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衡的认识论,主张行汉法,实行保文化,对当时发展有一些影响

导语:许衡的认识论,主张行汉法,实行保文化,对当时发展有一些影响

许衡在认识论上十分注重"格物致知"和"真知践行"。许衡在格物致知上基本遵循了朱嘉的观点,他对朱寡的"格物致知"补传的第五章表示赞同的态度,他指出;"因古时简编坏烂,这一章书如今遂t:失了,朱子补在后面。"同时我们从许衡的《大学直解》中也可做比较,虽然语言文字有差异,但是实质内涵却没有多大差异。在阐述"格物致知"中继承朱嘉的观点,认为格物就是推及本也的知识,在格物的步骤上讲求"圣人教人今日学一件,把那一件道理巧充到是处,明日再去为另一件事"。总而言之,许衡的格物致知理论就是通过对事物一件一件的穷究,一旦达到豁然贯通,就能了解事物或者也中的"理"。

知行观念是许衡在认识论上重视的一点,薛這曾记载许衡"鲁斋力行之意多","盖真知实践者也"。他继承和发展了朱禀的知行观,主张真知践行。许衡认为"圣人教人只是两字,从学而时习为始,便只是说知与行两字。"在知行关系上,许衡延续了朱嘉"知行相须互发"的观点,认为"知与行二者当并进"。许衡在语录中援引程颐、朱寡、张拭等人的观点,认为知行不相离,"行之所不化只是知之不真","力行韦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知行相互存进,不可偏废。

许衡所说的知行内容于程朱理学有所发挥,相对于宋代帝王对理学的要求,元代帝王更看重的是理学的实用性,空疏的义理并不能吸引元代帝王的目光。在此背景下,许衡在继承朱嘉知行观的同时,也在其中加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看来,知不但有封建伦理纲常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这一点是对宋代程朱理学空疏学风的一种改善,更加贴近元代所需要的致巧要求。

许衡行没法思想是其在政治上为理学发展奠定基础的突出表现,许衡入仕是基于他的夷夏观决定的,在宋金元对時、战争不断的情况下许衡清醒地认识到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观点不符合实际,在民族斗争的经验下他精辟地提出"天下一家"、"华夷千载亦皆人"的民族团结理,在这样思想前提下,许衡对蒙古人入主中原并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站在"素夷狄行乎夷狄"的立场上,并针对此事提出巧没法的主张。面对蒙古人入主中原,许衡并未隐居弃世或是反抗蒙古统治,而是选择与"夷狄"为伍,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地被蒙古人同化,而是用汉人的方法去感染蒙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没文化的精华,为理学的传播打基础,所午衡入仕为官的首要任务就是鼓动统治者推行汉法政策。许衡希望通过中原文化的礼乐典章、文化制度,当然这也包含理学思想,来改变蒙古统治。

在许衡进言忽必烈的《时务五事》以及其他的建议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而对理学发展最为重大的要数许衡在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意见。许衡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的教育事业,他在忽必烈朝任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等职以及在地方开办学校的行为都是许衡教育实践的体现。许衡的教育理念"明人伦"和"为国用"为根本宗旨。当时蒙古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习俗上较为落后,许衡教育思想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如许衡所言"自上都中都下及司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从事于学,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劝至于平天下之要道,十年之后,上知所W御下,下知所事上,上和下睦,又非今日比矣。

许衡在教育内容上偏重理学思想,而针对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在教育方式上许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这方面也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因材施教就是许衡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早在孔子,就有因材施教的论述,宋代朱嘉也有关于年龄层侧、知识水平不同教育方法不同的论述。元代理学面对的人群不比宋朝,很大部分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许衡针对蒙古人巧色目人汉文化水平程度低的特质,具体的制定了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方法,他继承了韩愈的性H品说:"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所他认为教人不仅需要因其资质制定方式,而且还要根据学习进度循序渐进,这样的主张更适合蒙古人和色目人占多数的元代学校。

许衡是继赵复等么后,元代又一位重要的理学家,他一生忠信朱学,薛這、罗整庵等皆赞颂许衡为朱子传人,许衡思想中虽有向也学发展的倾向,但是最终的归宿仍是程朱理学的要义,王磐甚至称赞许衡"继经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许衡积极发展教育传播程朱理学,在他和一批理学家的努力下,元政府极力倡导并以法律形式强制推行,致使"海内之士,非程朱之书不读"。许衡对元代理学发展之功不可谓不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元代大儒许衡:传扬汉学促进一统
忽必烈治下,蒙回汉三方治衡,且看帝王御人之术
从奴隶到宰相的回回人阿合马
【长安万年】之三百二拾四:廉希宪治陕,元代“汉法”从长安走向全国
视域 | 浙学渊源,自王充《论衡》始
​元朝科举制:因蒙古贵族的阻拦而无法复兴,却影响明清多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