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篇文章要讲透识字的真相

孩子有非常明显的识字敏感期;孩子并不是通过拼音识字的;孩子也不是通过识字卡片识字的,孩子识字更不是老师家长“教”出来的……那么孩子是如何识字的?这篇文章要讲透识字的真相。

在我们众多的文章里,只要提及识字敏感期或者识字问题,读者们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过去,纷纷留言问“识字敏感期是孩子多大的时候啊?”“怎样帮助孩子识字?”……这背后隐藏的是家长们对识字这件事过度的关注和焦虑。



我们见过6岁上小学时不识字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还有不识字的孩子吗?汉语常用的3500字,小学毕业时孩子就基本都掌握了,那四五岁识字还是七八岁识字,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有人会回答很重要啊,毕竟幼升小的时候有用啊,毕竟小学一二年级也是要考试的,真有孩子因为不识字而不会做题的啊。

好吧,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识字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不是很重要,而不是讨论孩子不识字会不会出现暂时的落后(这个是引起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但是把眼光发长远一点,你真的可以摆脱眼前的焦虑)。今天我们就用一篇文章把识字的真相说清楚。

识字这件事,重不重要?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

一方面,是根据蒙特梭利的研究,孩子确实会在3-6岁期间,出现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对文字符号特别关注和异常敏感,确实会出现“毫不费劲的学习”。

如果这个时候,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在识字上确实是可以突飞猛进的。敏感期需要成年人细致的观察,了解敏科学规律,最重要的是注意不要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孩子即使错过文字符号的敏感期,也没有关系,家长不用焦虑。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并不是像视觉和语言的敏感期那样,错过了就无法弥补。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小学毕业时完成识字这个目标。

即使是早期识字很多的孩子,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早识字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帮助,顶多就是一二年级时比别的孩子多认识一些字,会有短暂的领先优势,不过很快也就消失了。

所以,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远比识字重要得多。很多我们身边的孩子识字较早,比如小丸子,其实都是三川老师白老师重视阅读的“意外收获”。




写于女儿识字敏感期的记录


我的女儿可可,在4岁4个月时自己认识了很多字,估计有四五百字吧,身边的朋友纷纷称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没有主动教过她一个字。

可可识字主要的途径就是亲子阅读。七八个月时,可可就看着书听爸爸妈妈外婆讲故事。一开始是有动物图片的认知书和触摸书、“小玻系列”、小熊宝宝系列这类简单的低幼绘本,三岁之后她更喜欢《鸭子骑车记》《月亮的味道》“古利和古拉”系列、《999个青蛙兄弟》故事性更强一些的绘本。




亲子阅读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孩子认字,而是为了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我们自己喜欢阅读,自然会把这种爱好传递给孩子。而现在的绘本真是太多太好了,画面精美,故事有趣,不带说教的意味,连成人都喜欢看。

可可还喜欢看科普书,比如德国《妙趣科学》系列的两套、《小牛顿科学馆系列》都是她常常要求讲的。如果书中的文字写得不错,知识点不是特别难,我们就照着书中的文字念。如果内容不太容易,读故事时就需要一些改编和解释。

可可爸爸特别有耐心,总能和可可就一本书聊很久。我呢,不太喜欢发散,习惯照着书上的文字读,尽量读得绘声绘色。每天睡前半小时的阅读时间,是可可一岁开始雷打不动的习惯,周末还要加时间。


第二个途径是路边的标示牌和地图。可可大概3岁半开始,坐在车里看见路边的标示牌,就会问“这是哪里?牌子上写了什么?”去公园玩,看到地图,她就一定要先研究一番,我们应她的要求,给她讲地图上的每个地方,商量我们要去哪里玩。

路边的标示牌和地图的文字,可以和实际的场景对应起来,孩子理解记忆起来更容易,可以说是很初级的“情景式学习”

第三个途径是电视上的天气预告和拼图。当时,可可的外公外婆和我们一起住,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一开始是看7点半的天气预报,一般正是吃晚餐的时间,电视一开就会影响可可吃饭。所以我们就看7点的天气预报,然后吃饭。

大概是对于7点半的播报印象深刻,四岁的可可开始主动为我们播报7点的天气预报(那个没有配音),不过她只给我们念城市名。我们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发现她已经认识不少字了。后来发现她自己玩中国拼图时,也会自己读出省会城市的名字来。


我和可可爸爸很小心地保护可可的识字兴趣,不会拿着一个字去考可可。我们继续给她读书,不要求她自己读,依然当她还是不识字的孩子。就像她突然表现出来的识字量一样,等她的学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等她对自己的感觉更加确定时,自主阅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不想打扰她的自主学习,努力保护她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方式。孩子的这种学习过程真的值得好好观察。我家的观察结果和《孩子是如何让学习的》书上说的简直一模一样,令人信服。

上学之前的孩子

是如何学习的?

美国著名的教育作家约翰·霍特(John Holt)写过一本书——《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来观察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的,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通过眼见为实、实事求是地总结规律,他也发现了许多我们曾经以为的无比正确的学习方法原来是错误的。



没被成年人教授的孩子

可以学得更好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去学校才是学习,在学校才能真正系统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其实呢,约翰·霍特发现:

年幼的孩子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运用自己大脑,他们比成年人学得更好,也比长大之后的自己学得更好。他们有一种非常符合他们自身状况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把孩子训练到放弃自己的学习方式前, 他们已经将这种方式运用得非常自然而高效。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以某种自己的方式运用大脑,它才能更好地工作。要理解这样的观点可能不太容易。所以,我们构建了一个场景,帮助大家重新认识孩子识字的过程。


识字的类比场景


我们假设孩子需要在常用字里认识500个字,这些字是不会自己发声介绍自己的。那么我们假设了这样的场景:

你是一所小学的新校长,需要在一个月之内认识全校500名学生,可是学生不能告诉你“我是谁?”,只能靠老校长和老师为你介绍。而且学生们也不会总出现在同一个场景里的,每天的衣着打扮也有所不同(就像那些字会出现在不同的书中,字体也是不太一样的)。

试问,你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认识学生呢?

我猜,你肯定会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来决定该怎样记住这些学生。比如你可以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请一位老师挨个帮你念出学生的名字(这有点像亲子阅读的过程哦);也可以拿着点名册去班级看老师点名,你可能会迅速记住一些经常出现或具有特征的学生,比如最漂亮的、个子最高的,看起来最小的……

这样,你可能会最先认识三五十个孩子,每次看到他们一次,印象就会加深一次,然后你会关注那些你有点印象但还叫不出名字的学生,重点去认识他们,把他们也变成熟悉的……

如此循环,慢慢你就可以认识大部分的学生了,最后你只需刻意去认识那些不经常出现在的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视野里,让你自然加深印象就可以了。你看,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记忆专家来教授你如何记忆,也是可以学习的,而且是更高效更适合你的学习记忆方式

考察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会适得其反


如果有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师,每天总是拉着几个学生过来,为你介绍他们的名字,再考考你认不认识他们,请问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猜,无论你是不是认识这些学生,都会觉得这个老师特别讨厌,因为你已经认识的人,已经不需要这种检验了;而你不认识的,这样的考查,只会增加你的挫败感。

可是有趣的是,很多家长在教孩子识字的时候,都会采用跟那个令人讨厌的老师一样的方法——教授+测试。这就是我们反对父母教孩子识字并考查孩子的原因——这样会干扰孩子自然学习的过程。




自然识字的过程:

预感—尝试—确定


我们再来看孩子真实的识字过程,父母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孩子在看着书,听故事的时候,可能突然产生一种预感:句子某处有个“狗”可能代表图画中的那只小动物,而且是发“gou”的音。这时,妈妈正好读到了“狗”字,孩子的预感就得到了一次加强和印证。

当预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并被证实后,孩子的把握就会越来越大;从50%变成了80%,他再看到“狗”字,就会主动尝试念出来。慢慢地,当孩子的把握达到100%,孩子就基本认识了这个字。

就这样,孩子可以靠自己(借助亲子阅读)完成了预感—尝试—肯定的识字过程。

有的时候,当孩子产生一个预感时,他会去问成年人“这是什么字?”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告诉孩子答案,不要夸张地过多鼓励,更不要不回答,还反过来考孩子。

对于预感的特别说明:我们要有耐心,懵懵懂懂的预感不一定在孩子每次看着这个字的时候,都会产生。也许会发生同样一个字,今天还认识,明天孩子就不认识了,这也需要大人有充分的耐心,每次只要平静地告知孩子答案就好了。



孩子识字

父母应该做对的五件事


1. 提供丰富的文字环境,做好亲子阅读

我们生活的环境,文字出现得其实并不多。重视阅读的家庭,一般会给孩子准备很多适合孩子读的童书、绘本,提供文字更丰富的环境。通过亲子阅读,孩子充分接触到了文字后,才可能产生认识一个字的预感。

选书的时候,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选择读物,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我们童书妈妈的周末市集,每周都会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特点的好书。

2. 如果书中的文字足够好,照着念就可以

在亲子阅读时,爸爸妈妈最好能投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读故事。如果没有很好的读故事的技巧,只要能清晰流畅地读给孩子听,也是很好的亲子阅读。

建议选择经典的绘本和童书,文字如果足够好,照着念就可以。一边念一边让孩子看着书,一开始孩子都先看绘本的图画,之后也会留意到文字。如果家长每天能拿出半个小时专门给孩子念故事,坚持这样几年,你们的收获远比识字多得多。


▲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汉声中国童话》是文本极好的书,完全可以照着念的书,适合与五六岁的孩子一起亲子阅读。

3. 孩子喜欢重复的阅读,要有耐心,尽量不依赖音频

孩子喜欢的故事都会要求重复讲很多遍,有些父母没有耐心给孩子读故事,就让孩子去听故事的音频,现在这样的资源也很多。

音频满足孩子听故事的愿望,当然没问题。但是,听音频不能帮助建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连接,远远比不上亲子阅读的效果。

就是从孩子识字的需要来看,听音频不能留给孩子提问的机会,有很多时候,听音频孩子也看不到文字,也就不可能产生自己主动识字的认知过程。



4. 不主动教孩子识字,耐心等待敏感期

父母最好要忍住自己“好为人师”的冲动,不主动教孩子识字。

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出现蒙特梭利所说的识字敏感期。一种可能是,孩子出现敏感期的早晚不一样,有的孩子不到4岁就开始了,也有孩子6岁之后开始才对文字产生特别的兴趣,需要家长的耐心等待。

另一种可能是在识字敏感期出现之前,孩子已经被在成人的教授下,认识了很多字,破坏了孩子自己成长的节奏。

孩子应该自主决定自己要学什么,因为只有有了自己的学习理由,主动学到的东西才不容易忘记。

说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又有些焦虑,“我已经开始教孩子识字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关系,大科学家钱学森童年时,母亲就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钱学森3岁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5岁就能读懂《水浒传》,这些教育也没有妨碍他成为大科学家。

5. 不检查、不测试、不反问

这一点尤为重要,千万不要通过测试和反问来确定孩子是否识字,不要不断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笨拙。

因为孩子都会抵触过强的“能力模范”,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无知和笨拙,可能就会选择逃避和放弃,而不是学习。检查、测试、反问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学习障碍。

比起亲子阅读

识字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亲子阅读不仅可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文字环境,满足孩子听故事的心愿,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接,也提供了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场景,还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己识字的过程。

我们提倡早期阅读和亲子阅读,相比之下,识字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我们做好阅读这件事,“识字”这个副产品就会自然得到,不需要家长付出额外的心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阅读:应采用“三要三不要”原则
家长这5个常见习惯,正在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
儿童早期阅读的三大误区,您避免了吗?
四个阶段帮孩子养成阅读能力,大多数的父母都做错了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zhuanjia
​亲子阅读和自主阅读,多数家长都弄错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