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体系:如何从知道到做到?
userphoto

2022.11.01 广东

关注
你好,我是林骥。

有读者留言说:

林老师,最后举例说明的第一点收集数据和整理信息,可否多分享经验和案例?如果不用分类,在整理信息时容易没有头绪,概念卡片和主题笔记是很好的做法,收集数据如何落实到行动上的知道到做到的知识转化呢?
下面我以《知道做到》这本书为例,分享我收集数据和整理信息的一些经验和案例。
1、收集数据
我查了一下自己用「数据赋能系统」记录的时间数据,时间回溯到 2021 年 9 月 20 日,那天是中秋节放假的第 2 天,我早上 5 点 09 分起床,洗漱之后开始听书,偶然听到了《知道做到》这本书。
当时我就对「知道做到」这个主题很感兴趣,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就是我的原始数据。
类似这样的原始数据积累多了以后,就形成了自己的数据库,这是后面整理信息的基础。
2、整理信息
在当天晚上睡觉之前,我写了一篇复盘总结,把当天记录的数据整理成信息,其中有这样一张卡片:

为什么知道了却做不到?

《知道做到》这本书总结了三大原因,并三个步骤来破解,教我们把学到的东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实现知行合一。

三大原因: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

三个步骤:精要主义、绿灯思维、持续跟进。

三个阶段:改变认知、改变态度、改变行为。

从知道到做到,一个关键步骤是间隔性重复,这是一个精简的系统,背后也有一整套支持的方法。

学习要实行少而精的策略,对于真正重要的书籍,要间隔性重复精读,花时间持续地专注在重要的知识上,重复深入地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

我目前读书的策略是泛听与精读相结合,广泛听取各类书籍的精华解读,选择部分对自己有用的书籍来精读,然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要有勇气花时间重复学习已经知道的知识,这看起来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是节约时间,因为如果不能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就反而是浪费时间。

打破旧观念,放弃旧包袱,接纳新理念,开启新视角。即使你一开始并不认同,也要先相信新理念存在积极的一面,再利用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为自己赋能,从而帮助自己获得成长和进步。

比知道新理念更重要的,是花时间去掌握和应用新的理念。如果你花一倍的时间用来学习,就要花十倍的时间用来跟进。

制订好一个目标之后,要持续进行跟踪,定期进行复盘总结,这样才更有可能达成目标。如果没有跟进,最终没能实现目标,就会简单归因为自己毅力不够、行动力不够等,反而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如果一直都在跟进,即使没能实现当初设定的目标,也能清楚地知道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在执行的过程中,继续保持过去做得好的地方,改进做得不好的地方,面向未来,及时做出调整,获得当前状态下更好的结果。

为了把理念包装成一个工具,从而更好地去应用和践行学到的理念,我用Excel 创建了一个用来管理时间、情绪和习惯的「数据赋能系统」,帮助自己提升认知,改变态度,促进行动。

这个正向循环的「数据赋能系统」,帮助我完成了很多原来难以企及的目标。

最近我发起了「赋能打卡」的活动,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应用「数据赋能系统」,养成用数据不断为自己赋能的好习惯,让时间和成果看得见,从数据分析的图表中,感受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传记。

因为我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并且与自己的经验产生了连接,所以「知道做到」这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3、提炼知识

在 2021 年第 39 周复盘中,我总结这一周的主题是:如何知道做到?其中引用了上面卡片中的部分内容,这也是对信息的一种应用,让信息流动起来,产生了更多的关联,也就形成了知识的网络。

有朋友看了我的复盘总结之后留言说:

很好奇林骥每天的时间安排,作为领导的你,怎么能每天学习、听书、写作、锻炼一个不落,看你的复盘,不自由泛起佩服之心。

我回复说:“这些都是利用早起时间完成的。”

事实上,我的时间确实不够用,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选择「断舍离」,放弃了很多东西。
比如,闲暇时间几乎不玩游戏和刷短视频,娱乐圈新闻和朋友圈也基本不看。
另外,我会定期查阅自己的时间记录数据,并问一问自己:假设这件事不做,会有什么后果?
通过审视每件事对长期目标的贡献度,经过小心求证,从中找到一些其实可以不做的事,并从后续的日程计划中排除掉,这样就能节省出来很多时间。
在 2021 年,我曾经组织过 3 期「赋能打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参与者都给予了积极的反馈。
但是,这个活动太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让我感觉注意力涣散。我后来反思,假设这件事不做,其实也没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选择聚焦目标,果断放弃了这种方式。
上面这个「断舍离」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践行《知道做到》这本书的理念,让自己养成「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习惯。
4、产生智慧
后来,我发现更多与《知道做到》相关的书籍,包括《知道做到:自学的科学》和《知道做到:快速获取新技能的科学》,我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就好像看「三国演义」一样:「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不同书籍作者之间的较量,互相斗智斗勇,最后让我来统一天下。

因此,我建立了一条主题笔记,把我对这个领域所知道的一切知识,全部都整合到这个主题里面,让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建立知识体系的目标,是让自己在决策和行动的时候,能够快速想到并且找到匹配的知识。但是,如果内容杂乱无章,检索将会变得非常困难,那么就很容易放弃,甚至怀疑知识体系的作用。
所以,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存储适合自己的内容,而不是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否则很有可能会变成「垃圾箱」,堆满了无用的东西,让人不想再看。
一个有智慧的人,通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保持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敏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质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跳出固定性思维的禁锢,不会被情绪和想法束缚到死。
而一个有智力的人,则是更好、更快地把一件事做成。用智慧指引智力,用智力指引行动,这是一个自我赋能、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
5、复盘总结
回顾我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刚开始建立知识体系的时候,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建立主题分类,并进行编号。

并且在每个大类下面,还细分成了很多小类。

每当我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就想着要把它做好主题分类,导致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比较纠结,压力比较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后来,我把分类整理的动作拆开来做,收集数据的时候就专注学习,整理信息的时候再集中进行分类,提炼知识的时候再精简信息和建立关联。
通过动作解,有效减轻了学习时的压力,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学习变得更加专注;在整理信息的时候,相当于又复习了一遍;在提炼知识的时候,促进自己深度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收集数据之后,务必要定期进行整理,整理的频率最好是每天,最长不要超过一周。
否则的话,等到数据堆积如山之后,整理起来会非常困难,很有可能就不想再整理了,那么之前收集的数据可能也就变成「垃圾堆」了。
最后的话
大脑本身就像一个数据库处理系统,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学习中有一个规律,大脑存储知识与提取知识的难度是负相关的,存储越容易,提取越困难;反之,存储越困难,提取越容易。
如果看书学习的时候只是简单收藏、划线或摘抄,那么将来需要应用的时候就会想不起来。
反之,如果学习的时候能够适当增加难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且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甚至用来教会别人,那么将来需要应用的时候就更容易联想起来。
所以,建立知识体系不要怕麻烦,不要简单复制别人的知识体系,而要亲自动起手来,通过亲身实践,去检验知识体系的有效性,并且不断更新迭代,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章:数据分析学习指南V3.0

关注林骥公众号,更多干货早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遭遇的养育难题,答案就在这里
如何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书复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写一本书?
省省吧,你收集的书单从来就没看完过
100次舒适区的重复训练,都不及1次拉伸区的练习的效果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