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中的"韵味"从哪里产生?
userphoto

2022.05.09 陕西省

关注

书法中的"韵味"从哪里产生?

自汉代以来,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在书法的精神层面不断进行探索和追求,书法虽然作为一种"余事",但那些文人墨客却没有停止过对其中的艺术探讨,特别是魏晋以来,这样的文字记载就更多,上至皇上,下至一般文人,都以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进行了论述,从而使得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以来,以李世民为代表的书法家们,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使王羲之书法成为人们心目中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榜样,晋人喜爱"魏晋风度",这其中最为关键是"风度",王羲之书法中是如何体现风度二字的?除了他的清新秀美的字形外,王羲之更为追求的是古雅、趣味、精熟和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这就给书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符合人们的艺术审美评判标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家们没有把目光只放在这些方面,也没有停留脚步,而是向更深层次的含义上迈进。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黄庭坚在他的书法思想中提出了书法的"韵"的学说,"书画以韵为主。……收书画者观余此言,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在黄庭坚看来,韵是决定书画作品好坏的标准。

什么是韵?

范温是黄庭坚的弟子,也是黄氏书法观的继承者,他在《潜溪诗眼》中专门讨论了"韵"的问题,原文如下:"王偁定观好论书画,尝诵山谷之言曰:'书画以韵为主。'予谓之曰:'夫书画文章,盖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为巧,奇吾知其为奇,布置关阖,皆有法度,高妙古淡,亦可指陈,独韵者,果何形貌耶?'定观曰:'不俗之谓韵。'余曰:'夫俗者,恶之先;韵者,美之极。'……'有余意之谓韵'"他的原文是很长的,这里就不一一摘录,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所说的巧、奇、妙、古淡等都不是黄氏所说的韵,而韵就是"有余意之谓韵"。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显然的,关键在"余意"二字上,简单地说,余意就好像音乐正音过后的余音一样,"韵"就是余音绕梁一般。在书法中,这个余意就是让人看后,总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审美观念,意思是推崇一种自然而然、而非人为的美。这里的"象"实际上就是指一种自然,是道。那么,黄庭坚书法理论中的"韵"是否符合道的精神?从老子的"大音希声"中就可以感受到"有余意之谓韵"的思想的一致性。

韵从哪里来?

范温又说:"近时学高韵胜者,唯坡老;诸公尊前辈,故推蔡君谟为本朝第一,其实山谷以为不及坡也。坡之言曰:苏子美兄弟太俊,非有余,乃不足,使果有余,则将收藏于内,必不如是尽发于外也。"这里他对韵提出了一个见解,就是"收藏于内",而不是发于外,意思是说,书画作品中的韵不是在于其字形、结构上,而在于作品本身及其内涵的精神面目上。

韵当从作品的形式来。任何一件事情都须要以物为载体,书画作品的的汉字是作品的形体,而汉字的排列形式是载体的外部表现,苏东坡在书法作品中很注重这种形式的美,它通过空间、大小、分割、对比等关系,营造了艺术的形式美,这种美正好又是自然而然,是符合道的自然形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出"韵"的意味。作品的形式感也是当代人所讲究和推崇的,沃兴华先生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形式感是作品的第一印象,现代美术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注重这种形式感的,人们通过形式感的构成或是塑造,让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见形式感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韵当从节奏感中来。书画作品最为注重的是艺术的生命力,而生命力则来自于作品中的节奏感,通过节奏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快、慢、停的生命状态,在前进中变化,在停顿中中止,作品才会富有生命的特征。节奏是通过线条、笔墨等体现的,在书写中通过技法的表现,实现字与字、行与行、个体与整体的节奏变化,如此以来,书画作品中便会有了生机与活力,这是韵致生命的实现手段。

韵当从风格中来。不论是写字作画,都要求在临习古人作品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也就是"自成一家",自成一家的个性风格是每一个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但这种风格并非空中楼阁,是建立在深入传统基础之上的创新,没有坚实的传统基本功,提倡创新就是无基之石,成不了大气候。风格的形成是需要艺术创作力,艺术创作力离不开对美学、哲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的获得,缺少了这些,风格的形成就显得薄弱和骨感了,为什么书画家们都注意个人修养和各类知识的获取,就是这个原因,有了自己的艺术特点之后,人们就会从中感受到作品具有韵致,才能经得起推敲,值得回味。

韵切忌俗气。我们在欣赏一幅书画作品时,往往会有一种感受,就是对于一些不好的作品时会说"俗气",俗气就是不耐看,没有看点,不能吸引人、打动人的内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原因就在于作品要么是缺少笔墨技法,要么就是缺少情感,等等,总之是缺少韵致性的东西。我们在欣赏古代名作时,往往会被作品的某一种形式所感动,感叹古人是如何做到的,例如《兰亭序》和《祭侄文稿》等尽管有多处涂抹,但它们仍是时代的经典作品,原因就在于王羲之和颜真卿除了有很深的"工夫"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情感书写,将自己的真情通过笔墨流露在纸面上,不仅内容优美感人,而且形式生动,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受。

书画作品中的韵并不是由某一个独立的或某几个综合的因素而形成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说的就是通过"字"就能看到一个人一般,那么这个"人"说的就是人的综合反映,因此,书画家们经常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就会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人的修养,从多方面、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做起,积累人生丰富宝贵的经验,最后使这些成为作品中的"意味",达到一种艺术境界。(文/郭宗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
【龙现代│展览预告】艺韵浦江——五人书画沪上联展10月17日开幕,玩转艺术!
【书画贺年】蔡立新:恭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
当代著名书法家谭斌中国书画韵论
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黄庭坚 行书《送刘季展诗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