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诗歌为何会形成“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的对立局面?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最璀璨的文学形式。在众多文学形式之中,诗歌可谓是独树一帜。

历史学界认为,诗歌的起源是从《诗经》开始的,也就是说诗歌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诗歌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唐朝之后虽慢慢低落,但宋朝的诗也不容小觑。

在世人眼中,宋代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宋词,但研究古代文学会发现宋代是古代文学全面新生的时代,也是诗歌发展的重要变革阶段。在300多年的宋朝历史之中,诗歌文化可以说是围绕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这两个名词的交融与变革之中所展开。

一、随着历史的发展,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这两个概念被提出,诗人之诗重在抒发内心的志向,而学者之诗重在说理,高度概括

“诗人之诗”这一概念的提出要远远早于“学者之诗”,“诗人之诗”乃是从“诗人之赋”这一赋学批评概念转化而来的,早在西汉晚期,辞赋大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就提出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概念:

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诗人之诗,是意境的代名词,他主要是指通过诗歌的语句描述来描绘出诗人之“志”,这个“志”包罗万象,大可达天下万物,小可至喜怒哀乐。诗人之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宋朝文坛对唐诗的一种继承与发扬,也是唐诗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所在。

诗人之诗主要是诗人通过诗文的语言艺术,将诗人自己的心中所想贯彻在字里行间,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清楚了解诗人的所感所悟,这就是诗人之诗,它少谈政治,爱论风月。

学者之诗这一概念是由南宋中期著名的理学家张栻相对于诗人之诗的概念所提出的。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儒学的发展,在宋朝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程朱理学。他的出现使得儒学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代也涌现出了一批文学大家。他们将儒学文化与诗歌舞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也就出现了的读者之诗。

与诗人之抒发颂情感相比,学者之诗更倾向于体现一个人的学术功底与学术成就,它倾向于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构造出新的意境。学者之诗不以揞扯零散的知识、典故为主要框架,而是以学术入诗词,以理叙事,重在说理。正因如此,学者之师也可以看为高度概括的文章。阅读这类诗歌,可以从字里行间提炼出作者的学术精华。

诗人之诗与读者之诗,这两个命题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阶级的士大夫们在审美趣味与人格追求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诗人之诗代表原来的标准,学者之诗则代表如今的标准。如果追根溯源,两者都可以追寻到“风”于“雅”的两大诗学传统,诗人之诗盛行于唐朝,这一类型的诗具有“风人之致”,学者之诗则盛行于宋朝,它的内涵更指向于“雅人深致”,两者虽在形式与格局上不同,但细细品味又不难发现二者同根同源。

二、诗人之诗,盛行于唐,学者之诗,盛行于宋,二者的差异是内容与格式的差异,也是文化的差异

宋朝时期,文人的地位十分尊贵,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这也使得宋朝的文学体系较中国任意朝代而言,都是十分优越的,底层的百姓很乐意通过习文来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这也造就了宋朝文化的空前繁盛,涌现了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学者,重在表现儒学之风的学者之诗也就盛行于宋朝。

但在宋朝之前的唐朝,也是千年历史文化之中,诗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广为流传的优秀诗歌,也塑造了多位优秀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重在诉说风雅的诗人之诗也盛行于这一时期。两个时代的文化不同,也就产生了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的差异性。

读者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差异性,主要在于学者与诗人的差异。宋人眼中的学者与诗人与现在的定义其实是不一样的。在宋代国民的眼中“诗人”特指那些没有或不屑于做官,在隐士或半隐士的身份特征下,擅长于进行诗歌创作的中下层知识分子。

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学教育。而宋朝人眼中的“学者”则指那些强调“道问学,尊德性”、阐扬道德义理的士大夫一类的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程朱理学一派的人物。这里的学指的是儒学文化,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学者之诗看为理学与诗歌的统一汇总。这类人物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受儒学文化影响较深。

宋代的历史重文轻武,重学轻文。文人特别重视儒学文化,“以才学为诗”这个概念指的就是在诗歌创造之中强调儒学文化,体现一种浓厚的道德意识和学术精神,也就造就了学者之诗这一概念。而且在宋朝中文的大背景之下,这个概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许多当时的知名人士,即便做诗能力突出,仍然不愿意以诗人自居。社会的现状也使得世诗人这一群体在文坛中逐渐被边缘化,而且诗人之诗不强调学术更加注重诗歌本身,饱含诗人的“志”。

这也造成了一些想要通过武力而光复北方的爱国人士,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与不满,对统治阶级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诗人的仕途受到了的影响,进而诗人与贵族阶级逐渐分隔开来,这也就造成了诗人之诗在宋朝贵族阶级流传度不高的现象。

同时,二者在题材与格式方面也有着差异。诗人之诗的题材很少涉及时事政治,多以风花雪夜、人情往来为主,在取材方面稍显狭窄。

形式上又多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且讲究对仗与押韵,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学者之诗则体表现出与诗人之诗明显的不同,它的题材更偏向于国家大事、王朝更替。与诗人之诗相比,它的格局更加的大,角度更加的客观。在格式之上,他不拘泥于呆板的形式,作诗之时,不过于讲究格式、韵调、对仗公整,语句朴实自然,平淡的同时蕴含着深厚的道理。

总的来说学者之师与诗人之诗的差异,主要是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阶级下,所产生的。

三、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本同根同源,但在历史上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对诗歌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二者若统一,势必会让诗歌等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宋朝以前,是不存在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它们是随着宋朝理学的发展,诗歌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后,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

长期浸润于经学环境中的古代士人的“经学中心”意识造成了“学者之诗”、“诗人之诗”相互对立的现象。但是二者多年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文化在后世的走向。研读后世相关史料,诗歌文化在宋朝灭亡后发展进入一段时间寒冰期,这未尝不是受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对立的影响。

二者的对立局面,使得宋朝对之前的诗歌文化并没有很好的继承,虽然开创了新的文化形式,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出现了小幅度的断层。诗人之诗在民间的流传度虽然高,但是国家并不支持;学者之诗则相反,它在统治阶级流传度非常高,但是普通民众对他的了解却非常片面。

并且学者之诗对诗人之诗的打压应该可以讲成是文化的倒退,限制了诗歌文化更好的发展。二者虽然争斗多年,但从后期发展来看,二者不应该是对立关系。诗人之诗的创作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他将诗人的风骨融入到了诗歌当中,为诗歌赋予了精气神。

但学者之诗的出现也并不应该是偶然,他印证着儒家学说的发展,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必然性。二者相互借鉴、相互汲取对方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才能发展得更好。

于是乎,一个新的观点“二者合而为一”被清朝学者朱弃粤所提出,并且朱弃粤以诗人兼学者的身份结合两家之长开创了浙派诗,在几百年之后迸发出新的光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由此可见,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的对立本就是一个错误的局面。二者同根同源,应该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应该成为多年对立的局面。

诗歌是中华文化千年的瑰宝,它或许在改变之中有过分裂,或许在辉煌之后有过沉沦,或许发展之中有过低谷,但是我们依然相信它统一之后的魅力,我依们依然相信它沉沦之后的璀璨,我们依然相信它低谷过后的巅峰。

它依然拥有众星捧月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美,不它如何变幻,其实始终与时代艺术审美及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而通过这,我们依稀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壮美磅礴的一面。

参考文献;《宋史》、《法言·吾子》、《新唐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雪月风花与儒学义理的交手:宋朝学者之诗与诗人之诗为何走向对立
唐代《诗经》学和唐诗的形成  韩宏韬
纪念杜甫诞辰1311周年:论杜甫的经学与诗学 | 刘强
唐宋时期杜甫诗歌评价的背景分析
茶酒、诗词与文人:从茶酒诗看宋代文人志趣
李犁烹诗《儒学诗人李松涛》 文化抚顺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