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文时览/将历史的现实性揉碎在幻觉中——马尔克斯短篇《疯狂时期的大海》赏析

将历史的现实性揉碎在幻觉中

——马尔克斯短篇《疯狂时期的大海》赏析

阿探

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大致也有相通之处。正如陈忠实在创作《蓝袍先生》是触发了长篇《白鹿原》的念想一样,我们可以把加西亚·马尔克斯早期的《疯狂时期的大海》看作是《百年孤独》的雏形或简易版,或者说后来的《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则是充满玫瑰香味的小镇的深化升华。这篇早期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特质已经十分鲜明了。

在拉美地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时,当地作家纷纷向欧洲现代派学习。卡朋铁尔定居法国潜心创作数年并无建树留下一句话“在现代派的旗帜下容不得我”,失望离开。回到古巴,随后去海地探寻拉美移民历史的“根”。几年后便有了没有词汇命名的经典《王国》,后来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将现实社会生活融进超自然的奇异中,在失真中艺术地表达真实,而大大增强作品的精神震撼力。青年马尔克瑞斯从卡夫卡的《变形记》中获得创作超越的契机,籍着小时候耳濡目染的远古的传说和巫文化的乡间故事的培养,对于他生活的这块土地的想象力有了超乎常人的增强,于是他构筑了自己经典的文学王国。

无论是卡朋铁尔还是马尔克斯,都没有俯首膜拜欧洲,而是在作品中强化拉美地区文化的根性,完成了文学创作的开创性意义。这对当下渐失民族根性的中国文学而言,无疑有着警示、启示意义。

拉美地区的历史,就是殖民者对当地野蛮掠夺和统治的历史。《疯狂时期的大海》的经典意义,就在于创作以这段重大历史为背景,一个“孤独”的小镇,一段来自外界冲击的动荡,动荡后的萧条、荒凉。这是对历史的简笔勾勒。小镇(如同《百年孤独》中马孔多镇)浓缩了历史,文本因此有了宏阔的气格。《白鹿原》的历史背景亦是如此,白鹿原成为映照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精神地理。

“疯狂”是外国资本、现代工业、世界贸易对人类处女的侵袭的状态和程度;“大海”则是所谓蓝色文明海洋开拓者的视野、目标、无底的欲望。“疯狂时期的大海”,构成对拉美地区历史的概括。

《疯狂时期的大海》是如何表达这段历史的呢?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将历史揉碎在奇异的幻觉之中,类似于寓言表达。文本开篇在小镇不变的常态中道出奇异——赫尔贝特先生来的那年,大海散发出玫瑰香味。玫瑰香味构成小说的重要意象,是外来的诱惑、欲望的萌动,寓意着外来力量进入小镇(拉美地区)的先声。

对于大海上来玫瑰香味,小镇人有三种态度:见证者托彼亚斯无所谓的随遇而安;先知式的老哈科博的妻子固执地认为是上帝发给她的离去通知,以生命拒绝肮脏的海葬表达强烈的诉求,是神秘力量的趋使;托彼亚斯妻子科洛蒂尔德则是固步自封式的否认,而这种武断式的否决背后却是对大海的肮脏、残酷性一成不变的认知。无疑这三种态度也就是拉美人对入侵者的态度。小镇不再是普通的小镇,而是寓意着在外国资本、现代工业、世界贸易侵袭下的拉美地区。小镇人见识的短浅,为钱财鄙陋而真实的世相,也深藏着外来者轻松进入的契机。这其中也隐含着对拉美人的批判精神。

赫尔贝特先生的到来,使单调的小镇沉浸在一片躁动中。欲望惊搅了小镇人原本安静的生活,赫尔贝特先生以“施予”的方式盘剥、占有了小镇的资源。当玫瑰花香散尽,或着说诱惑、欲望最初萌动、盲动平息后,小镇被掠夺了掠夺后,依然是荒凉,而绝不是赫尔贝特先生给众人所描绘的小镇美好未来。赫尔贝特先生走了,托彼亚斯还在念叨着海底阳台上有几百万朵花的小镇,而他的妻子科洛蒂尔德则打断他的唠叨,海底的小镇终是虚幻。小说以小镇常态的孤独起笔,最后回到小镇常态的寂寞中完结,如梦如幻,却是历史赋予人们高潮的热血佛腾与终归于平淡的漠然、苍白。这种结构,类似于中国式艺术的浑然、圆满。小镇浓缩、演绎了拉美的历史,如同小镇人一段噩梦或是梦魇,梦中的疯狂、癫狂,梦醒后生活依旧的怅然、贫瘠。

赫尔贝特先生在海底见到老哈科博妻子的死尸,认为是一生见过最漂亮的女人。老哈科博妻子拒绝了与外来者的任何关联,赢得了尊重,因此她年轻了五十岁,成为精神的永存。比托彼亚斯海底见到比在世界上见过的活人还要多的死尸,实际上是所谓海洋文明开拓者残暴恶行的不灭铁证,所谓海洋文明是数不清的殖民地人民的尸体奠基的。比托彼亚斯从下往上看去,看到了一个反了个儿的海洋,这是马尔克斯赋予读者体认历史真实的方法、策略。“这好像是场梦。”借比托彼亚斯之口道出了对历史的宏观印象。“你好好想想,要是人们都知道了这一切,世界该有多混乱呀。”从赫尔贝特先生的言语中可知,入侵者对被掠夺者一贯的愚民政策和对觉醒者的警惕、惊恐。这篇小说,人物语言很简洁,但是简洁的语言里承载丰富,其中不乏恒性的历史概括。

将作品置于与其所关联的历史中,作为读者才能进一步进入小说内部,把握内质,进而理解小说景致背后的真实,才能把握和理解人物语言的宏阔的涵盖力。

被揉碎的拉美历史在亦幻亦真、荒诞奇异的小镇光影一现,有种海市蜃楼的恍惚,其实也是先进对落后、封闭的精神意义的愚弄。

马尔克斯与卡朋铁尔的相比,魔幻现实主义更进一步,他放弃了直接直击历史,以地域性神话传说等本土根性元素隐去了历史现实性的残酷、血腥,以更体现审美意义的艺术,再现历史。

其实所谓魔幻,中国古典信手拈来,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典范。作为蒲松龄的同乡莫言,汲取《聊斋》有机营养,以中国式艺术构建、表达,中国式魔幻现实,跻身诺贝尔文学奖之列,与卡朋铁尔、马尔克斯重视“根性”遥相呼应,神旨一路。然而此种内掘式汲取被国人漠视,于是有了对诺奖的种种误读,误读的创作只能是过眼即逝。而陈忠实《白鹿原》以民族根性元素丰沛、人文气象浓郁,20多年后依然岿然矗立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璀璨如星。

纵观这篇小说,对照《白鹿原》,可以归结出经典作品的某些特质:融化一段重大历史做背景;体现亦真亦幻的动影(虚实如同太极八卦严丝合缝);神秘力量的导引;对真实、现实提炼的意象的融入;囊括历史整体感以具象的气格等等。

马尔克斯与莫言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隐在小说之外理性客观的审视历史,以作品人物表达历史;而后者则是隐在小说之中或是置身小说中强力掌控人物,以扼杀人物生命力表达对历史、现实的主观认知。因此,马尔克斯成就了经典的历史性理性纵深表达体系,而莫言只能称作时代性快感表达。

飘满玫瑰香味的小镇,几近于拉美地区历史的一种幻觉,幻觉背后才是真实的历史,历史往往是带着残酷、血腥的,文学家只不过是将残酷转化为含蓄的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百年孤独》经典十言
《百年孤独》: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是与孤寂签订一份体面的协定
我们为何热爱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是怎样的孤独呢?
他在宿醉中闯入大海丨Editor''s Pick
百年孤独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