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觅画记·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转(上)韦力撰

石涛是清代有名的画僧,他的出家跟其特殊的境遇有直接关系,清陈鼎所撰《留溪外传》卷十八有篇《瞎尊者传》,写的就是石涛:

瞎尊者,失其族名,广西梧州人,前朝靖藩裔也。性耿介,不肯俯仰人。时而嘐嘐然,磊磊落落,高视一切;时而岸岸然,踽踽凉凉,不屑不洁,拒人千里外,若将浼之者。

弱冠,即工书法,善画,工诗。南越人得其片纸尺幅,宝若照乘,然不轻以与人。有道之士勿求可致,龌龊儿虽贿百镒,彼闭目掉头,求其睨而一视不可得。以故,君子则相爱,小人多恶之者。虽谤言盈耳,勿顾也。

国亡,即薙染为比丘,名元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又白号瞎尊者。或问曰:“师双眸炯炯,何自称瞎?”答曰:“吾目自异,遇阿堵则盲然,不若世人了了,非瞎而何?”

石涛《细雨虬松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陈鼎是石涛的好朋友,他给石涛所作之传想来比较接近事实。陈鼎说石涛乃是明靖藩的后裔,看来石涛还是皇族出身,陈鼎又说石涛国亡后出家为僧,这里的“国”不知是指靖藩消亡还是明清易代。而李驎的《虬峰文集》中所作《大涤子传》回答了这个问题:“大涤子者,原济其名,字石涛,出自靖江王守谦之后。守谦,高黄帝之从孙也,洪武三年封靖江王,国于桂林。传至明季,南京失守,王亨嘉以唐藩序不当立,不受诏。两广总制丁魁楚檄思恩参将陈邦传率兵攻破之,执至闽,废为庶人,幽死。是时大涤子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薙发为僧”

石涛是明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之后,清顺治二年五月,南京的弘光帝被清军所杀,此后不久,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朱聿键是朱元璋的九世孙,而十世孙鲁王朱以海则在绍兴称“监国”。那时的靖江王朱亨嘉认为朱聿键没有资格称帝,于是拒绝承认隆武政权。而朱聿键任命的广西巡抚瞿式耜反对朱亨嘉的所为,于是联合两广总制丁魁楚、思恩参将陈邦传等人发兵攻打在桂林的靖藩府,城破之后将朱亨嘉擒获,押送到了福州。朱聿键将朱亨嘉废为庶人,未久死在了监狱中,朱亨嘉的儿子朱若极当时年仅两岁,藩府中的忠臣偷偷把朱若极带出后逃到了武昌。为了躲避追杀,忠仆将朱若极放在寺院中,这个小孩后来剃发为僧,法名石涛。

石涛、王原祁〈兰竹合作》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后来柳亚子根据《小腆纪传》《思文大纪》等史料,撰写了一篇《靖江王亨嘉传》,其中提及:“(朱亨嘉)事败,械至福京,废为庶人。帝(隆武帝)命锦衣卫王之臣‘用心防护,无得疏虞’。仍敕刑部侍郎马思理谓:‘安置靖庶,还要酌议妥当。所刻靖案,作速颁行在闽亲、郡各王。并令具议来奏,以服天下万世之心,不可草率。’时隆武二年丙戌三月也。是年四月,安置亨嘉于连江,敕奉新王,严加钤束。未几,以幽死。其党即皆伏诛。”

家族巨变当然会影响到石涛一生的心理,他隐姓埋名首先躲避的是隆武政权同族间的追杀。南明政权灭亡后,接着是清廷也在追杀朱明宗室,石涛依然需要小心躲避。这样的境遇造就了他与常人不同的性格,也使得他将自己的幽愤融化在艺术之中,作品呈现出他人难以具备的气质。

石涛《爱莲图轴》 广州美术馆藏

关于石涛的学画经历,李驎在《大涤子传》中写道:“年十岁,即好聚古书,然不知读。或语之曰:‘不读,聚奚为?’始稍稍取而读之。暇即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或曰:‘何不学董文敏,时所好也!’即改而学董,然心不甚喜。又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楚人往往称之。既而从武昌道荆门,过洞庭,径长沙,至衡阳而返。怀奇负气,遇不平事,辄为排解;得钱即散去,无所蓄。居久之,又从武昌之越中,由越中之宣城。”

看来石涛天生就爱好收藏,10岁时就藏有不少古书,但他只藏不读,于是有人相劝,而石涛也从善如流,开始取一些书来读。有空时,他就临写法帖,在书法方面他喜欢颜真卿的字体,有人劝他学董其昌,因为那个时段社会上很流行董其昌的书法,石涛也学了一段时间的董其昌,但内心并不喜欢这种字体。于是他进一步学习绘画,没想到在绘画方面更有天分,大家很喜爱他的画。

石涛《淮扬洁秋图轴》 南京博物馆藏

石涛也到处游历,来到黄山时,对这里的奇景大为喜爱,《大涤子传》中写道:“既又率其缁侣游歙之黄山,攀接引松,过独木桥,观始信峰,居逾月,始于茫茫云海中得一见之。奇松怪石,千变万殊,如鬼神不可端倪,狂喜大叫,而画以益进。”

黄山奇松与茫茫云海,极大地激发了石涛的艺术潜质,他在宣城结识了一批当地的画家,其中以梅清名气最大。石涛与这些画家一起互相学习,相互唱酬,画艺大为进步。当时梅清就写过一首《赠石涛》:

石公烟云姿,落笔起遥想。既具龙眠奇,复擅虎头赏。频岁事采芝,幽探信长往。得真在涉目,入解乃遗象。一为《汤谷图》,四座发寒响。因知寂观者,所得毕萧爽。

石涛《古木垂阴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梅清在这首诗中对石涛的绘画大为夸赞,认为石涛的作品能够与顾恺之、李公麟相媲美。而石涛也的确临摹过李公麟的《十六阿罗汉应真图》,此摹本乃是石涛的精心之作,上面有梅清所写题识:

白描神手,首善龙眠。生平所见多赝本,非真本也。石涛大士所制十六尊者,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殆尽。自云此卷阅岁始成。予尝供之案前,展玩数十遍,终不能尽其万一,真神物也!瞿山梅清敬识。

石涛的这卷摹本太精彩了,以至于让梅清细细观看了几十遍,想来这幅画也让石涛很得意,然而不幸的是该画却被人偷走了。李驎在《大涤子传》中写道:“时又画一横卷,为十六尊者像,梅渊公称其可敌李伯时,镌‘前有龙眠’之章,赠之。此卷后为人窃去,忽忽不乐、口若喑者几三载云。”

2012年大明寺山门前

精心临摹之作的丢失,让石涛郁闷了三年之久。好在这幅丢失的精品并未损毁,后来留传到了海外,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石涛在宣城的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的一个时段,有那么多的朋友相互交往共同创作,故他在宣城一住就是15年,因此后世也把他视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康熙十九年夏天,石涛离开宣城来到了南京,挂单于长干寺。康熙二十三年,玄烨第一次南巡,巡幸于南京长干寺,当时石涛与该寺的僧众共同迎驾。五年后,石涛在扬州再一次迎驾,而这次皇帝还点出了他的名字。此事令石涛大感荣幸,而后写了《客广陵,平山道上见驾恭纪》七律两首:

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此去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

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令已巳路当先,圣聪忽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焰,云拥祥云天际边。

牌坊

石涛说他所站之处距离皇帝仅一步之遥,这让他大感荣幸,而他的师父旅庵本月禅师也曾受到顺治皇帝的厚待,故诗中有“两代蒙恩”字样。可见他认为能够恭迎圣驾,是一件荣耀的事。正是因为这件事和这两首七律,后世对石涛有了非议,有些研究者认为石涛的此举不能原谅,比如郑拙庐在《石涛研究》中称:“石涛以明代王孙,早已削发做了和尚,现在两次接驾,并歌颂新朝,这样的变节,和他师祖木陈态如出一辙,是不能原谅的。”

替石涛说话的人则认为,这些记载与这两首诗都是假的,傅抱石就持这种观点。傅抱石原名傅瑞麟,因为对石涛的作品十分喜爱,索性改名为傅抱石。傅抱石在《石涛上人年谱·自序》中直言自己对石涛的偏爱:“余于石涛上人妙谛,可谓痴嗜甚深。”

当年的门票

那个时期,石涛的资料比较缺乏,傅抱石考证出石涛的生年是公元1630年,明代灭亡时石涛已经15岁,所以傅抱石认为已经成熟的石涛不可能与清廷合作。后来傅抱石看到了石涛的这两首《接驾恭纪》诗,但为了坚持自己的所爱,他对该诗“力辩其伪”。再后来,傅抱石又看到了《清湘老人题记》,此为石涛的自言,由此以证《接驾恭纪》诗作之真。既然确有其事,傅抱石也只能说:“康熙甲子、己巳两度南巡,上人有见驾纪事诗。余初力辨其伪,后于清湘老人题记见之,上人此举或藉博氏介引,未可知也。然亦无伤日月也。”

不止是傅抱石,丁家桐也认为石涛变节之事不能成立,其在所撰《石涛传》中写道:“郑(拙庐)论以为歌颂康熙便是变节,苏(东天)论进一步,认为石涛一生无气节可言。问题在于像石涛这样年纪的人,怎样才算具有民族气节?石涛是清初人,他自幼并不公开反对朝廷,从未以‘节’自诩。拜旅庵为师,接受皇帝的召见,歌颂康熙确实存在的德政,只是表明他是遵守清规,也是遵守朝廷律令的一名画僧,如此而已。终其一生,先当和尚,后当道士,清初许多彪炳史册的以民族气节著称的大儒,脑后都得挂一根长长的辫子,石涛却始终没有拖一根猪尾巴。我们现在还说他一生谈不上‘气节’,或者说他‘变节’,是不是立论太苛了?”

平山堂内景

正因为是明藩王后裔,石涛从幼年起就隐姓埋名躲避追杀,不同常人的成长经历,自然会造就他不同常人的心理,而人性的复杂又不能以单线条来作简单解读。在当时,皇帝能够当场点出石涛的名字,的确曾令他心生希望,而后他前往北京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他在京一住就是四年,却没能实现心中的愿景,故于康熙三十一年冬回到了扬州,最初的几年里,他居无定所,后来终于在康熙三十五年冬盖起了一所住房,他将此房起名为大涤堂。至此,石涛才有了自己固定的住所,而在此前的动荡阶段,他究竟是怎样的心理,今人只能凭着有限的史料来做梳理。

人性的复杂也表现在石涛的一些举措上。康熙三十九年左右,他给八大山人写了封信,请求八大为自己画一幅《大涤堂图》,石涛在信中写道:“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款求书:大涤子大涤草堂。莫书和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

2012年拍摄的石涛墓

石涛明确地向八大山人要求,在此画的题款上不要写“和尚”二字,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道士。石涛自幼被迫削发出家,30岁时成为了禅宗大师旅庵本月的弟子,40岁左右时已经开堂传法,可见他在佛法方面,既得到了正传又成为了一代宗师,然而到其晚年,他却突然改了身份。是什么事情促使他有这么重大的转变呢?相应史料未见记载。而李驎在《大涤子传》中转述了石涛对这件事的解释:“初得记莂,勇猛精进,愿力甚弘。后见诸同辈多好名鲜实,耻与之俦,遂自托于不佛不老间。”

2012年石涛塑像所处的位置

原来石涛是看见一些僧人并不是真的潜心修行,耻与为伍,这才脱离了佛籍。然石涛又说自己并未脱得干净,因为他处在了既不是佛也不是道之间的位置,但他还是没有说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才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回到扬州后的石涛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绘画创作方面,还对中国画的一些观念进行了总结,其中最著名者,当是他在一则画跋中的所写: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2012年石涛墓园情况

此画跋的第一句被现当代画家们广泛引用,成为了一句名言,这句话也可以窥得石涛与时俱进的心态。正是这样的心态,使他具有了独特的绘画风貌,他知道自己的画在当代有人不欣赏,但认定自己的作品必为知者所赏识。他在一幅《山水图》的题记中写道:

余画当代未必十分足重,而余自重之。性懒多病,得者少,非相知之深者不得。得者,余性不使易有,一二件即止。如再索者,必迟之又迟,此中与者、受者,皆妙。因常见收藏家皆自己鉴赏,有真心实意,存之案头,一茗一香,消受此中三昧。从耳根得来,又从耳根失去,故余自重之也。身后想必知己更多,似此时亦未可知也。知我者见之,必发笑。清湘陈人石涛济并识大涤堂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涛《浦汀秋壑图》
禅宗画家 —— 石涛
搜盡奇峰打草稿——清初四僧之石濤【30P】
(特别推荐)石涛作品欣赏(九)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这句名言的各种解释
其昂|什么是“笔墨当随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