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绣之花(下)

1972年,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了中外。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而且还出土了一大批极具艺术水平、技艺精湛的帛画和刺绣品。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国古代刺绣艺术极为罕见的杰作。绮丽的花样、浪漫的色彩,令人赞叹不绝。

过去一般认为,发源于湖南长沙、具有独特风格的湘绣,创始于清代末年,在我国四大名绣中出现得最晚。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刺绣品,把湘绣的起源至少提前了2000多年。

长沙自古浸润着深厚而独特的楚湘文化氛围,宽阔壮美的湘江为古城凭添了许多豪气。在人们的记忆里,这里曾经英才辈出,豪杰聚集。

时代的变迁使长沙披上了越来越浓郁的现代色彩。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许多年前,在这些高楼大厦林立、喧嚣热闹的地方,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时侯,伴随着江涛的只有悠扬的渔歌,临江而建的绣庄里,绣女们围坐在绷子前,一针一线,静静地刺绣。

人们常说,湘女多情。千百年来,爱吃辣椒的湖南妹子,用手中的针线,把她们热烈奔放、豪爽泼辣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湖南这个地区它很有特点,热起来特别热,冷起来又特别冷,又潮湿,所以人那种性格确实对比强烈,豪放,湘绣是什么特色,就是豪爽鲜活对比强烈。可以说它有辣椒的影子,红辣椒的影子。湘女们把她们的情感,灌注到刺绣中间,所以让刺绣显得更加生动,更加鲜艳,更加色彩明快。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和民间刺绣技艺的结合,使湘绣形成了神奇浪漫的地方特色。它主要传承者,就是民间的绣女。

清朝年间的长沙农村,湘绣就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副业,处处可见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场面。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就曾经是长沙农村一个普通的绣女。

开始我是在农村,也是土生土长的湘妹子,因为我们当地搞这个湘绣的很多,所以作为我当时并不是像其他女孩子那样,为了秉承这个,女孩子必须要懂女工,我不是这个观点。当时我家里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希望我马上能够赚一点钱,能够维持家用。

许多和刘爱云一样的乡下女孩子,就是这样走进了绣庄。

绣庄最早的出现,是在明代的江南苏州一带,当时名声最大的叫顾绣庄。由于苏绣中的一个著名品牌顾绣的绣品在市场上热销,促使顾绣庄一时兴起。绣庄盛兴时,人们可以想见当年门庭若市的情景:四乡的绣女们相互招呼着纷至沓来,带着五彩缤纷的绣品来交货,然后拿着新的绣件回去刺绣,这种品牌效应的推动,曾使各地绣庄也纷纷打起 “顾绣庄”的名号,凡出售的绣品,都冠以“顾绣庄”以招徕客户。

湖南第一间绣庄出现在清朝末年。随着市场需求扩大,短短10多年间,长沙一带的绣庄就发展到了40多家。长沙的绣庄一般都是前店后坊的作坊式格局,绣女们在后坊刺绣,绣品可由顾客直接挑选。当时,绣庄的主顾主要是官宦、商贾和大户人家,绣品既有日用品,也有观赏艺术品。绣庄的繁荣也推动了刺绣技艺水平的提高。

刘爱云开始学习刺绣的时候,湘绣艺术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积累。前辈们创造了许多新的针法。仅掺针就演变出数种不同的分类。掺针是湘绣最重要的针法,是在传统的套针的基础上出现的,它使两种不同颜色的丝线过渡更加自然。

我们传统民间的湘绣,它是散套针,它是变成一种阶梯状,它不能平滑的变化,这种参针改变了阶梯状,用了一些表达方法。就很顺利地表达了世间万物的各种自然物像。所以掺针的发明,给湘绣的发展,带来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

掺针的产生是传统女红与文化艺术结合的结果。清朝中期,许多有相当文化艺术修养的大家闺秀也对湘绣发生了兴趣。她们把绘画艺术引入刺绣,改良了民间绣法,极大地丰富了湘绣的表现手段,这种针法绣出的花鸟、山水、人物,特别精巧、平滑、细腻、逼真。

刘爱云把掺针技巧运用到现代题材的人物绣当中。并在传统单层绣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层绣。在这幅尚未完工的巨幅作品里,她用掺针层层铺垫,充分表现出了人物神态各异的表情和微妙的色彩变化。

由于掺针的丰富多彩,绣出来的人像,色彩丰富,特别厚重,比方说一般的绣像,顶多绣五层三层,但是我们湘绣绣像最多达到了13层。你想想,这个针法是多么地细密,多么地厚重。

与其他绣种不同的是湘绣不仅仅是在仿绣绘画作品,19世纪末,画家进入了湘绣的设计队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国绘画理念和浓郁的湖湘文化特色。画家们不但设计绣稿,而且直接在绸缎上绘画,淋漓尽致的笔墨韵味,金碧辉煌的刺绣效果,使湘绣形成了绣画合一的特点。

大开大阂的楚湘山水,豪迈洒脱的湘人性格,造就了湘绣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浑然大气。很多作品的尺寸达到7、8米高、十来米长。而制作这样一幅作品,即使百名绣工日夜不停地工作,也至少需要数月才能绣完。

湘绣在心灵手巧的湖湘女子手里,演化出了一门绝技,叫双面全异绣。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绣的画面、色彩、针法都迥然不同。设计的巧妙和针法的变化二者结合得惟妙惟肖,这是刺绣技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幅1986年入选工艺美术国家珍品的《望月》,是根据李白的诗《玉阶怨》诗意构思的。绣屏的一面,佳人侧立,透过轻帘仰望中天明月;绣屏的另一面,可以依稀见到帘子后面佳人的容貌与身形。直接在绣面上用横丝牵钉的门帘,编织轻巧,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蓝绿丝线反射出的冷丝光,产生了任何绘画颜料和工艺材料所无法企及的效果,透明而虚薄的绣面,笼罩着一层空朦韵味。人物身着轻纱薄罗,身姿与肌肤隐约可见,令人联想到秋夜的寒意,也烘托着画中人望月怀人的幽怨之情。

人物头部正反两面,一面黑发似瀑,一面花颜如雪。黑白丝线叠绣千针万线不露一丝端倪。把刺绣技艺里绝妙的隐线工艺发挥到了极致。这幅作品,艺术构思和工艺绝技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

湘绣艺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拓宽了工艺与艺术的表现领域。狮、虎本一直是湘绣的传统题材。刘爱云刚刚学绣狮、虎的时候,主要用平针和掺针。这两种方法很难体现狮、虎的毛质感。当时她绣的虎毛平平整整,缺少立体感,因而被称呼为“橡皮老虎。”经过反复的琢磨,她发现要让狮虎活起来的关键是让毛蓬起来。

于是她在传统掺针的基础上,尝试改变施针方法。按照动物毛发生长规律,毛发根部的针脚用丝线隐藏起来,线条疏松,粗而不密;毛尖部分则用针细密。这样,使人感觉到这种线象真毛一样,一头似乎长进了肉里,另一头却蓬了起来。

鬅毛针只有我们湘绣有。这种蓬毛针表现出来的狮子老虎,那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皮毛就好象从皮上长出来一样,看起来特别神奇。

刘爱云用这种针法绣制的虎毛,既有毛的质感,也隐约出现斑纹,生动自然。除了鬅毛针的逼真外,她又结合其他针法,参差穿插、灵活运用,生动再现了刚硬的虎须、灵活的虎爪。她创作的这幅《饮水虎》,获得全国工艺美术作品白花奖金杯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湘绣的狮虎作品中最传神的就是老虎和狮子的眼睛,这是湘绣的一个绝招。无论你在任何角度观赏,狮虎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地盯着你。而眼睛也是最难绣的地方。为了很好表现虎眼水晶球体的澄明透亮,她想了不少办法。

我们当时就想,眼睛就是发光,发光呢,一个眼睛有很多(层),眼睛黯的时候要暗,亮的时候像电灯泡一样,要亮起来。

刘爱云最终选用了湘绣所独创的游针技法,针线的走向围着眼瞳,一圈一圈向外绣开,这种针法很不好掌握,必须绣的光洁平滑,才能产生明亮的感觉,使虎眼炯炯发光。

这个绝技至今没有人能够学去呀。

这充满神威的狮虎、清峻秀美的佳人、气势非凡的湖湘风光、云蒸霞蔚、波光浩淼的《岳阳楼》的背后,是充满神奇的一双巧手。半个多世纪的刺绣生涯,一个农村绣女终于成为了一代刺绣大师,而古老的湘绣,正是由这一代代绣女手,一直在流传着。

画面:珠江边广州的街景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州 、常年花开不败。岭南亚热带的阳光,使 “羊城”的一年四季都很明媚。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秦汉时这里就是繁荣的都会。

今天的广州是一座忙碌的现代化都市。在高楼大厦之间奔波忙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时间注意到传统的东西了。

历史上那些精美的粤绣,也许只是老一代人心中一些片断的回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已经有近三百年历史的粤绣,也是名动海内外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因为地处南国它喜欢热闹,喜欢热烈,所以它的传统作品,以百鸟朝凤,三羊开泰龙凤为主,它在针法上运用上面,强调热烈,色彩讲究比较热烈的那种南国风调。

粤绣也叫广绣。历史上粤绣大体上分为两大行,一个是潮州盘金刺绣,另一个是广州丝绒刺绣。这两大行各有不同特点,但同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潮州刺绣是按照民间风俗习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强调富丽喜庆,欢快热闹。主要以龙、凰、和花鸟为题材,与其他绣种不同的是,很多绣品用金丝、银丝组成画面,并在绣线底下进行衬垫,以达到浮雕的效果。

而广州绣则以场面热烈、用色华丽、大红大绿而著称,多用浓郁的七彩原色表现光影变化,场面热烈,具有西方绘画韵味。受岭南画派的影响,广州绣的写生花鸟绣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

粤绣的发展,一直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广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且从未关闭过的通商口岸,很早以前,粤绣就以它的光彩夺目和巧夺天工,在海外享有盛誉。来自东南亚和欧洲各国的客商,频繁来这里定做绣品,当地艺人则根据客商的要求进行设计制作。

市场的需要使粤绣在用料上非常大胆,毫无拘束。在中国刺绣艺术中,粤绣首先使用了金丝、银丝、珍珠、宝石、孔雀毛等等。于是,粤绣逐步形成了大俗大雅的风格。甚至有人说“粤绣是卖出来的”。

粤绣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家参与的结果,不少艺术家都对它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专业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陈少芳,就对这种绮丽的地方特色情有独钟。

我是广州美术学院第一届学生。当时我是进国画系,人物科,在学习四年以后,我就在美术学院毕业,毕业了以后,我们国家分配我到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主要的就是设计广州的各种特种工艺美术,在这些工艺美术设计里面,我就最喜欢广绣,所以当时我就喜欢这个广绣,我就向广绣的师傅学习,学了很多传统的针法,传统的技艺。

虽然受过正规美术培养的陈少芳,已经是个很有造诣的画家了,但是在设计绣稿的时候,她还是被刺绣那种神奇的效果打动了。

我就觉得广绣很美,好象所有的比国画比油画比我们画的装饰画,所有的画都要漂亮,所以我就很专心钻研下去了。

她从研究粤绣的针法和刺绣技巧开始,发现传统针法完全可以融入自己创作的人物画作品,于是,她尝试在人物绣的设计上,更多地体现出刺绣的特点。

我就又发现绣人物,那个眼睛,那个头发,或者是那个表情,很适合我们用刺绣来表现,那个色彩很丰富,这样呢,它不但那个色彩丰富,它的纹路也很清晰,丝光特别给我们感觉到很高贵,更典雅,这样的大雅大俗的感觉,那个色彩比真的还要漂亮。

对刺绣艺术的迷恋,使她干脆放下画笔,拿起了绣花针,从设计绣稿改为自己直接创作绣品。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她完成了一大批珍贵作品的创作。

我就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这个小鸡跟这个小姑娘在聊天,在讲故事,这个小鸡就好象,那个小孩子一样,要扑上阿姨要跟阿姨讲悄悄话,把他们描写到一个很幸福的这样一个托儿所的一个生活里面。在春光明媚花儿盛开的一个春天里面,生活在阳光底下很漂亮这样。

作者在构图上采用了人物居中的大胆布局,背后以梅花加以衬托。她用独创的针法绒毛针绣出的小鸡,个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我们送到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里面展览的时候,我们也去参观展览了,那个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一个很高兴的消息,他说邓小平主席也看了你的作品,而且他不但是自己看,看了很久还喊别的人来看,说这个小鸡很生动,还指着那个小鸡评头品足,好象看见他的小孩一样。

在陈少芳大师的代表作品中,《晨曦》获得了最高荣誉。作品表达了这样一种美丽的意境:黎明时分,四周是一簇簇鲜艳美丽的百合花,金色的阳光从树间射下,装点沐染着孔雀秀丽的羽毛。

作品把孔雀尾诱人的色彩表现得逼真而传神,恰如其分地创造出了孔雀乐于自我欣赏的境界。历史上曾有很多人绣孔雀,因孔雀最能体现粤绣的技艺。但为了能使这幅作品有一种新姿态和新意境,《晨曦》无论在构图上还是针法上皆冲破了原有的传统,大胆进行了艺术上的创新。

我就觉得,在各种环境底下,太阳阴天和下雨的情况,那个孔雀毛的反光,那个色彩都不一样,都很漂亮,我就觉得,如果能够在一个孔雀里面,把所有的这些漂亮的色彩都集中在一个孔雀里面,那就很漂亮了。

为了表现孔雀的头、颈、胸和腹部不同的羽毛质感,陈少芳又创新了捆咬针、捆插针、施疏针等一些新颖别致的针法,使作品更加精妙美观。1982年,《晨曦》被推荐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赛时,夺得“金杯”,并被选送参加“德国莱比锡秋季博览会”。

从事刺绣40年的陈少芳在退休后,还在继续他的创作,他的儿子和儿媳都成了她的帮手。她两个儿子从小就跟着他学刺绣,现在都已经能够独立绣制作品了。

《岭南锦绣》是陈少芳和她的孩子们用了十年时间绣出的一件巨幅珍品,她把自己对粤绣艺术的理解、数十年对刺绣艺术的追求,全部都表达在这幅长卷上面。这幅作品,集中地体现了传统粤绣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

百鸟朝凤的传统题材,竟被她绣的如此艳丽,如此充满了岭南明丽的阳光。作品构图饱满、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她用多变的针法,五光十色丝线,把形态各异的百鸟、争香夺艳的百花表现的充满活力。

难怪她每次看到自己的这幅作品,就像一个母亲见到久别重逢的孩子一样,久久不愿离去。此刻,这轻轻地抚摸,充满了难言的深情:一针一线的艰辛,十年的漫长磨砺,只有满目沧桑的她才会有真切的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四大刺绣流派(唯美图欣赏)
令人惊艳的四大名绣,你见过吗?
逐渐消逝的美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有何独特性和多样性?
苏绣、蜀绣和湘绣
针尖上的中国风:苏绣、蜀绣、粤绣、湘绣
中国刺绣发展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