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白石的读书生涯(完)


  天地自然是一部大书,至美至深。

  齐白石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且饱受磨难。从旧社会到新社会,齐白石活了近一个世纪。他眼里的社会是一部大书,读社会,让他更多体味的是人生痛苦,读自然万物让他感到了美!

  师造化是齐白石从无字处读书的最高境界。且不说齐白石从小便以常见之物为师,40岁起,他五出五归,出发地都是湘潭,第一次目的地是西安,从西安又到了北京,从北京转上海回家;第二次是游南昌,先过九江,游了庐山;第三次是游桂林,从桂林又转到广州,又赶到钦州;第四次又到了钦州;第五次到广州,又转到香港、上海、苏州、南京,从江西回家。在第一次出游西安时,好友郭葆生怕他不去,写信敦促他“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古人云,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郭葆生的信,把游历的作用阐述得再明白不过了。

  他一路多有佳构,一出西安时,画有《洞庭看日图》《灞桥风雪图》《华山图》等诸多名画。第四次出游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又看了荔枝树,还有许多人拿荔枝换画,从此齐白石把荔枝入画。五出五归,足迹半天下,每次远游,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每次归来,朋友们都说他的画的境界大有提高。出门游历让齐白石眼界大开,以造化为师,他的画风大变,印风大变,书风大变,那么他的诗自是题材丰富、内涵深刻了。五出五归让他完成了从画匠到画家的又一次飞跃。此前,他本是学工笔的,游历之后,他渐渐改用大写意;刻印本是学丁、黄一派,游历中见到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从此改学赵之谦;书法在游历中也颇多变化,尤其在北京认识了李筠庵后,开始写魏碑、临《爨龙颜碑》。

  师造化,就是齐白石的写生。他一生都在以天地自然万物为师,创作不断,至死不渝。齐白石在其题画诗、谈艺录中,时常提到或流露出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他的深刻体悟。画螃蟹,他细心观察,“余寄萍堂后,下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苍绿错杂,常有肥蟹横行其上。余细视之,蟹行其足一举一践,其足虽多,不乱规矩,此之画此者不能知。”画虾,更是经过无数次的观察揣摩。他从小生活在水塘边,经常钓虾玩,小时候洗脚还被虾欺负,夹破了脚;他从小画虾,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老年还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因为对虾的熟悉,才有他画虾的精湛,成了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画和平鸽,89岁时,他还每日观察家里所养的鸽子。齐白石58岁认识梅兰芳,也是在梅兰芳的家里,细心地观察各色各样的牵牛花,才开始将牵牛花入画。据说,他还给张大千指出,柳条画蝉不应该头朝下的事情,这一切都是他师造化的具体体现。齐白石多画日常能见到的东西,一些虚无缥缈、不常见的,在他看来,画得再好也不切实际。早年,齐白石画神功对时,满脸煞气的,都是从熟人中挑选有异相的人入画。正因为此,齐白石的画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儒家入世之味浓,相反道家、佛家的味道差了,而老庄的书、佛经齐白石读得很少。

  师造化也不是一味地描摹、照搬,他说:“我画实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像虾,而他画的虾却并不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种大境界,是由“写境”到“造境”的延伸,观者自然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丰富想象。

  韩愈《师说》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毛主席说“高贵的人最愚蠢,卑贱的人最聪明”。齐白石,一个穷苦农民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却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画家。有人说他有天赋,但是再好的天赋没有后天的努力,也是王安石笔下的“仲永”。细述齐白石读书学画的历程,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体悟呢?(附图为齐白石《残叶工虫》)(完)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鉴赏 | 齐白石画荔枝
齐白石的荔枝情
郎绍君——齐白石“六出六归”去过哪里?
白石老人笔下的荔枝图!
一骑红尘妃子笑,日啖荔枝三百颗。
齐白石3段有缘无分的感情,其中93岁对22岁姑娘的一见钟情最感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