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五千言的《书谱》,其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何在?

孙过庭的《书谱》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它标志着中国书法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全新阶段。

在孙过庭《书谱》之前,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与唐代初期的书论,是不完整,不成熟的。

汉代书论是中国古代书论的“发端期”,真正的书论著述很少,最有价值是蔡邕的《笔 论》、《九势》等。其核心价值是,宏观地确定了“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的审美规范。并提出了作为书法艺术形质上的“力”与“势”的概念。

魏、晋、南北朝书论是中国古代书论的“拓展期”,其中西晋众多的书势、书状类著述,皆从观感上,描绘各体书法形态美,虚拟空比,状物寓形,标志着中国书论处于“尚象”阶段。

东晋书论虽多伪托,观其总体趋向,已转入“尚意”的追求;只是无论“意在笔前”,还是重视笔墨意趣,均嫌过于初步与笼统。至南朝书论,进入对历代书家、书风的评鉴,其中“骨”与“肉”、“肥”与“瘦”、“骨势”与“媚趣”、“天然”与“功 夫”、“神彩”与“形质”等,大大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概念;特别是王僧虔的“神彩”论,揭 示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的审美境界,而其“心手达情”说,也为后世的书法“达情论”打开了门户。

孙过庭之前的书论,虽为中国书法理论的成熟做了良好的铺垫,但在有关书法艺术的本体、创作、技法、学书方法论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上,都没有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论阐述。 直至孙过庭的《书谱》的出现。

孙过庭《书谱》全文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论及每一书学问题,都是从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阐发,并对其中的主要方面有所侧重。诸如:

学古与趋今、继承与创新、书法创作的客观与主观条件、书法艺术形态的妍美与骨力、书法技法规律的协调与变化、行笔的迟缓与疾速、学书修养的自矜与自鄙、书家成长道路上的险绝与平正等等,这种二元论而又重点论的思维方式,既避免了片面性,又能突出事物的本质, 科学、辩证而深刻。

《书谱》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辩析古质今妍”的现象时,指出:“驰鹜沿革,物理常然。”以发展、变化、进步的眼光观察书法史上的重大问题,从而正确评价钟、张与王羲之的优劣,特别是“书圣”王羲之 “会古通今”的历史地位;也正是出于这种发展观,使他能够正确地看待学古与趋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反对因循、倒退,倡导发展,创新。

孙过庭所撰《书谱》,内容宏富精深,涉及书法艺术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 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近五千言的《书谱》,其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趋变适时,动静不同的功用论

关于书法的功用、地位,孙过庭以前向无人正面论及。《书谱》的贡献在于肯定并推崇书法 “妙拟神仙”的艺术功能,以及使人“存精寓赏”、乐此不疲的巨大审美效应,并把它与文学音乐等艺术门类并列在一起,指出其为“贤达兼善”的不可忽视的艺术地位与文化品格。

《书谱》阐述了真、草(包括章草)、篆、隶各体的不同功用、特点。首先提出来书体的功用:”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指出动态书体的行书,与静态字体的真书(篆、隶、楷书的统称)的重大区别,深入分析了静态字体与动态字体的不同特质、指出以实用为主的真书,与表现书体为主的行草书的不同功用。皆言前人所未言,且高屋建瓴,洞察古今。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在书法的取法范围、进取方向上,今天的人们,仍然停留在科举时代的实用思维,仍然把干禄字、碑文体、诰命、公文体推为基础,在固定僵硬的框框里转圈圈,其眼光、思维还远远不如一千年前的古人。

2、阳阴相生、表情达意的本质论:

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何在?这是中国书学的核心问题。《书谱》明确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并评鉴“书圣”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卓,在于“情深调含”‘’又用“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的警句,对书法家追求和表现“情感”的问题,作了高度概括与阐发,揭示了书法艺术的表情达意的本质。

这是书法艺术与写好汉字的分野之所在,也是《书谱》对中国书学理论的突出贡献。

3、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技法论:

《书谱》概括了书法的技法原则。如阐明“执、使、转、用”之道;辨证分析行笔的“迟速”之道,表达了孙过庭“书造自然”的根本审美追求,为后世学书者确立了最高的技法规范。提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透辟而辨证地揭示了“变化”与“协调”互为前提,互相融会的技法总则,指出“穷变态与“合情调”,要“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在明知、烂熟书法的法理前提下的自主变化,而不是缘木求鱼的死法执念。只有这样,“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这是《书谱》对中国书法技法理论的重大贡献。

4,学书三段论与尽善难求的相对论:

孙过庭为学书者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规律与宝贵的经验,辩析博涉与专工的不同结果;指出“好溺偏固”的偏执,是“自阂通规”,是不知各种书体之间有“同源而异派”“共树而分条”的共通的法理相通的原则指出书法“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的根本规律,阐述老与少不同的学书特点,提出了从初学到成熟的三阶段论。这部分论言,是《书谱》的精华之所在: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深入比照观察,自古至今书法名家所选择的道路,和其后来所建立的风格,我们会发现,“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这八个字,是如同真理一般的客观存在。

与孙过庭的观点相近而不同,南唐后主李煜说:

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唯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不得蕴藉态度。

李煜对王羲之以后的重要书家的书法艺术,以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其得失,是准确客观的。但他完全按照李世民的观点,将王书看成十全十美,后来人凡有成就都视为由于学得右军一体,凡有不足都是学右军没有学好的结果,就是否定书法艺术的发展变化的绝对化的谬论。

其实李煜所认定的一些书家的不得右军处,未必就是“不足”,甚至可以说,如果那些书家没有他所谓的“失”,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书家的特点,可以说就不存在了。以颜真卿为例,如果没有李煜所谓的“粗鲁”,就没有后人喜爱的颜书。以李煜的这种以右军为唯一准则的书法审美观,不承认、不尊重艺术风格面目的多样化,是一种故步自封的短视,甚至是无知。

宋人“尚意”,明清“尚态”及清末民国初的碑帖结合运动,所涌现出的书史留名的书家,无一不'就于偏工'。

直至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理念:

一定不要以为古人无能,而以追求“尽善尽美”,舍我其谁的不成熟的心理去自矜逞能。凡是执念于寻求面面俱到,“尽善尽美”者,必然是以泯灭个性,消解特点为代价,其结果也必然是表现乏力,流于平庸,被书法史无情的淘汰,同理也是必然的宿命。

5,意先笔后、预乎无际、众妙攸归、务存骨气的书法创作原则

《书谱》阐明了书法创作的前提条件、指出“察拟”之道、“精熟”之道、书法艺术形态的骨力(结构)与妍美(笔法)之间的关系。

《书谱》强调要”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指出:“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在“精“与”熟”的前提下,才能“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在“精“与”熟”的前提下,才能“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枝干扶疏”与“花叶鲜茂”,强调结构与笔法之间的关系。二者如同“枝干”与“花叶”,是相互依存,不可两分的生命体。

这是《书谱》对自初唐以来,笔法唯一、笔法至上的偏颇片面的书法理论的驳正。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6、性情与风格的优劣得失:

孙过庭《书谱》论书法风格,每与书家的性情相联系,所谓“消息多方, 性情不一”,并具体分析性情不同对书风的不同影响,倡明书法风格“同源而异派,共树而分条”书学方向,并辩证的指出:“偏工易就”,但不能“偏玩所乖”,以至成习,而成下品。纠偏也是书法家成功的必备素养和能力。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虽是宗师学习同一家书法,却会演变成多种的体貌,莫不随着本人个性与爱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来:性情耿直者,书势劲挺平直而乏遒丽;性格刚强者,笔势倔强峻拔而乏圆润;矜持自敛者,用笔过于拘束;浮滑放浪者,常常背离规矩;个性温柔者,其病在于软缓;脾气急躁者,下笔则粗率急迫;生性多疑者,则沉涵于凝滞生涩;迟缓拙重者,最终困惑于迟钝;锱铢琐碎者,多受文牍俗吏的影响。偏执一面,固求一端,必然背离规范。

书法艺术的魅力,就是永远在矛盾对立中寻求和谐统一。“偏工”易出风格,同时易形成异与一偏的习气。“性情不一”,虽然学书的好尚不同,结果亦不同,但不可“偏玩所乖”,以至背离规范,禹禹独行,将无所归。

结论

一、《书谱》上述六个方面(其中互有交叉)的主要内容,表现出其书学理论的博大与精深。深入一步探求孙过庭的书学理论,之所以有如此精深的建树,还在于其美学思想的卓越,思辩方法的先进。 其美学思想的卓越,主要表现在对书法艺术本质、书法艺术的美学功能以及书法艺术形态与内涵、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书法创作的原理等重大问题。《书谱》都有宏观、正确的把握。思辩方法的先进,主要表现在书学理念,矛盾对立的方方面面的二律悖反与二元统一,反映了“阴阳相生”的古典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无所不在。

二、孙过庭《书谱》,对书法艺术的观照与理解,是整体的而非枝节的、是本质的而非浅表的。其书学理念,毎每鞭辟入里,振聋发聩。中国书法理论藉以走向成熟,中国书学理论体系赖以初步构筑建立。从此,中国书法艺术开始有了可以与其实践毫无愧色的理论体系,后代钟情于书法艺术的无数后继,有了认清书法艺术至真之理的可能,并有了学习、研究书法的本依遵循的式范。

三、五千言的《书谱》,是孙过庭书学理论的序言。孙过庭说:“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但其”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的具体技法,在《书谱》序言中,只是一些简略的概念和原则意见。这是其无法弥补的阙憾。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留言,转发分享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部里程碑式的古代书论
话题
高清碑帖丨孙过庭《书谱》
听书法|孙过庭书谱译读(五)
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
近二十年关于孙过庭与《书谱》的研究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