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销合作社

  七十年代的农村供销社,那时候买东西,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不是你想买多少就能买的。很多东西,买的时候不是花钱,而是要有票:粮票、布票、烟票、酒票、火柴票、肉票、点心票、糖票,诸如此类等,售货员都是正式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农村没有超市,但是每一个行政村庄都有一个供销合作社。这是完完全全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的门头上,都有几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各种票类

几乎所有供销社的门头,都会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标语。其实,那个年代很难保障。供销社里的广告牌,都是这种风格,好像全国统一制作的。没有花花绿绿,都是简单实用。当年的售货员,不是一般人能当的。一般都是关系户,还有一些上上下下的知识青年。那时候的售货员,都是正式工,个个都很牛。虽然门头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但是有的售货员的态度一点都不好。你若问多几句他们一般都会很不耐烦,然后吼你几句。别问人家凭什么牛,因为她们收入高。风不着、雨不着、晒不着,每月拿24元的工资。当时,一般工人一个月也就几块十几块钱。当时,民间有顺口溜:打脉方向盘,池猪售货员。这些,都是人们羡慕的好工作。

供销社同志出入柜台专用通道,上有木盖下有木门。

当年必不可少的衣服钮扣,家里大人小孩穿着衣服都是缝缝补补的。

那个年代,供销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不过,逛供销社,就像现在逛超市一样,很多时候,就是去过过眼瘾,聊聊天。看到喜欢的东西,兜里没钱,只能咽着口水离去。

腐乳,我们小时候管它叫“豆腐乳”供销社常常供应的“商品菜”。我们小时候从父母手上拿过一角钱或两角钱,拿着碗兴奋的跨步到供销社,一角钱可以买两块豆腐乳,然后叮嘱售货同志叔打多点乳汁。基本上只挟上一小角再淋点汁就能解决一顿饭。

散装鱼露(我们管它叫“好味”)是当时家里厨房炒菜调味必备品,没菜时直接捞饭也是不错选择。

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更没有手机。算账,完全靠算盘。在供销社上班,练习算盘子是基本功,算盘拨拉的又快又准。

哪时候的化妆品。

散装发油。

百雀灵,友谊牌等雪花膏,

搪瓷盆,搪瓷水杯,热水壶(我们管它叫电壶,买的时候都会托起来壶口对着耳朵,要嗡嗡作响的说明是好货。)……

“雪条”又叫冰棍,流动卖雪条的人常常会走村过坳后,就又在供销社门口摆摊一会儿,因为此地人流量较大。五分钱一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往事】记忆中的毛场供销社
供销社时期的老照片,那个年代的场景,会不会勾起你尘封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的“超市”,有钱却买不到东西,售货员很牛!
【我的卧🐯湾】李进章|童年那些事之十一:穿戴●听校长讲过去的事儿
银川乐与怒:宁夏供销社鼓楼商场和宁夏最早的广告歌
【李廷清乡情系列散文之六】官儿供销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