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地区的戏曲服装制作行业
userphoto

2023.02.09 辽宁

关注
 上海戏装亦称“海派”戏装,它是我国南派戏装的代表之一,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不仅国内戏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上海戏装行业的初期

 上海最早的戏装行业,是由苏州移入的。清道光年间,苏州城一些民间艺人据苏绣的特色,绘制了一批精致的宫廷服饰,主要供京城内的帝王、后妃、公主以及宫内戏班使用,这些服装为上海戏装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据老一辈回忆,那时的服饰基本上是仿明的,间或掺和一些清代的东西,服装的种类和式样也比较齐全。而那时在苏州城较闻名的、专门作此营生的,要数江恒龙“江记绘画庄”。
 
 同治、光绪年间,苏州宫廷服装制作业已逐渐移向上海。当时,在上海的落脚点有两处,一处开设在五马路(今广东路)一带,称“王隆泰戏庄”,是一家小型的私人作坊。另一处就在城隍庙附近的四牌楼一带,规模大一些,比较闻名。

戏衣制作时绘制花样


 此外,先后开设的作坊还有“申泰”、“吴生泰”、“叶森泰”、“杨恒隆”等。这些作坊可算是上海初期的戏装制作行业了。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身怀绝技的工匠,率自己的子女、亲戚办起设计戏衣的画庄,其中有江荣潞(“江记绘画庄”的第三代)、黄锦荣等。这些先后开设在上海的私人画庄、小作坊,尽管还谈不上系统地、正规地进行戏曲服装的生产,但它们毕竟使上海的戏装制作业初具规模了。
 
三十年代上海戏装的发展时期

 二十年代未,在上海除了“申泰”、“吴生泰”、“叶森泰”这些作坊外,其他如“卫成泰”、“天昌”、“蒋成新”、“祥泰顺”、“隆森泰”也相继崛起。另外,由北京人来沪开办的一家名叫“花张和”的作坊也开张营业。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城遭到门寇的破坏,一些专常制戏装糊口的小作坊的工匠们只得从城隍庙一带迁移到英租界五马路一带(今广东路、广西路、浙江路)营业。由于当时租界人口猛增,戏馆等娱乐场所的营业也就随之繁盛起来,适应着这种需要,又有一些制戏装的作坊应运而生。

戏衣铺之刺绣


 此时期,这类作坊共有几十家,形成了五花八门,相互竞争的局面。至今仍健在的一些老师傅讲述起当时的情景说,那时,上海戏装行业的规模,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这几十家作坊中,享有盛誉的要数“杨恒隆戏庄”。所谓“三泰(申泰、吴生泰、叶森泰)不及一隆”,就是形容当时“杨恒隆戏庄”的兴旺景象。
 
 当时,北京的一些著名演员,如杨宝森、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马连良、程砚秋等,都纷纷到上海,定做具有南方特色的戏装行头。他们来到上海,先观察各戏庄的实力,视其能否按自己的意图制作新颖别致的戏衣,然后,就认定招牌,包制服装、帽、靴。梅兰芳、周信芳认定了“天昌戏庄”做行头,尚小云则一直在“蒋成新戏庄”定做服饰,凡拍摄古装电影的服装多数由“卫成泰”包办。当时的“祥泰顺戏庄”,又以鞋帽造型的美观、轻巧,博得越剧著名演员的青睐,姚水娟、筱丹桂、竺水招、马樟花、尹桂芳、袁雪芬等都认定“祥泰顺戏庄”制行头。此时,一些后起的戏庄由于绘画、制作力量强而胜过了老牌戏庄。
 
 这些戏庄不但为演员设计、添制行头,还专门组织力量,绣制一些工艺精良的传统生活服装,直接与外商做生意。
 
上海戏装行业的融合

 解放初期,这些作坊里的工匠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作坊的形式并无改变,私人画庄仍集中于上海五马路一带。随着戏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把这些分散的设计、制作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支专业队伍。

 在党和地方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一九五六年八月十五日,在广东路,由四十二户小作坊和私人画庄合并的上海第一家经销戏剧用品的专业工厂——上海第一、第十绣品生产合作社成立,这就是今天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的前身。
 
 到了六十年代初,这个专业工厂已形成了一个有五百多人的中型厂家,年产值达一千万元以上。在几次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戏剧调演中,它的产品以艳丽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别致的设计而获得了好评,不少产品已成为具有珍藏价值的工艺品。

“海派”戏装设计专家谢杏生

 在全国戏装行业中,唯一被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的谢杏生先生,现年七十岁,是一位从事戏装设计、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专家,他为丰富、发展“海派”戏装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先生自十三岁起离开江苏吴县故乡,只身来上海,在老城隍庙附近三牌楼,投拜戏装设计老前辈黄锦荣,从师学艺。他刻苦钻研,勤学苦练,还常抽出时间到三马路(今汉口路)一带的苏绣庄、湘绣庄门前“偷看”,或到老城隍庙挂花厅、挂画店“偷学”,在师承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其他流派在绘画、配色方面的长处。他还省下了每个月的“点心钱”买了纸张、画笔、颜料,来练习绘画。每逢节、假日,师生们都回家了,可他却利用这个空隙,深入社会,讨教名师。就这样,他在设计和制作方而的工艺水平在短期内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十年代中期,谢杏生先生已开始独立为演员设计“行头”,并以超越师辈一代的技艺而立足于上海了。他初露头角的第一批佳作,就是为戏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设计的具有“海派”特色的服装。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中的宫装(舞衣)、斗篷、鱼鳞甲、大台幔等。这些新颖、别致的图案设计,为梅派舞台艺术增添了光彩,受到了梅先生的赞赏。当时五马路上的“三泰一条隆”大戏庄虽红极一时,但专门找谢先生设计戏装的人却络绎不绝,谢杏生也随“海派”戏装而得名,驰誉南北了。

梅兰芳之《贵妃醉酒》
 
 四十年代起,谢先生曾先后为著名演员周信芳的《四进士》等一批代表性剧目设计过服装,“麒派”服装随之出名,他为荀慧生的《红娘》、《杜十娘》、《荀灌娘》等剧目设计的服装及为尚小云设计的《二进宫》、《昭君出塞》等剧的服装,都以雍容华贵而著名;他为裘盛戎设计的花脸大底肩图案服装,为他成功地演出《铡美案》、《姚期》等剧目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为张翼鹏(有“活悟空”之称)设计的“海阔天空大鹏展翅飞翔”图案的服装,使悟空的英姿更为动人。此外,他还为马连良、言慧珠、李少春、张君秋、童芷苓等设计过服装。
 
 六十年代,谢杏生先生在艺术上更趋成熟,他不仅为京剧设计服装,还为评、川、越、湘、闽、粤、汉、豫、吕、陇、秦、滇、黔等全国各大剧种设计服装。如粤剧红线女的戏装,豫剧常香玉的戏装等。此外,还为越剧徐玉兰、王文娟拍摄的电影《红楼梦》、《追鱼》和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设计过服装。

徐玉兰、王文娟之《红楼梦》
 
 近年来,谢先生除了继续为戏曲演员设计服装外,还为把中国戏曲服装介绍到国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设计的仿明、仿清的服装,在海外都很受欢迎。
 
记戏装行业中的几位著名工匠

 盔帽工艺师江根泉是“江恒隆戏庄”的第四代后裔,他擅长传统盔帽的设计制作,在工艺上有独到之处,他设计、制作的真翠皇帽曾在全国行业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江师傅在三十年代末开始学艺,当时仅十四岁。他先学点翠、后学做盔头。在各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步学握了技艺。到了四十年代中期,他就能以自己独立成套的盔帽设计、制作,与当时享有盛誉的“祥泰顺戏庄”媲美了。为了提高技艺,他随剧团走南闯北,曾到过江西、西安等地,在此期间,他细心揣摩南北戏帽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制作技艺,为今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师傅十分重视盔帽的造型设计和工艺制作方面的改革。老一辈制作的盔帽(皇帽、大额子、凤冠等)做工复杂,而且戴在头上份量很重。江师傅在工艺上大胆改革,采用了海绵之类作为代用原料来制作盔头,造型逼真,质感强烈,典雅别致,而且份量要比前减轻一半以上。后来,一些外省市的著名演员也都慕名前来,专请他设计制作盔帽。

 江师傅设计制作水平的高超,是同行们一致公认的。

 巾帽工艺师方惠琴,现年六十七岁。十五岁时在苏州老家“黄恒昌戏庄”拜黄成功为师,做些寿帽、神帽、菩萨帽等。一九四〇年,二十二岁时到上海进当时的五马路“祥泰顺”专攻巾帽,当时他的父亲及丈人朱顺宝一家都以做帽子为生。“祥泰顺”由于有老一辈的功底,再加像方师傅那样的后起之秀,牌子很快就红了起来。方师傅制作的巾帽,由于款式新颖、工艺精良而博得了名演员的赞赏,“小苏州”(因当时方惠琴仅二十多岁)的艺名也就叫响了。至今,他已年过花甲,一些老演员还亲热地称呼他为“小苏州”。
 
 方惠琴师傅在越刚巾帽制作方面是一位专家。过去,上海一带女子越剧班盛行,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一批成名演员都请他制作巾帽,以至后来袁雪芬、竺水招、尹桂芳、徐玉兰、张桂凤、傅全香、范瑞娟等也纷纷请方师傅制作具有各自流派特色的巾帽。方师傅曾为越剧《山河恋》、《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红玉》、《木兰从军》等传统剧目设计、制作巾帽,演员们对方师傅制作的巾帽都十分满意。越剧服装的形成,确实凝聚着方师傅的心血。
 
上海戏装的改良

 上海地区的戏装从它形成到目前的百多年历史里,始终能受到剧团、演员、同行的好评,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改良和创新。
 
 早在上海戏装制作行业的形成初期,即私人小作坊阶段,改良戏装就出现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改良只是零星的,再加上戏班老板只图赚钱,对改良戏装不热心,因此舞台上服装雷同的现象仍然很多。

 随着戏曲事业的发展,许多演员都认识到同一品种、式样,甚至是同一类型的图案布局,已不能区别各自塑造的角色,也影响自己流派水平的发挥。他们迫切希望改革创新,希望能有人帮助他们设计出一些风格与众不同的戏装来。而一些戏庄、作坊为了拉生意,使自己的牌子做出名,也很乐意据演员的意图为他们设计、制作新款式的戏装。

 所以,这个时期(四十年代)在上海就出现了大量的改良戏装。演员们对戏装都有改良的要求,梅兰芳先生尤为突出,比如他的鱼鳞甲就是从正规的大靠(盔甲)中演化而来的。

梅兰芳之《霸王别姬》
 
 此后,改良官衣、改良蟒、改良靠等一批批款式新颖的戏装不断出现,“海派”戏装就风靡全国了。
 
 对改良戏装的认识,过去存在着一些模糊的概念,至今仍有人认为凡是叫不出啥名堂的戏装统称“改良”。这是错误的。其实,旧上海的戏庄、作坊里设计制作的改良戏装是有规范的,它一是适应各流派演员的需要,改良造型、图案、布局,从简从轻;二是在格局上从新,适应各剧种、各表演流派,及不同剧情和人物的需要,适应观众新的审美要求。因此,改良后的鱼鳞甲、霸王靠、木兰靠等,均为演员们接受了,并代替了旧的服装而成为舞台上演员们的主要装饰。
 
 上海戏装行业发展至今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它对繁荣我国戏曲舞台所作出的贡献则是巨大的。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上海戏装行业将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为戏曲事业服务。

(《上海戏曲史料会萃》第1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戏曲戏装]心香沁红拂戏梦
海派百工| 梅兰芳、周信芳、荀慧生、尚小云……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离不开它!
【老照片】马连良在津被叫倒好要跳河?假的!
戏装的人生其实在逆行
《濮阳戏曲志》八公桥戏曲服装作坊
中国戏曲服饰美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