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市圈的概念及界定

第一章 都市圈的概念与界定


关于都市圈的概念,我国至今尚未有公认的确切定义和界定标准。一般而言,其地域范围大于都市区,而其界线却有较大的伸缩性和随意性。它可以是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单中心都市圈,其内圈与中心城市的关系最为密切,实质上也就是都市区的范围;其外圈可将一些不邻接中心市,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但受中心市经济辐射影响较大的所有市县均划入都市圈内,相当于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它也可以是由多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组成的多中心都市圈,其内圈一般多指城镇密集的经济核心区,其中也包括已发育至高级阶段的都市连绵区。单中心都市圈一般都在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内,而多中心都市圈的外圈往往可涵盖跨省市的大经济区。都市圈又与城市群的关系非常密切。明确都市圈的概念以及认识其界定标准,对于当前推动中国城市群的崛起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 都市圈与城市群

   

城市群是中国部分学者引进上述国外专家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新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形态开始由单体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带等组合城市形态转换.,城市群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加以使用,与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术语也大量出现,如都市圈、城市带、城镇密集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等。有关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异常热烈。如:王键教授最早在一次城市规划讨论会上提出的9大城市圈;上海2001年城市群研讨会,日本学者周牧之的江苏省调研;去年上海《国际金融报》“第六城市群”专版推出;今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博士专著《城市群制度创新》出版。尤其是是今年国务院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正式启动。现实中,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目前对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概念界定也没有权威性的表述,但是,综合国内专家的一些观点,总体来说,大多数学者将大都市圈、城市经济协作区和城市群这三个概念在以大城市与其周围城市的组合及相互关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大都市圈强调更大跨度、更大范围的城市之间的协作关系。城市群则更强调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资源配置及大中小城市的功能等级与平等分工。有国内学者认为:城市群是一个具有顶层属性、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包括若干典型或非典型的城市群类型。都市圈、城市带、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个典型或非典型形态的城市群构成城市集群。


一、 城市群的内涵及特征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地域内,城市的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即可称为城市群。与城市群概念相近的是城镇密集区,前者更突出城市,后者则更强调其所在的区域。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群强调的是城市群体内大中小城市的等级体系与职能分工。随着各项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区域的高度集中,城市群概念也就被赋予了经济学的内涵,由地理区域概念转化为经济区域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群,更强调城市群体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突出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及社会经济的——体化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经济区,即是以一个或数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地域共同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连接的经济区域。

  

城市群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是城市群的基本特征。(1)地域性。城市群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2)群聚性。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或者说城市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3)中心性。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核心,这些城市成为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中心城市可能是一个,出可能是多个,因而城市群既可以是单中心型,也可以是多中心型。城市群的中心性不仅指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体中处于经济活动的核心,而且也意味着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立。(4)联系性。城市群的联系性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联系性是由城市群的中心性必然派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的城市群的重要区别。


姚士谋先生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对城市群内涵的界定基本上包涵了城市群的上述基本特征。他认为“城市群是在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有学者认为:构成城市群的基本空间构架既可能是以一、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若干城市组成,也可能是由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组成。其实,前者主要就是包含了“都市圈”的概念,后者则是明显指城市群而言。


对于城市群的具体涵义,美国的SWSA标准提出:中心人口的规模,或相邻两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上;邻近郊区非农业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在75%以上;邻近郊区与中心区达到一定程度的一体化。借鉴这一标准,我们对大都市圈(城市群)的一般涵义可以理解为: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有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群体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中,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至于城市群内的众多城市是否属于同一行政辖区,并不是构成城市群的主要条件。

  

二、城市群的类型及阶段


划分城市群的基本标准是城市之间的空间聚合形态特征与现实空间过程。城市间的空间聚合形态决定着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方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空间方向,从而也影响着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受城市的空间分布特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交通条件决定的空间可达性的影响,在城市群的形成过程中其空间要素的发育程度、空间聚合特征、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方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群。按其空间形态特征是否典型,城市群可以分为典型形态城市群与非典型形态城市群。典型形态的城市群空间聚合程度较好,形态特征较为显著,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方式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城市群的发育程度较为成熟。典型形态城市群是城市群的高级形态。都市圈、城市带、多中心城市群即属于典型形态的城市群。非典型形态的城市群其空间要素的发育程度及其空间组合状态尚处于一个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特征不太明显。非典型形态的城市群是城市群的初级形态。


国内学者认为戈特曼他将城市群归纳为两大功能,即枢纽功能和培养功能。枢纽功能是指城市群的内外联系网络和各种流的汇集,如同干道和交通的交汇路口一样,促进了城市群的地域扩张,提高了其在国内乃至全球经济活动的地位,由枢纽功能引致各种流的汇集。而培养功能是指通过汇聚的不同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产生了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成为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群便成为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区域,并推进了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戈特曼还归纳总结了城市群发展的四大阶段理论。要形成城市群需要城市离散阶段、城市体系形成阶段、城市向心体系阶段(都市区阶段)和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离散发展阶段:是指个别的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功能比较发达,而大多数周边城市都独立发展,相互之间无多大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整个城市化进程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历史阶段。城市体系形成阶段:是指随着城市逐渐膨胀,边缘的向心内倾向减弱,城市的区域也逐步向四周扩散,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向心环带状结构。卫星城市逐级出现,区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向心体系阶段:是指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交通、邮电、通信条件的迅速改进,市区沿交通线蔓延,中心城市的向心作用继续发挥并促使其达到相当规模。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指都市区的郊区化及沿交通线的延伸,形成核心的巨大的城市群。

  

三、城市群的相关概念及其特征

 

都市圈、城市带、多中心城市群、都市连绵区(带)是典型形态的城市群,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空间经济特征。


(一)都市圈(城市圈)

  

都市圈也称城市圈,是城市群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它是以一个或两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连同这些城镇覆盖的空间地域形成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呈圈层状布局的空间组织形式。或者说,都市圈是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地域共同组成的紧密的一体化区域。目前在世界范围公认的有五大都市圈:即以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为核心的都市圈。

   

与传统的单体城市相区别,都市圈是一种组合城市。它以高密度的城市和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规模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类型。

   

都市圈的概念来自日本。日本在《地理学词典》中指出:“城市通过对其周边地域辐射中心职能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职能地域、结节地域称为都市圈。都市圈并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地域构造,而且是一种具有具体职能的社会实体。它的范围与都市势力圈相近,内容与日常生活圈、经济圈、商圈也类似,其界限是与相邻城市势力的强弱对比关系的产物。”日本行政管理厅1960年提出的“大都市圈”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据此日本有8大都市圈。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市经济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中心性。由一个或两三个200万以上人口的高能级特大、超大城市构成都市圈域的中心,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可占到圈域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成为整个圈域经济的中心与枢纽。中心城市高密度的经济集聚产生高能量的经济磁场,从而形成对周边地区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都市圈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趋圆性。都市圈域内有较高的城镇密集度,各类城镇环绕中心城市基本形成呈圈层状结构布局,城镇等级规模体系相对合理。趋圆性是都市圈重要的空间形态特征,因而平原地区更具备形成都市经济圈的自然地理条件。(3)一体化。一体化是都市圈的经济特征,也是都市圈的实质。所谓一体化是指都市圈域内中心城市与各类城镇之间分工与合作密切,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上相互融合和互补,形成经济上的一体化关系。都市圈域的一体化包括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资金、劳动力、生产技术等要素在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一体化。(4)通勤性。都市圈内具有密集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且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延伸,将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周边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密集的物流、人流、经济流、信息流,圈域内中心城市到各个城镇保持较高的通勤率。


(二)城市带

  

城市带是由一组规模较大、地域相邻、彼此关联的城市沿交通干线分布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城市带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城市为结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在空间上呈带形扩展。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也主要沿交通干线展开,形成产业带。城市带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以某一交通干线为轴线,呈带状形态;(2)城市沿交通干线分布,地域相近,联系密切;(3)经济活动以城市为中心沿轴线两侧集聚,形成产业密集带。当沿线的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地域不断扩张,相邻城市实体空间地域相互连接,城市带就发展成为高级形态的城市连绵带或都市连绵带。


(三)多中心城市群

  

多中心城市群是指由一组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相对独立而相互联系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这一类型的城市群具有如下特征:(1)各个城市规模相近,处于同一或相邻的城市等级系列,共同组成区域的中心;(2)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影响力范围;(3)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并由此形成共享的经济腹地;(4)城市群形态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


(四)都市连绵区与都市连绵带

  

都市连绵区是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小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市化最发达的地区。当都市连绵区呈带状分布时,即为都市连绵带。1910年美国学者库恩(Queen)提出都市地区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都市地区”包括“内城”(InnerCity)、“城市边缘区”(Ur-banFringe)和“城市腹地”(UrbanHinterland)三部分。


(五)megalopolis与城市集群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一篇题为《megalopolis:东北海岸的城市化》论文中提出了megalopolis的概念,用以描述美国大西洋沿岸北起波士顿、纽约,南到华盛顿,长达970公里,宽50-160公里的地带。在这个带内,以纽约为最大核心,日益大城市化,以致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五个特大城市区已连成了一片,入口占全国人口的20%以上,而土地面积1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1.5%。Megalopolis一词却找不到—个贴切的中文表达,一时间,“都市圈”、“大都市带”、“都市带/都市连绵带”、“城市群”等种种译法四起。

  

我们认为,戈特曼提出的megalopolis概念实际反映了这样一种城市空间聚合状态:在具有发达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群体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或几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空间形态上可能包括了若干城市圈、城市带、多中心城市群等典型或非典型形态的城市群。因此,用城市集群或大城市集群的称谓可能更能恰当地概括megalopolis的内涵。城市集群是以数个大型或特型城市为中心,包括若干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组成的多个典型形态或非典型形态城市群共同组成的庞大城市群体。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密集区就其空间聚合形态而言实质上也属于大城市集群,因而使用长三角城市集群、珠三角城市集群更能反映出它们的区域空间特征。


第二节 都市圈概念界定的意义和标准


一、界定意义


1、有利与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增强中国城市在世界经济上竞争力。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发展最快、进步最大、变化最深刻的历史时期。1979年至200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5%;进出口总额为11547亿美元,由2003年的世界第4位提升到第3位。目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1%左右提高到约4%。中国将继续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使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人民生活全面发展。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在117个经济实体中竞争力排名第49位,比去年下滑了3位。报告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评分不高是影响其全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2、是中国城市化进入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大城市数量剧赠,规模扩张庞大。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到2000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分别达到40个和54个,比1980年分别增长1.6倍和0.8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使得沿海大城市人口出现快速增长。从全国排名前10位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来看,1981—2000年的19年间,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南京、西安的人口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其中有4个为沿海城市。随着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用地也迅速扩大。如北京的建成区由1978年的3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488平方公里。上海的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代初的1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约5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半径由1980年代初的约10公里,扩大到2000年的约20公里。因此,只有城市化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和分工,城市群的界,才能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综观国际上和我国的发展里程,无不证明这一点。


(3)是城市规划名副其实和城市空间布局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城市一直处于集聚发展阶段,表现为从城市中心区逐步向外蔓延式扩展或连片、分片式扩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城市经济能量的增强,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散发展趋势。大城市的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一般都是在城市发展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引导下,依托一些重要基础设施,以独立、半独立卫星城或规模较大的新城方式向外扩展。从空间经济理论分析,这种扩展是“梯度理论”和“扩散理论”发展模式的体现,是以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发展压力为目标,以建立相对独立的新区和城镇组团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如上海市1986年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控制中心城区、发展卫星城”的方案,在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明确了新城建设的问题,即选择郊区条件较好的城镇(主要是原来的县城)分阶段地建设成中等规模的新城市,首先试点建设松江新城,最终将建成9个新城(松江、闵行、嘉定、青浦、金山、奉贤、南汇、崇明、海港新城),在全市形成“中心城一新城一中心镇一一般镇”的城镇体系,构建“多轴、多核、多心”的都市圈。


以前所谓的城市规划仅是城市内部的建设规划,而没有触及到城市之间的总体规划,或者是一个国家的某些区域的功能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国土规划到了重视的黄金时期。近年来的特征表明,一些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新的城市群发展对布局规划、城市群结构形式、各类城市功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及时研究和分析,遵循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协调各种社会经济的关系,正确引导城市群发展。


城镇化体系的优化布局,促使城镇科学开发普遍推广。城镇化体系的优化涉及城镇规模的合理设置。要及时调整城市发展规模政策,建立城市群发展基本方针。城市的发展规模是由城市发展的潜力来决定,其因素很复杂。只能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协调规划来引导城市合理、健康地发展。城市群发展方针应体现统筹协调的原则,重点要体现各类各级城市与群域的发展协调、与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协调、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因此,要改变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大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大力扶持和推进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发展不搞“一刀切”。上海试点城镇的建设是城镇化体系优化调整的有力尝试。


(文章来源:节选自熟年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都市圈:群雄争霸、重塑格局与引领发展
发挥都市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38个都市圈发展看推动都市圈建设的着力点
经济日报
《中国金融》|都市圈建设是增强韧性的重要抓手
都市圈时代,中小城市的出路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