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努力人:你就快成功了,No!其实,你进入了思维误区


中国人从不缺乏的就是努力。我们从小就被教导, 要想成功, 必须付出努力。不管是考试、打比赛, 还是减肥, 我们都要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句老话成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努力的程度和成功的概率真的成正比吗?越努力, 就越可能成功,这是真的吗?

实际上,并不是!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的定律, 我们知道努力和成功并不是正相关。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成为专业的足球运动员或者马拉松选手, 一定要经过专业的训练, 每周都要频繁地练球或者跑步来锻炼肌肉的强度。但通常, 最初的100 小时的训练会比接下来的100 小时有效得多。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发现到这个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习新事物往往会比较有意思。学习曲线在初始阶段通常是非常陡峭的, 但渐渐就会趋于平稳, 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而且, 一旦我们付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 任何附加的努力反而可能导致与我们追求的目标相反的结果。比如, 如果我们训练过度而没有适度休息, 就有可能造成损伤。一个想要跑完全程的马拉松选手一旦受伤, 可能在一开始就没有办法出现在赛场上。这正应了8个字: 适得其反, 过犹不及。

类似的例子很多。炒菜时, 一点儿盐有助于调味, 太多则会毁了一道菜。维生素有助于身体健康, 但过多摄入则会危害身体。

这个原理也适应于恋爱中。所以,急于脱单的男女们: 对于喜欢的人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 但千万别死缠烂打, 不然可能会把人吓跑!

减肥也是同理, 一些人想稍微减几斤肉是可以的, 但过度节食引起厌食症可就不好了。另外,关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结果考试的时候睡着了,这就不好了。所以,还不如考试前一天睡一个好觉, 养足精神, 可比通宵学习有用得多。(但是对于一个学期没有学过习的小伙伴,我不得不说,考试前能多看一眼,就多看一眼吧,挂科毕竟要补考,补考还要交钱,劳民伤财。)

总而言之, 事情做得过头, 反而会产生反效果。



生活中, 我们需要在过多和过少的两极间找到一个平衡, 而寻找“黄金分割” 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为这一理论写了大量著作。黄金分割, 是在充分和不足两极之间适度的中间值, 但它不是绝对的中位数, 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因此, 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掌握它。 “黄金分割“从某种程度上与中庸的理念有相似之处。这样的理念在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出现过。

所以,悖论是表面上显然成立而实际上存在矛盾的任何事物。有可能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听过这个词, 日常交流中我们通常用它来表达对那些不寻常或者意料之外的事情的惊讶或怀疑。悖论在投资世界中也存在。事实上, 《低风险高回报》的作者平范·弗利特 在学生时期就发现了可能是投资领域的最大悖论: 低风险股票有更高的回报而高风险股票反而只能提供较低的回报。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惊讶而且不同寻常的发现。


作者在《低风险高回报》一书中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想想这个普遍的“投资锦囊”: 你们承担越大的风险, 你们的回报也会越高。绝大多数的股票投资者, 不管是专业的基金经理, 比如投资顾问和对冲基金经理, 还是“亲自上阵” 的个人投资者, 都相信这个风险越大、回报越高的说法, 但这是真的吗?

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都有“上天揽月” 的心态, 希望能找到下一个苹果(Apple)、谷歌(Google)、特斯拉(Tesla)。投资这类令人兴奋的股票实际上风险很大, 因为如果我们挑了潜在“超级股” 后, 其表现得并非那么“超级”, 甚至发行企业最终破产的话,我们可能连本金都会损失。

但如果我们真的成功找到了下一家谷歌或者特斯拉, 股价翻了4倍大赚了一笔呢? 是的, 那我们肯定像中了头等奖那样一路笑到银行, 这回我们可真是“抓到月亮”了。要买到那些没这么让人兴奋的股票会怎么样呢? 许多投资者都觉得, 沉闷无聊的股票不会让我们获得超额的回报。毕竟, 低风险不就等于低回报吗? 可是我们认识谁通过投资变化缓慢的低风险股票而迅速变得富有吗?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低风险股票能让我们变富而高风险股票则会让我们变穷,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 “这哥们儿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作者的这种说法, 违反了人们对投资的直觉: 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作者在书中提到当他在读大学时,碰巧读到一篇学术文章, 是讲风险—回报悖论的。这之后, 读博期间, 他又花了大量时间重新阅读和消化这篇刊登在20 世纪70 年代早期的学术论文。他找到了更多的数据对低风险股票确实能够战胜高风险股票进行验证。在作者拿到博士学位之后, 他觉得是时候把这一经验证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基于这一悖论的投资策略, 到底能不能也在现实世界中生效呢?

结果是,他成功了。(所以这本书才能成为畅销书)作者也顺利毕业加入了一家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荷宝(Robeco)(这家公司主要为机构投资者,比如保险公司、捐赠基金公司和养老基金公司和私人投资者管理资产)。

2006年,作者创建了一只低波幅股票基金,现在这个基金已经成长为一只服务于全球投资者, 掌管150 亿美元的大基金。

写在文后

作者在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启发,在学习中应该一直持怀疑态度, 能够帮助我们在任何问题上都学习到更多, 而且在挑战传统理论时, 我们也需要有质疑的心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风险,高回报》| 哈希解读
一个能赚钱的低风险投资策略
深度剖析:买基金亏钱的两大主因
基金到底怎么选?新手如何选出一只靠谱的基金?
为什么富人不买股票
基金投资,“隐形风险”要规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