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坡先生,可不仅仅是个词人

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应该都停留在上述的文字中,大家对他的词耳熟能详,但他这个人可能就知之甚少了。因为他独具一格的词风,备受人推崇,在古往今来,他都算得上是国民偶像。

苏轼一生所作诗词无数,光流传于世的便有3000多首,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经典,被世人传诵。身为一个深夜赶文的小编,我不禁感叹,如此多的作品,又不滥竽充数,几乎都是经典,苏轼究竟如何做的出来的?

说到此就不得不重新回到文章的标题,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苏轼其实并不能算作一个典型的词人。在苏轼的人生中,他有着三个重要的身份,词人仅仅是其中之一。但正是他的另外两个身份,才有了我们熟知的词人苏东坡。下面就来介绍苏轼被人忽视的两个重要身份。

宦海沉浮

好官,为官一任,'遗爱'一方

轼若为滂,母许知否乎? ——宋史列传

虽然宦海沉浮,大起大落,但他一直不忘初衷,做一个好官。他年少立志,誓要做一个正直忠义,不畏权贵的当代“范滂”(东汉高义的名士)。也因此在日后入仕,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评价苏轼

二十一岁那年,便得应试文章第一,但因主考官欧阳修疑是自己弟子曾巩所做,便沦为第二。不过因为他的文章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他一下成了“网红”,名动汴京。但有新作,必是争相传写。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却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苏轼便按制回家守孝。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唯吴育与轼而已。 ——宋史列传

三年后,苏轼回京,真正开始了他的为官之旅,做起了一个小主簿。过了两年,在制科考试中,苏轼又一次崭露头角,入第三等,宋朝立朝以来,就吴育和他而已。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宰相韩琦

正当苏轼被皇帝和宰相看重委以重任之时,苏洵去世了。守孝归来的苏轼发现物是人非,朝廷上多了许多新人,锐意革新的王安石开始了变法,而他的许多旧识师友们都被迫离京。

急于求成的王安石的变法中出现了许多的弊端,苏轼虽然看到此间利害,奈何人微言轻,便写诗讽刺。

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还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可惜没有作用,反而被王安石指使御史给参了一本。庙堂之高不能有所作为,那便去江湖之远造福一方。他自请出京,被授杭州通判。苏轼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但每次向朝廷奏事时,他难免夹杂个人情感。在调任湖州任知州时,他还在谢恩奏折上加上讽刺自嘲之语,对皇帝也有几分挖苦之意。被新党作为攻讦的借口,锒铛入狱。这就是宋朝立朝以来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在牢里呆了几个月的苏轼,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退休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诗案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个案子起,苏轼便看透了人世的沧桑凄凉。他再也不期望回到庙堂了,只想着余生能尽量为百姓做点事。后来虽被起复,但又因为执意保留新政中的可取之处,而被执政的守旧党所抨击。他率性耿直,不畏权贵,不容于新旧两党,自绝于百官之中,便注定了一生的颠沛流离,最终逝世于常州。

但回顾苏轼的一生,虽然起起伏伏,饱经磨难,但他始终如一,他做到了他幼年时的承诺,做了一个北宋的范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贬谪之时显遗爱之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七个地方担任知州,每到一处都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在杭州,他修复坍塌废置的水井、治理西湖,才有了今日享誉世界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在密州,他走进田间地头,和百姓一起研究治理蝗虫灾害的方法;在徐州,他冒着城墙被洪水冲垮的危险,戴斗笠披蓑衣穿木屐拄木杖,和群众一起抗洪修坝、治理黄河水患;在颍州,遇到严重雪灾时,向朝廷申请减免百姓税收,开仓放米和柴,救助饥寒的贫民,等等。正是他这种“遗爱”境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出现了在密州出猎时“倾城随太守”的盛况,在乡下视察时百姓“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挨踏破茜罗裙”的热情。

江湖之远展为民之情。不管苏轼身处何种境地,他为名的“遗爱”之情从未丢失过:在被贬谪到惠州无权过问公事的情况下,仍然为闹饥荒的农民向圣上呼吁;在惠州开凿石槽,实施引水工程,解决百姓饮水困难;为了给当地建桥,捐出皇帝御赐的犀带;把黄州的先进插秧工具“秧马”介绍给惠州百姓;让亲友寄药给当地百姓;被贬谪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后,他劝导黎民爱惜耕牛、移风易俗,并推广和引进中原优良品种和农业耕种方法;凭借一己之力在儋州以诗书礼乐教授汉黎各组学生,传播中原文化。

——摘录自简书作者:Neria晶

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他有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壮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哀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迷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轻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恋 。一句“何似在人间”便道破人心人性,还有太多便不再一一列举。

痴情种

苏轼这一生在官场上无疑是失意的,但上天也算待他不薄,三位贤惠女子对他痴心不改,矢志不渝,接力陪伴在他左右。

王弗

发妻王弗与苏轼是青梅竹马,苏轼在十九岁那年,便有父母做主娶了二八芳华的王弗。率性耿直的苏轼与贤惠细腻的王弗可谓是天作之合,互补的性格让两人心有灵犀,亲密无间。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王弗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只可惜芳华早逝,后来苏轼虽然续弦,但对于亡妻一直念念不忘,便有了千古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那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人同感悲伤。

患难与共的苏轼闰之

后来,苏轼便有了第二任妻子,王弗堂妹王润之,我们不必怀疑他对结发妻子王弗的感情,在那个时代,婚姻不仅是他个人的事,也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况且他又幼子需要抚养,他的生活起居亦需照顾,续弦理所应当,我想王弗在天之灵也是这般期盼的吧。

王润之虽不如王弗聪慧,可她也并不想改变,她不愿做姐姐的影子。她有她的优点长处,她温柔贤淑,将家里照顾的井井有条,对苏轼体贴入微。她的夫君虽然在官场上处处不如意,可她总能用家的温暖给苏轼前进的力量。苏轼宦海沉浮,历经坎坷,她始终伴他左右。

常年辗转奔波,积劳成疾,四十出头她便与世长辞。悲痛万分的苏东坡含泪写下《祭亡妻同安郡君文》,追念她在自己坎坷的人生中悉心的陪伴。在与王润之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岁月,苏轼也留下了不少与王闰之相关的词句。 飞雪似杨花。犹不见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从闰之的角度写出了夫妻相思。“腊日不归对妻孥, 名寻道人实自娱” ,来夸赞自己妻子的贤惠。

妻子逝去后,晚年的苏东坡身边就只有了本是闰之丫鬟的侍妾王朝云。

朝云像

王朝云的地位虽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又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而是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

在苏轼迟暮,最悲凉潦倒的时候,王朝云的陪伴让苏轼尤为珍视和感激。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幼子,苏轼还写诗希冀幼儿平安长大,“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十月夭折。“我泪犹可拭,母哭不可闻”写出了夫妻间的极尽悲伤。苏轼爱怜朝云不断埋怨自己,“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正是有三位红颜知己的陪伴,苏轼在感慨人生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有着浓烈情感的篇章。

情场与官场的经历,才成就了这个千古词人苏东坡,也才留下了这些脍炙人口的词。

提及苏轼,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个造福一方的好官,那个用情至深的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四大人物”之“四大情男”篇
《品中国文人》之苏东坡(中)刘小川
说不完的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 》 【北宋 】苏轼
【诗艺国际】​陈文章(河北)|| 咏古代著名诗人(下)
苏东坡与王朝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