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考:初中历史《专题: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课本基础过关

一、隋朝创立科举制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

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

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

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

四、明朝僵化科举制

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

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

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

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拓展

1.科举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1)形成读书风气:

农家子弟在农闲时诵读《杂字》、《百家姓》之类文化普及类书籍;地主富贵家庭不惜工本教其子弟读书,增强了社会读书风气,识字率大为提高;形成读书与学而优则仕观念;促成阶层流动,一些才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乡村社会壮大了士绅阶层;读书人增多,推动了印刷业发展。

(2)家庭和婚姻变化:

科举考试需要巨大投人,一些家族常聚资支持读书人,以为家族光宗耀祖;

社会婚姻发生变化,科举考试成功者常常成为富贵家庭选择婚姻的对象;

明代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

(3) 官场风气变化:

科举考试作官,导致官场领域党派之争与讲究师生门风。

(4)观念逐渐保守:明清时期人股取士,导致多数士大夫将主要精力投人钻研儒家经典和揣摩八股取士时文上,反对变革,轻视自然科学的风气遍及朝野,也影响了思想解放。

2、商人与科举制的关系:以唐为例

(1) 唐代前期:商人主要是通过捐献财物、任“斜封官”、任“捉钱令史”、告密、受人提携等渠道人仕。唐前期商人入仕通道较少,且主要靠权力和特例来运作入仕,显然商人入仕的交易成本较高,如出任“斜封官”者,应是帮助公主等皇室成员经商者,非一般商人。同样只有雄厚财力捐资者,才有受封一个虚职官衔的机会。

(2) 唐代后期:商人主要以“私觐官”、买官、军功、科举、举荐、贿赂等手段入仕;商人人仕虽然仍有不少特权因素,但诸如买官人仕、军功人仕之类的通道已经成为开放的、大众化的通道。·提示: 商人入仕禁令最大的突破莫过于科举取士从禁止商人弟子考试到允许商人弟子科举入任。隋朝专门发令重申“工商不得进仕”;唐代明文规定商人不得科举入仕。但是,这一禁令至少在唐朝后期就得以突破。在宋代更是被大范围地放宽了限制条件,乃至于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体现了宋代的社会流动。

3、科举制与市民阶层的关系

(1)由于实行科举制,朝廷可以通过吸收各阶层人士参与政权,从而扩大统治基础,以保持政权的稳定,用不着与市民结盟,王权也就无意促进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而且往往对其力加阻碍,明代的“矿监”“税监”对民间工商业的超经济盘剥即为典型表现。

(2)在西欧,王权为了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必须赢得城市市民的支持,与市民结盟,为此,王权采取若干措施促进统一市场的建立,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古代士绅阶层壮大

(1)原因: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限制以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

隋唐实施科举制,促成贵族力量削弱和士绅阶层力量壮大;

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官治”严重不足,民间宗族崛起。

(2)作用:

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

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

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

士绅阶层不会因国家动荡而消失,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精英,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5、比较:中西士绅的区别

(1)西方士绅的身份是可以继任的;中国士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

(2)西方士绅总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是“地主士绅”;中国士绅大多从科举制中选拔出来,是典型的“学绅”。

(3)西方士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中国土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

6、启示:

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7、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9、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建议: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注重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到的见解,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典题型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文帝时曾令各州推举人才,这些被推举的人才须考试合格才可以做官。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

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以做官。

材料三:明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考试规定了命题范围,考生作文格式也做了明确规定。

(1)试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唐朝延续并完善了科举制,试举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明朝科举制规定的考试范围是什么?(2分)规定的作文格式创作的文章被称作什么?(2分)这一系列规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从隋朝到明朝的发展趋势。(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l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一一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三 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一一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度'的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4分)

(3)对材料三中1905年所发生的事件,时人曾说:“言其重要,直无异丁,古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个什么事件?(2分)请你谈谈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1分)

参考答案

1、

(1)改善了用人制度(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答出前三点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

(2)武则天时期设武举、设殿试(面试)(2分)

唐玄宗时期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邻国文明的发展。(大意相同即可)

(3)《四书》《五经》;(2分) 八股文;(2分)

积极影响:使考试更加规范,考官有了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考试范围划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学习负担。(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消极影响:围绕束缚考生思想的角度组织答案均可。(其他答案如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等也可,2分)

(4分)由充满活力逐渐趋向呆板僵化。(大意相同即可,2分)

2、

(1)隋朝。(2分)进士科的设置。(1分)唐。(2分)

(2)读书人的目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答2点给4分)。

(3)废除科举。(2分)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1分)


声明:本文来自“初中历史”,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的存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揭秘: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历史趣闻:在“学而优则仕”的唐朝,科举考试录取有多难?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代科举制度的深度剖析
诗仙李白为何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背诵六十多万字只能当个秀才,一张图告诉你古代科举有多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