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天士对大半夏汤的方证发挥及运用

周峰峰 龚 飒 陈逸云 商斌仪 卓蕴慧

大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100 第16条, 主治为“胃 反呕吐”, 在《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98 第 5 条明确记载了胃反的主要症状:“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脉紧而涩, 其病难治。” 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97第 3 条详细记载了此证的胃反是由于“误用发表、 攻下” 导致阳微膈虚, 延及胃阳、 脾阴, 胃阳不足, 脾阴亏涸, 水谷不化, 胃气上逆, 导致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正如尤在泾注解时提出的“胃脉本下行, 虚则反逆也”。 大半夏汤原方由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组成。 仲景重用半夏降逆止呕, 作为君药;以人参补虚益胃, 作为臣药;原文中将白蜜和水扬之二百四十遍, 由于水性走下, 合以白蜜扬以缓之, 甘润上脘之燥, 作为佐使之药。 全方配伍理念均体现《素问· 至真要大论》“补上治上, 制以缓”[2] 的治疗思想。《临证指南医案》 中有大量关于叶天士化裁使用大半夏汤的验案, 叶氏根据大半夏汤方证特点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创立“通补阳明” 法。 本文通过以药测证和以症测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运用大半夏汤。

1 叶天士对大半夏汤证的发挥——通补阳明法

叶天士提出“食谷不化, 胃无火也”, “脉虚无神,闻谷干呕, 汗出振寒, 此胃阳大虚”, “胃阳衰微, 开合之机已废”,“胃阳伤极, 中乏坐镇之真气, 冲脉动诸脉交动”, 认为胃阳虚损会导致胃气通降失司, 甚至会导致诸脉冲逆交动, 引起呕吐、噎膈反胃、肿胀、痰饮、 疟等诸多疾病。 叶氏论治胃阳不足时, 认为“胃腑以通为补”,“阳明胃腑, 通补为宜”, “腑宜通即是补”,“胃虚不可守补, 应当以通补为宜”, 提出通补以复其阳, 阳气得宣, 则阴霾自散, 胃气自和, 从而创立通补阳明一法。

叶氏在张仲景大半夏汤“守补” 的基础上进行化裁以通补阳明。 以茯苓代替甘补胃气的白蜜, 叶氏称茯苓能“通胃阳”, 并在《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3]148徐案中提出 :“胃虚益气而用人参, 非半夏之辛, 茯苓之淡, 非通剂矣。” 此外叶氏也常配伍生姜或生姜汁, 并称“姜汁生用, 能通胸中痰沫, 兼以通神明, 去秽恶也”。 配伍生姜其义有二: 一是姜的宣通降逆加强了大半夏汤的辛通; 二是佐制半夏之毒, 半夏止呕同时还能化痰蠲饮。 叶氏以此化裁将守补之方改为通补之剂, 是通补阳明的基本方。

2 通补阳明化裁法

2.1 大半夏汤合生姜汁、干姜

此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痿》 吴三九案、《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 周四二案、《临证指南医案· 肿胀》 浦四九案, 三案中大半夏汤化裁方中均将姜汁与干姜同用, 此为叶氏通补胃阳常用手法。《临证指南医案· 痿》[3]380 吴三九案, 患者下焦痿躄, 遗泄湿疡, 由于之前多次使用渗利之法, 导致阳气亏虚, 症见畏寒、 饭后呕吐。 叶氏认为是“胃阳顿衰”。 本案痿躄、遗泄, 病在奇经, 叶氏在通补奇经的同时还提出 :至于胃药, 必须另用, 夫胃腑主乎气,气得下行为顺, 于吐后间服大半夏汤加生姜汁、淡干姜。《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3]140 周四二案, 患者由于积劳导致脾胃阳微, 阳不用事, 症见:脉缓弱, 脘中痛胀, 呕涌清涎, 午后病甚。 叶氏认为温补极是, 而守中及腻滞皆非, 以大半夏汤化裁加生姜汁、 淡干姜,并以益智仁收摄涎唾。《临证指南医案· 肿胀》[3]156浦四九案, 患者肿胀, 以肾气丸摄少阴, 以五苓散通太阳后, 浊泄溺通, 腹满日减。 但叶氏审证求机后认为虚寒胀病守补恐中焦易钝, 需用通补之法, 通阳则浊阴不聚, 宜晚间服用玉壶丹通补肾阳, 早晨使用大半夏汤加生姜汁、淡干姜、枳实。

2.2 大半夏汤合附子粳米汤

此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3]148 徐氏案, 患者因惊肝病, 木乘土位, 以致胃衰, 症见:经候适来, 肢骸若撤, 环口肉蠕动, 两踝臂肘常冷, 初则气升至咽, 久则懒食脘痞。

叶氏认为:昔人有治肝不应, 当取阳明胃腑, 以通补为宜, 刚药畏其劫阴, 少济以柔药, 以大半夏汤合淡附子、 白粳米、 木瓜。 方后自 注: “胃虚益气而用人参, 非半夏之辛, 茯苓之淡, 非通剂矣, 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阳, 粳米以理胃阴, 得通补两和阴阳之义, 木瓜以酸, 救胃汁以制肝, 兼和半夏附子之刚愎, 此大半夏与附子粳米汤合方。”

2.3 大半夏汤合《外台》 茯苓饮

此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3]281, 280, 283尤案、 胡四六案、陈案。一为饮湿为患, 症见口中味淡, 浊饮下降痛缓;一为痰饮聚气欲阻, 寒水阴凝, 症见心痛怔忡, 渐及两胁下坠; 一为饮食寒热不节, 痰气互结于中, 症见身动呕痰。 以症测机, 上中二焦阳气不足, 阳衰不主营运, 痰饮聚气欲阻, 而脾不能散其精, 肺不能通调水道, 水饮积聚于胃, 气机不通则痛, 以温通理阳为法, 叶氏将大半夏汤与《外台》 茯苓饮同用以通补阳明兼化痰逐饮。 方中人参、半夏、 茯苓、 姜汁合为大半夏汤法通补阳明, 臣以枳实通畅诸气, 配合人参、 茯苓、 姜汁化痰逐饮, 取《外台》 茯苓饮之法。胡四六案中还加有桂枝一味, 叶氏称此法为《外台》茯苓饮合桂苓法。

2.4 大半夏汤合泻心汤法

此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3]138 孙案和《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3]181, 184 毕五四案、 某案、 冯六七案。 一为年老气衰, 又因长夏热伤, 导致脾胃受伤, 清阳不得转旋, 症见:上焦胃脘不思饮食, 口味痰吐不清, 下焦大便不通调。 一为积劳伤阳, 阴枯而阳结, 五液告涸, 导致噎膈反胃。 一为老年积劳内伤, 阳结不行, 致脘闭阴枯, 腑乏津营, 症见:形瘦气逆, 上不纳食, 二便交阻,而成关格一证。 一为年老阳气衰微, 酣酒成癖, 痰饮阻滞气机, 胃失通降, 症见脘窄不能纳物, 而成噎膈反胃。 叶氏认为以上诸证虽有阳虚但是难以耐受刚燥阳药, 当以宣通补佐以苦辛为法, 用大半夏汤合泻心汤法, 配伍川连、生姜(汁) 或干姜、枳实苦辛以增强其通降之力。

3 通补阳明兼养胃阴法

通补阳明兼养胃阴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3]183朱五二案,《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3]191陈案,《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3]431某案,《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3]147 姚案和《临证指南医案·痞》 [3]178朱妪案。朱案年五十二, 年虽未老但形神衰微, 胃阳日薄, 胃气不降, 症见:纳食减少, 心下忽痛, 常吐清水。叶氏认为此证已有胃阳虚衰, 若阳损及阴则致阴竭阳亏会导致噎膈, 故以大半夏汤化裁通补胃阳, 佐以白香粳米以养胃阴。 陈案由于产后精气未复, 又因为哺乳耗血, 血去液亏, 真阴日损, 阳气不交于阴, 他医使用辛开苦降太过, 使胃阳更加受损, 胃阴渐涸,症见: 耳鸣眩晕, 呕吐, 腹泻, 右脉涩弱, 左脉空大。

叶氏据脉证提出非肝气肝火有余, 皆因气味过辛散越, 致二气造偏所致, 故以大半夏汤化裁, 将生姜改为煨姜温中止泻, 加白芍、 粳米合化生津。 某案因惊动肝, 加之肝风横逆犯胃, 胃阳本虚, 胃阴将竭, 症见:胁痛入脘, 呕吐黄浊水液。 叶氏以大半夏汤法合麦门冬汤法养胃汁以息风, 方用人参、茯苓、半夏、广白皮、麦冬、白粳米。 姚案因肝气犯胃, 症见:寒热呕吐, 胁胀脘痹, 大便干涩不畅。 叶氏认为九窍不和,都可属胃病立论, 以平肝木、 安胃土为法, 且需要常常服用人乳及姜汁, 以通补脾胃, 同时以大半夏汤化裁通补阳明, 加石斛滋阴润燥, 陈皮疏肝, 石菖蒲宣通诸窍。 朱妪案因脾阳不运, 气滞痰阻, 症见:目垂气短, 脘痞不食。 叶氏将大半夏汤化裁加用沉香汁加强大半夏汤通补之力, 后因服药后脘痛不安, 叶氏认为是营液大虚, 不耐辛通, 以生脉散防其衰脱。

4 通补阳明开泄厥阴法

阳明虚衰, 厥阴肝木最易乘犯, 叶氏治疗此证时在通补阳明的基础上兼以开泄厥阴, 根据“厥阴侵侮阳明” 的轻重, 将开泄厥阴的方法分为安胃和肝、酸泄厥阴、辛润养肝。

4.1 安胃和肝法

此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3]190颜案,《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3]344, 343某案、唐案,《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3]144, 143 程五二案、程五六案。

颜案是厥阴侵侮阳明, 主症为脉虚不食、干呕胁痛, 叶氏以大半夏汤化裁通补, 合桂枝、 大枣取建中汤法安胃和肝。 唐案和某案主症均为泄泻, 但唐案为胃虚, 厥阴乘虚而入, 且经年久病, 故叶氏称需要两和厥阴阳明, 在大半夏汤化裁的基础上加用乌梅酸泄厥阴, 加入枳实行气开痞。 某案为脾胃阳亏, 肝火横逆, 叶氏称泄木安土, 以大半夏汤化裁加入炙甘草、丹皮、桑叶取法丹栀逍遥丸义。 程五二案因操家劳伤, 嗔怒, 导致胃阳虚, 肝木横犯胃土, 症见:干呕味酸, 纳食减少, 泄泻。 叶氏以安胃和肝为法, 大半夏汤化裁加煨姜、 益智仁温中止泻, 木瓜酸收泄肝。程五六案烦劳伤神, 厥阴肝木震动, 症见夜寐不安、食纳痰多。 叶氏理阳明以制厥阴, 大半夏汤化裁加石菖蒲开窍醒神, 枳实行气消痰。

4.2 酸泄厥阴法

此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3]149 朱氏案及《临证指南医案· 疟》 [3]326 金案, 方用大半夏汤合乌梅丸化裁。 朱案曾经带异常, 以温通奇经治疗后好转, 由此推测患者阳气本就亏虚, 后由于嗔忿导致麻痹、干呕、耳聋, 随即昏迷如厥。 叶氏认为此证是厥阴之阳化风, 乘阳明上犯, 蒙昧清空, 法当和阳益胃治之, 以大半夏汤合乌梅、白芍、川连、广白皮。 方后叶氏自注:此厥阴阳明药也, 胃腑以通为补,故主之以大半夏汤, 热壅于上, 故少佐姜连以泻心, 肝为刚脏, 参入白芍乌梅, 以柔之也。 金案因疟邪深藏厥阴, 胃阳虚, 疟邪发作时必犯阳明, 症见:形寒,自背起, 冲气由脐下而升, 清涎上涌呕吐, 不能纳食。 叶氏提出徒补钝守无益, 以大半夏汤化裁通补合乌梅丸法(广白皮、川椒、乌梅、附子、生干姜) 辛酸开泄厥阴。

4.3 辛润养肝法

此法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3]150 某案。 患者因劳怒伤阳, 气逆血郁, 导致肝络瘀滞, 肝木侮土, 症见痞胀便溏。 叶氏以通补阳明厥阴为法, 予大半夏汤去蜜, 加辛润养血以通肝络的桃仁、柏子仁、当归, 以姜枣汤法丸以图缓治。

5 结语

叶天士根据大半夏汤的方证特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创立“通补阳明” 一法。 叶氏对仲景学术研究尤为精深, 程门雪先生就曾赞其“遍采诸家之长,不偏不倚, 而于仲师圣法, 用之尤熟。 叶氏对于仲师之学, 极有根柢也”[4] 。 叶天士是运用经方的大家,《临证指南医案》 既是反映叶天士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主要著作, 也是研究叶天士“通补阳明” 治法的重要资源, 有助于认识经方和运用经方, 值得进一步整理、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温阳祛湿法述要
《临证指南医案》
肝好,一切都好!叶天士治肝有妙招!
叶天士医案赏析二则
不落窠臼通变入神——《未刻本叶氏医案》选析
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