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疑难词句诠释凡例(六)

孔子石门山著易经·吴泽浩绘

《论语》中的语句,总的来看通俗易懂,但有少量的较难,古今注家争议纷纷,致使读者难以适从。这类疑难语句,应为当今诠释的重点。兹择举几例,试做诠释,敬祈方家教正。

【例六】《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加我数年”一语,理解分歧:

宋邢昺《论语注疏》解曰:“此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

宋郑汝谐《论语意原》解曰:“《史记》载:‘孔子以哀公十一年反鲁,成六艺,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彬彬矣。”’是时夫子年几七十矣,乃知‘加’当作‘假’。‘五十’字必误也,阙之以俟来者。”

清戴望《戴氏注论语》解曰:“加当言假,假之言暇。时子尚周流四方,故言‘暇我数年’也。”

金池《论语新解》注曰:“加,通‘假’,假设,假如。”

许庄叔《<论语>“学易章”解》(《文史》1982.14辑)解曰:“句读应当是这样: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读为‘假’。‘假,因也。’(《庄子·大宗师》注,《礼记·曲礼》孔疏。)数就是大衍之数的数……‘年五十’是‘知天命’之年……‘无大过’,就是《易·系辞》之‘不过’”。

韩玉生《<论语·述而篇>“加我数年”诠注辨正》(《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1.2期)解曰:“这种‘加’字是不能解作‘增加’的,它是应该解作‘变’,解作‘减’来讲的。……应解作‘减我数年’。”

笔者认为,加,增加也。加是动词,加我数年,就是加给我几年。此语是一种假设,假设能将我的年龄增加数年,从五十岁时就开始学《易》,则可以无大过也。加我数年,实际上是期望将时光倒回去数年。孔子悔恨学《易》太晚,故有“加我数年”的企求。如果能让自己回到五十岁上,(假设回到五十岁上,也就等于为自己增加了数年的年龄)从五十起学《易》,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不少人认为孔子说此话是在五十岁之前,试想,五十岁之前提出“加我数年”的要求,不是有些荒唐吗?难道他认为自己活不到五十岁?孔子学《易》是在晚年,《史记》孔子“晚而喜《易》”的记载可证。

“五十以学《易》”一语,理解分歧:

梁皇侃《论语义疏》解曰:“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穷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解曰:“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

宋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解曰:“《史记》此章作‘假我数年,如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玩其辞意则‘五十’当是‘吾’字。”

康有为《论语注》原文作:“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注曰:“郑注:‘鲁读易为亦。’《汉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约,五十以学’,正从鲁读之句读,则汉人《论语》本无学易之说甚明,经传易改,碑文难窜乱也。”

钱穆《论语新解》经文作:“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解作:“此亦字古文《论语》作易,指《周易》,连上句读。然何以读易始可无过,又何必五十始学易。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何以独不以易教,此等皆当另作详解。今从《鲁论》作亦。”译曰:“再假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庶可不致有大过失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解曰:“根据这话看起来,孔子总是在四十多岁,至多四十九岁说的。他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易经》是古代的文化——把《易经》搞通了,人生就没有大过了。”

周乾溁《“五十以学易”之谜》(《孔子研究》1989.1期)解曰:“我认为是‘氒’字。这个字裂为‘五十’的可能性很大,因‘氏’和‘五’形极近,特别是‘氒’在写法上作‘氒’,上半就更像‘五’了。按‘氒’是厥的古字……《尔雅。释言》:‘厥,其也。’……照此说来,《论语》的这一章应该是:‘假我数年,氒(其)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程石泉《论语读训》解曰:“此章文字必有错简或‘五十’为‘用’字之误。‘加我数年,用以学易’,似于文理稍通。”

王谦《“守死善道”与“五十以学易”》(《出版广角》2006.11期)解曰:“如果上天让我长命的话,花五十年时间学通易经,后半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此章争议很大。从大的方面看,有两大派:一派主张孔子讲这句话的时间在五十岁之前,一派主张在五十岁之后。从小的方面看,“加”,有的认为当作“假”,有的认为当言“暇”,有的认为应解作“变”或“减”;“易”,有的认为是“亦”;“五十”,有的认为应作“卒”,有的认为是“用”,有的认为是“吾”,有的认为是“氒”字。笔者认为,诸家以为“加”、“易”、“五十”为误字的怀疑,如果没有可靠的《论语》版本作依据,仍应以传统版本为准,毕竟揣测出来的结果难以服人。况且,文字不改,照样能解得通,何必琢磨着去改呢?

钱穆“从《鲁论》作亦”之说,似是有版本依据,然检阅《鲁论》传本,除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是“亦”字外,其余皆为“易”字(今存《唐写本论语郑注》也作“易”),而且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异体字、错别字甚多(存留下来的7576字,与今本比对,文字差异处达700余处),不足以作为校勘之据。

再者,钱穆提出的“何以读易始可无过?”“又何必五十始学易?”“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何以独不以易教?”等问题,似也不难回答。《易》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内中蕴含的阴阳变易思想、物极必反思想、中庸中和思想、知几察微思想、趋吉避凶思想、迁善改过思想等等,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为人处世的可贵借鉴。读《易》,有利于把握人生,把握进退得失,可使人寡过。清人焦循十分强调《易》的教化功能,曾说:“夫《易》者,圣人教人改过之书也。”(见《易图略·原筮第八》)又说:“《易》之道,大抵教人改过,即以寡天下之过。”此可谓学界通识。至于“五十学易”,当看做是孔子的一种顿悟,孔子学《易》甚晚,自认为倘若早在知天命之年能得以学《易》,将会对自己周游列国十几年的坎坷人生大有帮助。至于“孔子常以诗书礼乐教,何以独不以易教”的问题,也是孔子读《易》甚晚的原因。若按钱穆所译“再假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庶可不致有大过失了” 来理解,显存有让人生疑之处:是否孔子没学到五十岁?为什么只有学到五十岁才可无大过?孔子不是终生都在学习吗?人们还难免要问:“什么”对他如此重要呢?学“什么”才能使他无大过呢?总应指明要学的东西吧?

最后再重复强调一句:司马迁《史记》所述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的事实,不容忽视。孔子青中年时期风尘仆仆,周游列国,晚年(68岁)回归鲁国后才潜心整理六经。晚年读《易》,符合他的人生实际。由于读《易》恨晚,故有“五十以学《易》”的祈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孔子的易教,孔子与周易
​摩罗 ‖ 司马迁:继孔子孟子之后,再一次明确建构华夏道统
论语7.17
向古人学教育
孔子行年考(三)
孔子五十以学《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