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伟大的中华医学

99植宝发明人:贺乙峰

有人说贫富与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其实、生存与健康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所谓的西方科学主义,发展主义的统治以及掠夺自然的野心,特别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物种灭绝,气候反常,病毒变异,药品危害,疾病难治起到了很大的负面的作用,人类已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健康危机。于是,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转向绝异于西方科学的中医。

科学一词在中国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却窃于君临天下的霸主地位。其实中西医均属于科学,而中医又远远超过科学。如果科学神化为绝对正确或成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则中西医均不是科学,所以中医存废与科伪之争的大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概念的大混战。

其实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阴阳五行,三元六气不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而属于自然过程中最基本规律,五藏六腑不是“组织器官”,而属于最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的分类。所属经脉网络,则展示了过程及中枢机制领域中神气游行出入与转输交会的壮丽图景(当然也包括了能量,信息的传递,反馈、协调、演化、控发等生命活动),而不是今天的人们在实验室里千辛万苦地寻找物体结构性,气血运行的通道。中华医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

西方文化一元论者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宗旨,自认为可以战胜一切,夺取一切。有人说未来与人类争夺地球的是病毒。然而,如果我们把敌人锁定为病毒,那将是一切永无休止的自我毁灭的战争,返朴求真,回归自然,人类最终归向心灵的宁静,追求纯朴的意境,未来文明必将转向古代东方文化,新世纪已经在呼唤中医的智慧,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才能生化,相同是没有意义的,中华医学对人体结构研究科学之超越,不仅是人类未来的大目标,中医是人与自然,社会大一统之道的体现,中医是展示自然和生命过程和通的大道,中医属于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和则为正,失和为邪,和则为平,失和则病。诊断的要决在于识其偏,治之要决在于使其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逆者降之,陷者举之。寒热错杂,温凉并用,上下不和,苦辛并进,调其升降,益气以养血,和则相生。凡导和人身,疗百病,药无贵贱,对证则良,法无高下,应机则宜,扭转局势,宜扶正祛邪,和其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急者缓之、郁者通之、顺应趋势、因势利导、引邪外出。邪在表者、汗而发之、邪在里者,攻而逐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浊气在下者则泄之、掌握时势、宜因时施治,防患未然。

中医不仅是应用之学,而更是一种生命大道,走向那神灵的未来文明的殿堂的时候,人类将真正开始对中华文化及中华医药的重新认识,从而最终导致古代东方文明的回归。西方人就在有形的物休结构中寻找人体的实质,中国人都在无限的运动过程中追溯自然和生命的本原。“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指道的显示。可用于各个领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顺应自然之道,而不违背、忤逆、破坏、维持生命过程而不干扰,替代,损害,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与诊治之道的基本原则。存在就是真理。

就人的关系范畴而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其次是生命过程中各类活动方式的相互关系。再是其次生命枢机中各类变化态势相互关系,再其次是生命结构中空间场及粒子的相互关系,再其次是生命物质与生命能量,信息的相互关系,再其次是整体系统层次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再其次才是部件中器官组织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中国人将自然、社会、生命过程中无限运动方式称作“气”。

是科学主义挥舞“伪科学”的利剑,摧残扼杀中华文化和中华医道,企图对中华民族实现文化统一,并占领医疗市场进行经济殖民。从而挑起近百年的所谓“科玄之战”。“玄学”是对中华文化的歪曲,中医将是21世纪的道科之战的主战场。中医现代研究却认为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是“抽象概念”。什么是健康,健康住住被人理解为没有发现疾病,后又加上心理平衡与社会适应能力,认为这已是人类对健康的完整概念。实现自然健康的目标,要用自然调理的方法。就是要顺其自然。每一种疾病都是自身生命活动失和的表现,每一种疾病都能通过自身的调理而痊愈。所以每一个人都能化解一切疾病。保持终身健康的本能。中华医学是新世纪人类自然健康工程的根本。亚健康的人数已占人口总数的75%,健康只的5%,生病或住院的占20%。所以中医养生之道是解决“亚健康”问题具有无以伦比的绝对优势。

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优势与特色,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通过中医现代化的推进,使中医药在解决多因素疾病与养生保健中逐步发挥主体作用,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环境的日益恶化,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或已经取代已往的传染性疾病,同时,健康概念,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及医疗费用等问题变化也越来越突出。人类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传统中医药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医药界出现了“回归自然”的潮流,这一切对我国中医药学在医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世界人口的老龄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5亿人,其中1/3人口年龄超过65岁,而人的平均寿命到时会达到甚至超过90岁。果真如此,则每人的一生有1/4是过着老龄化的日子,随之而来的老年性疾病和老化衰弱等生理现象的增多,“西医药是爱莫能助的,只有依靠中医药的养生调养治疗观,才能有效化解。

目前,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每年夺去1000多万人的生命。西医学的“对抗式医疗模式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危机。”据美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有49%左右的疾病西医目前无法治疗,有20%左右的人因使用西药出现副作用而停药,西医学治疗的机器化和医生对患者的淡漠是当今医院的普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要求不患疾病,而且要求保持最佳身体状态,因此,人类对养生保健的客观需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尚未进入疾病状态,而人体的阴阳平衡已经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学无论是检测还是治疗费用都低得多,因而,对于不堪负重的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发展中医学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一种选择。

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中医人员33万人,全国95%以上的综合医院设有中医科。在农村基层100万乡村医院中,约有半数人员应用中医或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中药行业由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组成,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产业。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4000多家,其中中药工业企业1000余家,生产品种8000多个,剂型40多种。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老年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病、皮肤病等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对治疗艾滋病、辅助式戒毒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类健康理念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给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医药要想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接受,就必须具备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解释语言、名词术语、检测方法和质控标准。

附件

批评中医(方舟子著)

中医的长期发展至今尚未步入自然科学的轨道,于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影响巨大的社会中,我们还听见用“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来解释疾病,还用“风寒暑湿燥火”来说明病因,还仅靠医生的手指感觉来体会脉象,还主要凭医生的个人经验来诊治疾病。

和所有在中国内陆长大的人一样,我小时候也看过中医,喝过中药的,经常见到一种批评是说我不懂中医,其实我对中医的了解估计要比大部分中国人,甚至大部分中医支持者多。我没有系统学过中医,不知道如何用中医方法给人看病,开处方,对中医细节的了解肯定不如中医从业者。但是批评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无需了解太多它的细节,只要根据通用的科学标准加以衡量即可。尤其是现代医学可作为对照的情况下,只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要判断中医的非科学性就更为容易,在这个意义上,我其实要比那些不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老中医更“懂”中医。

一、中医理论体系不是科学,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应该总体上加以否定抛弃。

二、中药、针炙等中医具体疗法包涵一些治疗经验,值得挖掘,但是要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中医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被现代医学所吸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但是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是不可能相互结合的。反而可能干扰现代医学治疗,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在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批评“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虚假宣传,要在中药说明书中清楚地标明已知的毒副作用。对于毒副作用不明或毒副作用过大的中药至少不能作为非处方药销售。

这些主张可以称为“废医验药”即废弃中医理念体系,检验中药(和其他中医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要比前人提出的“废医存药”的主张更为准确,不是盲目地承认中药的合理性,而强调检验的必要性。

科学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在不断地发展中,正因为现代医学是科学,有很多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如果因不幸得了这些疾病,愿意去找中医试验,死马当活马医,这是你的权利。你有可能被治好了病,但也可能是白花了大笔钱,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我们质疑中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更是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和切身利益。能否超出朴素的民族感情科学地看待中医,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的科学理性素养的试金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好习惯养生63:关于中医现代化
西医人士为中医发声
科学猫头鹰微阅 ? 为什么有人觉得“中医药更有效”?
中医药发展大论2020.7.图书馆
中医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
2022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难题发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