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教育的真相(3):从翁美玲和季羡林的经历看婚姻对他们影响有多大!

童年教育的真相(3)

童年教育的真相第三条:情感方式。(即:婚姻的影响力。)

一个人的情感方式,源自童年时期“承受”父母双方的爱,长大后才能“给予”他人以健全的情感。

“承受”和“给予”,就像情感的两个车轮子,掉了一个,就是独轮车;承受是被爱的能力,给予是爱的能力。健康的情感方式就是两个轮子的同步,是爱与被爱的互动。虽然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但是内心却是丰盈与干枯的区别。所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多患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的子女,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

一、

香港影星翁美玲之死,迄今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人见人爱的“俏黄蓉”怎么就红颜薄命呢?莫非这背后有其他的隐情?

其实,分析一下她的成长环境,一切就不难理解了。

她7岁时,生父去世。母亲为摆脱生活的困顿,再婚去了英国。翁美玲跟随舅舅生活了两年,11岁才赴英国与母亲团聚。在英国的八年里,她有七年呆在学校。课余时间,她常去母亲位于唐人街的饭店帮忙。

由此看来,翁美玲不是在一个健全家庭里长大的。虽然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又优秀又独立的女孩子,毕业后,成绩好到工作主动找上门。其实,她自幼缺疼少爱,母亲忙于生意,估计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所以,翁的情感方式从小就存在问题。她的内心应该是饥渴的、残缺的。

初恋时,翁美玲爱上一个荷兰籍男孩,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她一气之下喝药自杀,幸亏抢救及时。如此偏激的情感方式,在她初涉情场时,已露端倪。

23岁时,她回港参加香港小姐比赛,入围前15名。之后在演艺生涯中,遇见了汤镇业。或者换了米镇业,她的情感方式也一定是:一旦爱上什么人,便如飞蛾扑火,不顾一切奔向眼前的那一片光明。

在缺疼少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内心都特别渴望关怀。所以,她们的感情一旦付出,即是全部。与其说她们爱得彻底,不计后果,不如说她们不知如何转身。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结局多半是悲惨的。失恋会导致她们无所适从,要么是了断,要么就是堕落。

我有一位发小,出身高知家庭。她自幼聪明美丽,父母常引以为荣。长大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也很好。但是到了恋爱季节,只要男孩子冲她勾勾手指,她就能抛下家人,跟这个人私奔到海角天涯。

表明上看,她轻浮、草率,视婚恋如儿戏。但真实的原因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给不了她所渴望的爱。她的父母也从没有教过她爱与被爱的能力。她就像爹妈的小宠物一样被养大。高兴的时候,宠着你;不高兴时,赶到一边,自己呆着。她的父母从没有真正爱过孩子。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中国父母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养大一个孩子,不等于教育好一个孩子,也不等于给了他们爱的能力。

所以,衡量童年教育是否合格的最后一条,是看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否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能否在处理感情问题方面,不偏激,不私奔,如愿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

再说一个特例。我国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大师。

季大师六岁离开父母,前往济南投靠叔父。1930年高中毕业,35年秋,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博士文凭,46年回国。

虽然我无从知道季老在叔父家的生活全貌。但是,依赖父母所建立起的情感方式,从童年起就断裂了。他青年时代留学欧洲,正逢物质最为匮乏的二战时期。漫长的留学生涯中,他经常饿着肚子,跟随导师学习世界上几乎绝迹的小种语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饥饿,造成了他性格中的冷酷无情。

季老之子季承在书中提到:父亲对自己亲妹妹很无情。他说父亲的口袋里明明装着钱,只要掏出来递过去,就可以缓解妹妹一家人的贫苦生活。但就这举手间的距离,季老便无力付出。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内心情感的阙如,绝非后天之力可以填补。据说季老年轻时,曾婉拒一段美丽纯真的异国爱情。其真实内因,多半是他既没有能力给予他人以爱情,也没有能力承受这份感情。

如我之见:一个人在童年乃至少年时期,务必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静完整的家庭环境内。不求富贵荣华,但求岁月静好。否则成年后,情感方面一定出问题。要么是一味地摄取他人的情感;要么是无力付出情感;要么就是心理变态,以折磨他人为乐趣。少数人可以凭借优良的基因,阻断一些负面情绪,恢复内心的平衡。但是,其个性也易流于偏激。

换言之,一个人在童年“承受”来自父母的情感,成年后才有能力“给予”他人以健全的情感。这种肉眼看不见的情感方式,是一个人一生福祉安康的保证。

其实,无论单亲家庭、双亲家庭,还是寄养家庭。只要长辈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暖暖的亲情,家就是避风港,就是孩子心中永远的大后方。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自然不偏激,遇挫自然返回家人身边,一边疗伤,一边享受父母的抚慰,又怎么可能与人私奔,或者决绝地逃离乃至自杀呢?

所以,童年成长期的孩子,一定要沐浴在家庭的阳光雨露中,否则一旦错过成长期,心田干枯,一切将追悔莫及。

做为父母,完成了对孩子的生命积累、心理“童子功”和情感方式这三部曲,才是合格的家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猷启官宣离婚,妻子带两个女儿回娘家:父母离婚该不该告诉孩子?
关于教育和家庭的三个可怕真相
智慧的父母教育孩子,懂得适当“装穷”! #育儿#婚姻情感 #沙拉伊马斯 #智慧人生
大揭秘《翁美玲自杀真相》
翁美玲自杀真相
【莱德尔推荐】耗时56年跟拍了14个孩子的成长,发现原生家庭的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