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韵味无限的伏龙路


    青岛的马路一般是以地名命名的,而伏龙路却以山命名。为何叫伏龙山,没查到任何资料,这就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最后做到西蜀宰相。伏龙呢?我推测,以信号山为龙头蜿蜒到伏龙山、大连山像一条龙,故名。不过,如今的伏龙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山体被新楼蚕食得就是一溜溜。1960年山顶盖了海洋水文气象台,1966年改为青岛市气象台。它像九五之尊俯视全市,为全市每天发布气象预报。


我走伏龙路那天正下着蒙蒙细雨,雨点打在伞上像蚕吃桑叶似的唰唰声,有一种诗意的感觉。回望观象山萧红、萧军旧居正对着伏龙路口,烟雨笼罩朦胧而神秘。路上行人稀少,但我并不感到寂寞,因为穿越历史有大师级的作家陪伴,更觉得幸福与快乐。抬头看到伏龙路6号,两边石头座夹着大铁门,大门上方窗棂似的铁棍穿透上面弧形铁板,露出一排箭似的铁尖,既好看又有防贼作用。高大松柏的庇荫伴着爬墙虎的缠绕,构成一种幽静环境。大门的左边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渔业公司建的职工宿舍,是三层筒子楼那种。这就是当代著名诗人纪宇的旧居。


纪宇,原名苏积玉,1948年生于山东荣成。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后因文革辍学。当过工人、记者、编剧。曾任青岛市文联主席、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等。他于1963年迁入伏龙路6号宿舍,加上厨、卫,共42平米。这在那个年代也是较宽敞的,不过人口较多就显得拥挤,住着他和父母姐妹,娶妻生子也在这里。不要认为这么窄巴就压抑了诗人天赋的发挥,他就是从这斗室里走上文坛的。1975年第一部诗集《金色的航线》问世,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诗集《船台涛声》,接着又出版了儿童诗集《五色草》。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的诗情像喷泉一样喷薄而出,1982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风流歌》,一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铿锵有力的广播,迅即在全国走红,在黄海之滨冉冉升起一颗新星,引起全国文坛的注目。套《红楼梦》上一联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可以说,《风流歌》是纪宇抒情诗的巅峰之作。《风流歌》恰恰是1980年他在伏龙路6号斗室里写成的。这使我认为,写作环境的好坏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文学成就。1984年,纪宇离开了伏龙路6号迁入济阳路3号。


我正在思考,一只小狗窜出来吓我一跳。我打着伞走上大斜坡。听附近居民说,伏龙路修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稀稀拉拉几座洋楼。每到夏天,山上涧溪流下在莱芜一路聚成大湾叫“龙吟池”,成为青岛早期一景。

看到这条幽静的马路,我想起岛城书法家孟庆泰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藏书阅读是家风》。他的高祖父孟昭鸿(1883——1947),诸城人,清道光年间举人,任过江苏震泽知县。喜欢藏书,曾合伙收购江苏一家很大藏书楼的图书,多是善本。其中明清版居多,当然也不乏宋版元的。一直到他祖父三代收罗图书“几为一邑之冠”。他的藏书仅次于聊城海源阁。然而他祖父生不逢时,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县议员,清兵破城后,祖父逃走,家中驻兵,图书尽被毁坏。日寇侵华,他祖父来到青岛在伏龙路居住。他祖父的自题诗:“牙签十万富收藏,一邑人推静远堂。三世校雔多善本,只今零落旧缥缃。”就是当年藏书的真是写照。当年堂号叫“静远堂”。伏龙路孟宅是文人雅集之地。当时诗人刘少文、王统照、丁揆野、张康侯等人,常常聚集在此,酬唱应答,诗文结集为《放庐诗集》面世。孟庆泰的父亲孟宪集曾执教礼贤中学及其他中学;其叔孟超,是著名作家。可说是藏书世家、书香门第。


我弄不清孟宅原址在何处,因为一切旧房均被拆除,我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其实,寻到寻不到孟宅旧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鲁海先生回忆,1946年,青岛成立一个话剧团叫“一鸣剧社”,地址在伏龙路。一鸣剧社排练了《鸟夜啼》《此恨绵绵》等话剧。《此恨绵绵》是女作家赵清阁创作的五幕话剧,由洪深弟子孙开骏执导,赵清阁也亲自指导。此剧在青岛电影院、中国电影院公演,受到青岛媒体的好评。


小雨淅淅沥沥,路旁洋槐摇曳,增加了些许诗意。我走到北头望着天地山城在烟雨中像披着婚纱更加妩媚。向右一拐看到伏龙路31号,感到特别熟悉和热眼。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的老师、作家张健就住在这里楼底,还有个小院,我是这里的常客啊!

张健(1930——1980),胶州人,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母校青岛四中任语文教师。我是1957年考到四中读高中的。1958年,张健奉调到青岛市文联帮着筹办《海鸥》杂志,之后任小说编辑。70年代曾借调到《山东文艺》任编辑、编委兼小说组组长。五年后回到青岛,仍然任小说编辑。1984年出任编辑部副主任、编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海恋》《南洋女谍》《火海》《海怪礁》、中短篇小说集《海情》等。


过去我以为伏龙路就到莱芜一、二路交汇处。其实不然,折了九十度的弯向东蜿蜒,直接到齐东路口。走在路上,我想起我的同学好友、作家杨春贤,他就住在伏龙路上。杨春贤,青岛日报高级编辑,代表作《阳阳和璐璐》,曾获第三届中国优秀图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和孙犁散文奖等,也是蜚声岛城的老作家。


雨越下越大,伏龙山绿树成带,迤逦蜿蜒,在烟雨中时隐时显,陡增迷茫和神秘。我猛然悟到:伏龙,伏龙,伏龙山真的像一条龙。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青岛】孟昭鸿与琅琊刻石
青岛历史建筑与民居(23)伏龙路
边走边看
我的齐东路(上篇)
“老桂山房老人”——名医刘季三(图)
伏龙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