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东第一山·鞍山·千山,正门变迁与楹联源考,启功先生搞错了?

千山初雪景象。

东北地区,鞍山市的千山风景名胜区知名度很高,素有“东北明珠”之称。地处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达44平方公里。长白山的支脉在这里展现出一副天然图画。千山不仅以千峰俊秀、万笏(hu四声)朝天的壮美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更是道、佛和谐共存于一山,历代文化遗存丰厚的文化圣地。本文以千山正门的历史变迁与正门楹联源考为主线,去了解一个别样的千山。

在古代,交通阻遏,到达千山旅行的是极少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普通百姓困顿于生计,哪里会有心思造访深山峻岭,所以,虽然古时的千山早已闻名天下,不过来此旅行的人毕竟稀少,自然,千山在古时是没有山门的。

日伪时期1930年建设的千山山门。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千山风景区山门的修建肇始于1930年日伪统治时期。1940年伪满当局的“辽阳县史迹保存会”曾出版丛书《史迹名胜之千山》,载:“该门建于无量观下院之东道口,为观光者入山之标识,巍峨两旁,乃辽阳县公署于康德三年(1936)奉献。写真即其正面”。这应该是千山建立的最早山门,早已毁损无存。从照片可以看到,这分立两旁的山门是典型的日式建筑风格,当时的日本鬼子侵略东北,还真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当代的人们应该了解千山最早的山门是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以史为鉴,时刻警醒。

1950年代由鞍钢拨款修建的千山正门,至今仍保留,栉风沐雨,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建国之后,祖国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的东北,是最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地处鞍山市的鞍钢,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鞍钢生产的钢铁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鞍山钢都的称号由此而来。彼时,为丰富广大工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距离鞍山市区近在咫尺的千山风景区的开发利用被提上了日程。经多方协调,由鞍钢拨款,在距现千山正门约800米处,建设了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千山风景区正门。虽经数十年风雨,这座大门依然伫立于此。各位朋友,当你步入当代的千山正门,沿木质栈道前行不远,就会看到这座大门。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如今,因为进山道路实行人、车分流,所以这座大门少有人至,但是,曾经,它迎接了多少人的畅快与欢笑呢?

1970、80年代的千山正门景象。

197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好,鞍山经济已经有余力来发展旅游了。鞍山市政府规划、主持建设了现在的千山正门,并保留鞍钢援建的千山老门。新建的千山正门因为规划了附属的正门广场,所以比原老门退后了约800米左右。门高15米,宽30米,是由三扇斗拱牌楼蝉联而成的三层琉璃飞檐式大门,具有清代鹤脊牌楼攒尖式古建筑风格。“千山”匾额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

上面的老照片,推测应该拍摄于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可以看到,门前的公交车和一辆当时稀有的小轿车,来旅游的游人还很多,他们的样貌朴实而乐观,虽然衣着都是灰暗的颜色,但是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趣是多么的简单纯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左前方在合影的年轻人,是单位的青年员工还是高中的学生呢?时光流转,青山在,人未老?

目前的千山正门正面。

现在的千山正门相比1975年初建时,整体风貌未变,最大的变化是增添了正、背两面的四副楹联。正面的两幅对联,远端的是鞍山市原宣传部副部长王廷风题写的“云护钟灵气;松留太古音”,千山的古建筑群汇聚天地钟灵毓秀之气,在缥缈的祥云笼罩之中;沟壑山峰茂密的松树林,在山风的吹拂下发出大海波涛般的声音,这响彻云霄的声音犹如从太古之时传来。

靠近大门的近端的一副是清末皇族、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在游历祖国博大的山山水水之后,才发现千山是辽东半岛上自然景观最奇秀俊美、人文景观最底蕴丰厚的一座名山。这幅楹联,也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副描绘千山的诗文。其实,这幅楹联语出《全辽志·卷六·艺文下·诗》,此书是明代嘉靖44年巡按史李辅续编时收入的“前人”诗句,真正的作者是谁,已不可考证了。原诗文为“亭不忍别,更上翠微间。南海八千路,东辽第一山。杯前云去处,席下鸟飞还。天远无劳问,江鸿频度关。”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里原诗文是“东辽第一山”,而不是现在楹联上的“辽东第一山”,难道是启功先生搞错了?还是特意修改的呢?其实还真不是启功先生的原因。据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鞍山市楹联学会会长侯文慧老师考证,此联启功先生题写时原本就是“东辽第一山”,只是在楹联雕刻施工时,工人在安装时把字的顺序搞颠倒了,当时发现后,因重新施工有一定的难度,所幸词义未变,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就一直保留至今了。

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关于此联的出处,很多资料或写作者认为是出自明代时任辽东“苑马寺卿”张鏊(ao四声)《游祖越寺》的诗句,是以讹传讹的不正确资料。

航拍千山正门广场。

千山正门广场上1997年新增的两根石杵(chu三声),名曰“千华宝杵”,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老师创意,“千华”取千年华夏历史文化久远,锦绣千年之意境。“杵”是佛教的一种法器,可以降妖伏魔,驱邪安邦。千华宝杵具有镇山的象征。宝杵底部直径2米,两根合计4米,象征一年四季;高12米,象征一年12月,两根为24月,象征24节气;总重量达102吨;左为道教,浮雕仙人台高峰,五龙宫。右侧为佛教,主要雕刻天成弥勒大佛,龙泉寺。都以祥云、奇松翠柏装饰。

千山正门背面。

千山正门背面远端的楹联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写的“千峰插云汉;万壑起松风”,靠近大门的一副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沈延毅同志题写的“千峰留胜迹;万代款游人”,两幅楹联都是描绘千山峰峦众多,松涛阵阵,留下历代帝、相,文人墨客游历后的诗词、摩崖等历史文化遗存。

千山的正门建筑几经变迁,楹联深邃的内涵更赋予其迷人的文化魅力。欣逢盛世,千山,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展现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注:因学识浅薄、资料有限,在写作过程中难免谬误,请各位朋友、老师们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都
“共和国钢都”、“中国玉都”之鞍山篇
说说鞍山市的来历
我出生在这里却并不了解它的历史
走遍千山万水,祈福永伴终生
名联欣赏:名胜楹联(辽宁鞍山名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