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返海河岸边粮店后街·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四百六十)
重返海河岸边粮店后街:曾是繁华集市 李叔同在此度过年轻时代
文:何玉新
【毗邻意大利租界的海河东粮店后街】
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住宅区,在清朝中期就有了雏形。海河从这里流过,河的东岸便是100年前的一个口岸,天津最大的粮食集散地就设在此处。装满粮食的船只在河道上鱼贯而过,在一个叫“大口”的地方装卸。大口胡同、小口胡同、粮店前街、粮店后街,都是因此得名。再往北200米,是蔬菜集散地,至今还遗留着“老菜道”的名称。“大口”和粮店前街形成了繁华的集市,粮店后街形成了居住区,两条街平行:粮店前街买卖兴隆,粮店后街安居乐业。
站在大口胡同口,面向海河,北面能看见麤立着望海楼教堂。每日凌晨教堂钟楼的钟声悠远而深沉,给远处的街道平添了肃穆。河对面是天后宫,附近还有天津当时唯一的国有银行——官银号。200年前,这一带是天津市的中心,集商业、运输、金融、文化于一体的繁华闹市。
X

(海河三岔口)
【曾住在粮店后街的网友“一叶知秋”回忆】
1949年,还能看到这条街道繁华的缩影,南北贯通的街道足有千米长,南接建国道与老意租界相连;北通狮子林大街,与望海楼相通。街道两旁买卖作坊林立,从南头东亚电影院数起,接下来是河北区第二中心小学、大华糖果厂、果脯厂、文具厂……粮店后街中段大多是民居住宅,不乏名家富户,李叔同故居就座落于此。
李叔同故居对面,有几户高台阶的大宅门,“河东冯家”便是其中之一。冯家宅院门楼高大,门前蹲踞着两只威武的大石狮子,故而这条胡同被取名大狮子胡同。全院住宅共八个院落,每个庭院都是四合院,各院还附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跨
院。跨院之间,有便门相通,是典型的天津卫清式的深宅大院。昔日古朴阔绰的冯家四合院数易其主,门楼和前院曾变为工厂,大大小小院落多成为工人宿舍。如今早已拆除。
河东冯家是天津的世家望族,祖籍金陵,明万历年间迁居天津,到了五代(约清乾隆年间)略有积蓄,从船主手中购得旧船,经整修后自营海船。后来借海船从南方返航之便,自福建装载木材来津,在三岔口开设成泰板厂。到19世纪初,冯家第七代开设了“成发粮店”开始经营粮业。冯家粮店改变了粮商不设铺面,不自采粮食的做法,凭借自家海船从东北及南方运粮来津出售。后来逐渐放弃了海船业,全力从事粮业,成为天津最早的粮食批发商户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发展,到1900年前后,冯家已成为天津粮食业的大户,先后开设了十个粮店分号,后又开设了敦昌、敦义两家银号。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冯家因战火几乎破产,后来虽又再起,但终究又在七七事变后走向衰败。冯家大院人才辈出,冯熙运1907年入北洋大学,官费留学美国,入芝加哥大学法学系,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洋任法科教员,一度任北洋大学校长。冯紫墀192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系,1929年考入天津华北电影公司,与朱石麟、费穆等同任编译部编译。1940年与刘琦组天津平安影片公司,任经理。

(青年李叔同与故居)
粮店后街中段还有当时晋商集会的场所——山西会馆,青瓦出檐,高达四五米的门楼,两米多宽的大门,都可以看出当初的气派,但馆内却已是十分破败,空空荡荡,东墙边只有一个如戏台般的台子,南北两侧还有数间客房空着。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经常放映电影,开大会。不久这里又成了“大合作社”,成了一个卖蔬菜、肉类、杂货的市场。紧挨着“大合作社”有一家水铺,专门卖水。水铺旁边是有名的中药铺三义堂,店内丸散膏丹、汤剂饮片一应俱全,即使深夜顾客敲门,店家也会热忱服务。还记得当时在三义堂抓药,每味药都要分开小包装,三十公分见方的包装纸上,分别印着这味药的名称和它的植物本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年药铺的讲究和规矩。三义堂旁边有一个水果店,店主有一条腿是假肢,据说是以前的一名“国军”伤兵。过了水果店就是穆大爷家的蒸食铺。20世纪40年代,穆大爷老两口在粮店后街开办“穆家蒸食店”,买牛羊肉馅儿的包子、蒸饺、锅贴,也卖豆包、糖粽子,店内飘出来的蒸汽散发着香味儿,穆大爷老两口勤俭持家,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
粮店后街与吉家胡同的交叉口的北边十几米,有一家很大的铺面,叫做新丰泰杂货铺。店内出售各种食品杂货,粮店后街以及周围胡同的居民都是“新丰泰”的主顾,因为这里经营的货物最全,货色最佳。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有一部电话,记得1954年四伯母去世,通知在北师大读书的堂哥时,家人就是在“新丰泰”打的电话。1956年公私合营时,“新丰泰”改成了副食店。
挨着“新丰泰”的依次还有电料行、小百货店、理发店、棚铺、豆腐坊……冲着大口胡同就是粮店街小学,我的两个弟弟和堂弟都在那里读书。我的母校——吉家胡同的“民益小学”在1956年也合并到了粮店街小学。原来“民益小学”看门的刘大爷是看着我和几个弟弟长大的,后来我去了外地,回津探亲时还曾遇见过刘大爷,他还记得我,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孤身一人,这所小学就是他的家。
粮店街小学斜对面,有一家声明远扬的裁缝铺“上海王”。王老板自称上海人,实际上是无锡人,他的手艺很好,记得我二哥结婚时,请“上海王”给二嫂做了一件枣红色凡尔丁毛料夹袄,手工、熨烫都堪称一流。我和二嫂身材差不多,我上大学时二嫂把这件衣服送给我,但我一直舍不得穿,留做纪念,至今尚存。
走出粮店后街的北口,就是宽阔的狮子林大街。站在狮子林大街路口向北是金钢桥,向南是金汤桥,当时在两桥之间还有两个摆渡口,大口胡同口的叫大口摆渡,小口胡同口的叫小口摆渡,两个船夫以小木船摇橹划桨送人过河,每次收费一分钱。小口摆渡码头旁边是第三发电厂的提水站,离它不远的第三发电厂,俗称“电灯房”,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小的火力发电厂,大烟囱里每天冒出浓烟。上世纪50年代中期,狮子林桥建成,随之两个摆渡口便成了人们封沉的记忆,第三发电厂停产搬迁。

(海河岸边)
网友“一叶知秋”回忆说,50年代初期的海河河道上,还看得见运粮、运菜的槽船来往穿梭,河面上不时有小渔船驶过,渔夫或撒网或垂钓,鱼鹰嬉戏捕鱼,一派市井田园风光。每当夜幕降临,晚风吹拂摇曳昏暗的路灯,街上就传来小贩们的吆喝声:臭豆腐——辣豆腐——酱驴肉——酱兔肉……当年的景色早已消失不见,只是那叫卖的声音,如今还时常回到我的梦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粮店街的故事一
海河之子李叔同2     章用秀 著
《天津的前世今生;30年河东,30年河西。》
ML河北区地名的演变----海河东路
随笔:粮店街(天津河北区)
最新 | 天津旧书市场又回来了!搬到了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