端庄的身姿,展示着百年学府的历史韵味。

1935年落成的交大校门,式样为仿传统官式,建筑采用正统的中式梁、枋、斗拱、屋顶甚至彩画,无论用材还是用色都使校门保持中国传统的韵味。

随着八十年来的变迁发展,校门也经过了几次修整。但这里永远吸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已然成为交大形象的代表,也是交大校友心中对校园的深刻记忆。


诞生

是为了纪念

那走远的老校长

存在

是为了科学

那不灭的求索魂

科学馆


科学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北部,靠近淮海西路北入口,东侧是工程馆,南边为包兆龙图书馆。

1947年,科学馆正式建成,建筑面积2162平方米。为纪念孙科先生对学校做出的功绩,曾命名“哲生馆”,新中国成立后改现名。

如今,科学馆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东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仪器系假肢加工车间及接待室共同使用,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DNA分子实验室”。


名校长之名 为文治之堂

校友助以力 学子齐其心

筹措善款 旧貌新颜

红幕舞台 明灯璀璨

学子齐聚 高朋满座


文治堂


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体育场的隔街西侧,教学办公与后勤服务的枢纽地带,有一座简洁浑厚、自然朴素的建筑——文治堂。它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对母校的功绩而命名,于1949年基本完工,是上海解放前交大校园建造史上的收官之作,建筑的风格已接近现代主义,完成了老校区建筑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建成后的文治堂总建筑面积达2913平方米,最多可容纳2000人。虽然近年来,徐汇校区向闵行校区转移,但文治堂依然作为交大会议、演出、放映中心,以其独有的方式和功能见证着交大师生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群情激昂、承载着无数师生相聚的欢歌笑语。


曾经的钟声皆已远去

崭新的你屹立于一个新的时代

新学兴浪潮 宣怀图强国

你见证的故事成为历史

纪录的历史成为 镌刻在砖瓦中的诗篇


新上院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最老的建筑,大多数围绕在校园中心绿地周围,包括中院、图书馆、体育馆、总办公厅等,还有就是位于绿地西北角的新上院。这是一座建于新中国成立初年(1954)的教学楼,建筑面积9746平方米,有清晰的时代特征。

1896年南洋公学创建时,分设外院(后改为附属小学堂)、中院(中学)和上院(大学)。上院后因基础沉降,学校拆除后原址建新楼,延续之前的名字,命名“新上院”。

今天的新上院,是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南楼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北楼有多间阶梯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


红砖灰墙绵亘

是你简洁朴拙的外观

跨越半个世纪的旅程

有多少目光在你身上留连

又有多少故事在你身旁发生


新建楼


新建楼位于徐汇校区的南侧,于1953年建成,北邻体育馆,南邻浩然科技大楼,东边是大草坪,与图书馆和老校门遥相呼应。

新建楼的名称来源已难以考证,它的建成主要是为了教学育人之用,解决了当时由于学生增多而缺少教学空间的状况,同时在校园空间上,使整个建筑群围合得更加完整。

目前,新建楼主要作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与软件学院教学办公使用。



 

中院、新中院、北四楼、图书馆、盛宅、体育馆、执信西斋、工程馆、总办公厅、校门、科学馆、文治堂、新上院和新建楼。120 年间,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交大的百年校园依然存留着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铭记着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交大精神。历史就因为这些古老的建筑,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探索】上海交大这16处早期建筑入选全国文保单位!可免费参观哦
你好,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百年校区老建筑
汇游徐家汇丨百年交大,上海的又一座“建筑博物馆”
云游徐家汇源丨穿行交大百年校园,领略经典建筑,品读海派文化
【记忆】建筑可阅读:上海交大的校园,自带中国近现代“建筑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