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名医名著应用艾叶的概况

一、张仲景

张仲景(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张仲景发奋钻研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举世闻名的专著,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典范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中医学的发展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兵火战乱而散失,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辑,到宋代成为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其方剂被尊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载有两个含艾叶方剂,为柏叶汤和芎归胶艾汤。

二、华佗

华佗(约145-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其著作虽被焚毁,但医术水平从相传为华佗所作的《中藏经》和《华佗神方》中可见一斑。《中藏经》共收载药方62首(不包括附录部分),载有1首含艾叶方。《华佗神方》共有1103首方,其中含艾叶方有23首。纵览两书中所载诸方,华佗将艾叶广泛用于内、外、妇科疾病等。附含艾叶方24首。

三、葛洪

葛洪(261-341年),字雅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著有《肘后救卒方》,经后人增补,定名为《肘后备急方》。全书共8卷,分73篇(缺3篇,另一篇有标题而无正文),所述疾病多以急性病为主,包括传染性疾患。书中运用及引录前人所含艾叶方治疗的有15篇,占实际69篇的21.74%,可见葛氏颇为重视运用艾治疗急症。

四、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氏勤求古训,知识渊博,学术精深,讲求实效,晚年从事医学著述,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由于他在用药方面有卓越贡献,故被后人尊为“药王”。孙氏运用艾叶,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而且有所发展创新。

五、王焘

王焘(670-755年),唐代郿县(今映西岐山)人。他曾持节邺郡(河北临漳县)军事兼守刺史,这一官职,当时称作“外台”。王氏在当时藏书极富的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住了20多年,期间编辑了《外台秘要》。王氏博采众家之长,书中参引以前的医家医籍达60部,并对民间单、验方也广有收集,全书共0卷,分114门,收方达60900多首,方中对艾叶的应用十分广泛。

六、宋代名著

(一)(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成书于992年,是宋代宫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ー。全书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朝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该书由王怀隐、陈昭遇等编辑。书中对艾叶的应用较为广泛。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110年,由陈师文等校编,是宋代以来著名的方书之一。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共载方788首,其中含艾叶方23首(占总方数的2.92%),这些含艾叶方广泛应用于内、外、伤及妇科,反映了宋代医家运用艾叶的个侧面。

(三)《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成书于111~111年。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编成此书。共200卷,分60余门,方近20000首,宋之前历代方书几乎全被囊括。每门又分若千病证,每证先列论病因病理,次列方药与治疗。全书涉及艾叶使用的达79卷165类疾病,药方207首,艾灸方32首,涉及病证有内、外、伤及妇儿科等,应用十分广泛。

(四)《女科百问》

《女科百问》又名《产宝百问》,南末医家齐仲甫撰著,成书于公元1220年。全书共二卷,将有关妇女生理、病理、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内容,归纳为一百个问题,逐一解答,故称《百问》。书中每问均有理法方药,条理清晰,内容简明,并附有验案,以证之临床,其方多效。是一部综合性的妇科文献,比宋代陈自明所撰《妇人大全良方》早10余年,被世人誉为第一部妇产科普读物。全书100问中,有10问记载了艾叶的应用,涉及有虚劳伤、阳崩、与鬼交、带下、妊娠疾病、产后血崩等。

(五)《妇人良方》

妇人良方》为妇科著作,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集要》。宋・陈自明撰于1237年。整理编辑宋以前妇产科著作,共24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等8门,每门分若干病证,共200余论,分述各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内容比较实用。全书24卷中含艾叶使用的达19卷,涉及调经、众疾、妇人血风头痛、妇人脚气、妇人鼻衄、妇人吐血、妇人带下、妇人阴脚、求子嗣、验胎、妊娠、产后中风、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赤白痢疾、产后诸淋等病证的治疗。表明艾叶在妇科应用广泛,现略述所载部分方剂。

七、金元时代名医

金元时代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各家纷起,学术争鸣,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标新立异,争创新说,形成了以刘完素为代表研究外感火热为主的寒凉派,以李果为代表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补土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研究攻邪理论的攻下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研究内伤火热的滋阴派等学术流派。而艾叶在当时具代表性的四大学术流派书籍中少有记载,这与艾叶的药性未能符合各流派理论特点有关,从而影响了艾叶在这个时代的使用。

八、明代名医

(一)薛己

薛己(约1487-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治疾多奇中,以治疗儿科及外科见长。著有《内科摘要》、《妇科撮要》、《保婴金镜录》、《外科发挥》、《外科新法)、《外科枢要》、く正体类要》、く日齿类要》、《疬场机要《外科经验方》等著作。关于艾叶的应用在其著作中记载不多《外科枢要》有八首艾灸的治病方,并提出艾灸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的观点。《妇科撮要》中记载了胶艾汤、八珍加胶艾、阿胶散、芎归补中汤、人参黄芪汤等含艾叶方剂。

(二)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其父亲李言闻在当地也是名医,并著有《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完成了一部内容浩瀚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书中有关艾叶的记载较为详细。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嶄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全书涉及艾叶的论述有300余处,艾叶单方或以艾叶为主的方剂有164首,不仅辑录了前人应用艾叶的经验,而且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补充和发展,并闻述了独特的见解。时珍认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并对前代医家认为艾叶“性寒,有毒”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刷,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昝欤,于艾何尤?”并且推崇“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他扩大了艾叶的临床应用范围,成为后世医家应用艾叶的典范。

(三)陈实功

陈实功(1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陈实功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搜集明以前的外科有效方药,著成《外科正宗》,后人评价此书具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特点。是一部代表明代外科学伟大成就的重要著作。《外科正宗》卷一痈疽门中单列章节介绍艾灸洽疗痈疽,并且首推艾灸治疗疮科,介绍到“盖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贵在乎早灸为佳”。介绍了患者头部、肾俞及元气素虚等发疮的艾灸方法及艾灸疮穴的禁忌,并认为艾灸用法不当易引起津液亏损,矫正了前人医家认为“艾火不亏人”的观点。书中另有治疗外科疾病含艾叶的众多复方。

(四)王肯堂

王肯堂(约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镇江府金坛(今江苏金坛)人。著有《证治准绳》,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证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也是17世纪流传最广的医学著作之一。艾叶在《类方・证治准绳》、《杂病・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多有使用记载,尤其在《女科・证治准绳》中有一百多条关于艾叶的论述,扩大了艾叶的临床使用范围。尤其活用胶艾汤,如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不断;治阳崩不止,小腹疼痛;治劳伤血气,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止,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延引日月,新成赢瘦;产后白带下者。并对胶艾汤进行灵活变方,如胶艾六合汤、丁香胶艾汤芎归胶艾汤等。

(五)张介宾

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景岳治学极为严謹,能师古而不泥,辦疑而不苟,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并重祝理论联系实践,对医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晚年以毕生医疗经验撰成《景岳全书》,其医理多与易学相通,主张医易同源,疗病思想以“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为中心,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强调命门在人体中之重要性,治疗则主张补真阴元阳,创立左归、右归之法。他曾述艾叶:“味微苦,气辛,生用微温,熟用微热。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九、清代名医

(一)吴谦

吴谦(1689-1748年),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乾隆中敕编医书,命吴谦等为总修官,遂撰成《医宗金鉴》一书。全书博而不杂,简而不疏,故简明而实用。此后本书为太医院及民间习医之土学习所用,广为流传。该书是部教学与临床均宜的官修医学从书,其内容丰富,各科论述全面,既总结明、清以前医学成就并进行辑录,也汇集作者临证经验及医学见解。吴谦对前人用艾叶经验进行总结:“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归胶艾汤温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崩血漏血去血过多者,宜用胶艾四物汤补之。”“血多无热者,用四物汤加阿胶、艾叶止之。”并总结艾茸敷法主治阴疮黑陷而不痛者,编成方歌:“艾茸敷法治阴疮,黑陷不痛用之良,石硫黄雄同艾煮,捣成膏敷定能康。”

(二)沈金鳌

沈金鏊(1717-177年),字苹绿,号汲门、再平、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早年习儒,博通经史,中年以后专攻医学。事师医家孙庆曾,得名家之学,经研《灵枢》、《素问》,遍采百家,探幽索微,深得医学之精粹。他严谨治学,务在求实,他认为,医书或论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或讲脉而不讲药,或讲药而不讲脉,道理往见于残编剩简之中。故先后撰成《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总其名日《沈氏尊生书》,其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情神,流传较广。其中《妇科玉尺》收载了较多艾叶的临证使用方剂。

(三)陈念祖

陈念祖(1753-1823年),字良友、修园,号慎修,长乐县人。念祖吸收古代医学精华,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加以应用、补充,对医学通俗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用浅显韵语编成时方歌括》,如“四生丸用叶三般,艾柏鲜荷生地斑”,“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两首歌诀中分别通俗易懂地描述了两首以艾叶为主药的四生丸和益元汤的处方组成。

(四)吴师机

吴师机(约1806-1886年),名安业,字尚先,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并汇集民间的外治法,集二十年之经验,易稿十余次,写成了理疗性外治专著《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因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该书对中医外治法的总结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外治方法主要是膏药疗法,该书中广泛地应用艾叶作为外治药,如寒湿香港脚、调经、崩漏、安胎、霍乱、厥汗等,均用含艾叶的复方进行外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资料来源《艾叶的研究与应用》梅全喜著,黄永超老师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人为中医自学者制定的读书计划(借鉴了孙曼之老师部分推荐书目
中医书典
叶天士,一个只看病,不著书的医家
每日一学草药28:艾叶
(12)《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妇科卷》绪论
中医人要读哪些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