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学生:黄桂秋

黄桂秋先生

很想谈谈黄桂秋。

大约十岁左右,我开始看黄桂秋,当时随母亲在票房中学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日寇占领上海,很少有名角来上海演出。学青衣嘛,就要看青衣戏,那时在上海演出的青衣演员就只有黄桂秋等少数,于是从那时就开始欣赏黄桂秋了,记得那时黄为麒麟童挎刀。

黄桂秋那时用的“守旧”(即舞台背幕)是金黄色的缎子所做,一旁加个红灯笼。到五十年代自己挑樑时改为藏青色的,中有金色团龙图案。

 黄桂秋的成名过程大家都谈得很多了,早年拜陈德霖老夫子,但老夫子当时年事已高,再想拜王瑶卿,王已不收了,所以我觉得黄桂秋之所以成名还是靠他的才华和自己的探索!人们说他是“四大霉旦”之一,其实也不算太倒霉,几十年来他在上海、南京一带还不时演出,人们还尊他的唱法为“黄派”。后来拜黄桂秋的旦角演员很多,其中不乏名旦角,如王熙春、李玉茹等;但真正唱黃桂秋派的很少,很少。

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一直到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不论在上海和南京,甚至在他倒霉的时期,我也看过他的演出。所谓“倒霉时期”,是指他只能上台演出,节目单上没他名字,不准谢幕,但每次演出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

黄桂秋《女起解》

黄桂秋看来是没练过多少基本功,他的魅力主要是在“唱”,“做”和“打”也只是票友水平吧!我看过他演的《雁门关》中青莲公主和《全部宝莲灯》,在《宝莲灯》中他前演三圣母,后演王桂英。他演青莲和三圣母所打的那套“小快枪”慢是慢得来,也就是票友水平吧。

至于他的唱,可以说“魅力无限”!黄桂秋的唱的确有他特殊的魅力,拿上海话说:甜是甜得来!糯是糯得来。很少、不是很少,几乎没人学得像!为什么?待我这姓黄的观众细细道来!

仔细分析一下,他虽拜了陈德霖老夫子,可他的发声方法与老夫子几乎是两条“路子”,找不到有多少相似处!

老黃你好大胆!居然评论起陈老夫子和他的徒儿,你有什么资格来评?

当然,我只是当年听众、观众之一员。但恐怕现在的观众,听众恐怕更不熟悉黄桂秋吧?姑妄听我说说吧!

听说陈老夫子也有过倒嗓的经历,但他苦苦练声、喊嗓,最终练成了钢嗓铁喉,练出了一条好嗓子。同样王瑶卿倒嗓后就没有恢复!为什么?又再听陈老夫子的《彩楼配》老唱片,他把“头腔共鸣”练出来了,再把气息控制好了,老夫子用了自已的科学发声方法唱出了这个“陈氏老派”!

1908年百代唱片】

孙佐臣京胡

[二黄慢板]

曾记得当年来此境,

     棒打鸳鸯两离分。

     从今后永不照菱花镜,

     清风一现未亡人。

1954年人民唱片】

王燮元司鼓 程志馨京胡

[二黄慢板]

曾记当年来此境,

     棒打鸳鸯痛伤情。

     从今不照菱花镜,

     英灵垂鉴未亡人。

再听听陈老夫子爱徒黄桂秋的唱法,不对啊!我觉得黄桂秋的唱法不但不象他的师傅老陈夫子,而且在气息控制和共鸣腔的应用方面完全和老夫子的唱法“不搭界”呀!也就是说黄的唱法是他自己创造的,找不到他的唱法中有陈老夫子太多的东西!

刚才说了陈老夫子演唱时的气息很深,头腔共鸣的发挥也好。但再听听黃桂秋的唱法,自然,但又好妩媚啊!听不到深度的气息控制,也听不到头腔共鸣的位置。一切都是自然的发挥,但听起来好“糯”啊,好“嗲”啊!照例按他的唱法,他的声音可能是送不远的,但实际上他在天蟾舞台演出时照样最后一排都听得见,而且他从不大吼大叫,听起来还是“嗲嗲的”,“糯糯的”。

还有一重要的是,几乎没有人学得像黄桂秋的。他也收了徒弟,可以说:没有一个学得像他的!就连那位惯学唱四大名旦的名伶,也没学会唱他的“黄派”啊!

很多人说,他是男人啊!女人的嗓音是唱不出这个“黄派”的,这话也对,但也不尽然。他不也收了一位男徒朱老师吗?但朱唱出来的也並不太像他啊!所以人们说,黄桂秋的“本钱好”,人们学不来。

这话也不尽然吧!让我们分析一下:有没有发现:黄桂秋的唱法里是没有“附点”的!也就是说,所唱的音符中,只有1/2 十1/2.沒有3/4十1/4 的。 例如:在孙尚香的“大別宫”里,那句“母后”:按照黄的唱法是 76 72,而不是7.6 72 ;在《春秋配》的那句西皮原板“蒙君子~~”中,那个“子”字,也是同样,只能唱7672 ,而不能唱7.672;那句“说话~”,也只能唱成6165 ,而不能唱有“附点” 

6.165。再看看黄的其他唱谱,或再听听黄的录音,黄桂秋的唱法多半是用1/2 十1/2 来唱的,不用3/4 十1/4 来唱的。听起来好像有点“呆板”,但非常糯。

黄桂秋《宝莲灯》

 粗粗统计一下,本人看过黄桂秋演的剧目有《起解会审》(多次)、《別宫祭江》(多次)、《王宝钏》(多次)、《蝴蝶媒》《三笑》《元宵谜》《雁门关》(一至八本)、《宝莲灯》等。应该说他演出最好的还是《起解会审》《別宫祭江》和《王宝钏》。全本《王宝钏》中,我觉得他的《探寒窑》最出色。

在《起解》一出中,他把“苏三”那一句唱成2 21,不是一般的21,很好听。而顾正秋把这句唱成“2~61231”,太花哨了,作为一犯人没那么高兴吧?所以有“一句苏三震四座”之说。有人说顾正秋这一唱法是黄桂秋教的,我不太相信。

好象黄桂秋曾把他的剧团称为“秋声”京剧团吧?记得当时曾和他搭档的一位女老生名“朱兰春”,和他的名字成“绝对”:朱对黄,兰对桂,春对秋,有趣!而这位朱女士偏偏是演“肖太后”的芙蓉草的夫人!

 

黄桂秋《别宫祭江》 

六十年代初,我曾去上海南京路某商场购物,那知商场顶楼一层有京剧演出。当时有一仪态万方的闺门旦在二黄慢板的过门中出场,当他一开口唱,我旁边一个老宁波忽然大声吼叫:“喔唷!格是黄桂秋啦!”全场轰动,的确是黄桂秋,随上海新民京剧团来先施乐园演出。

我不懂,为什么几次都遇见戏迷老宁波的大声评论,后来一想也对,宁波人的嗓门较大,一吼大家都听见,若是小苏州,说话细声细气,他的评论我们就可能听不见了。老宁波接着说:“黄桂秋的《春秋配》交关好啦!,梅兰芳也向他学习过啦!”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了。

现今唱张派的人较多,无论专业的演员和业余的票友,都有不少唱张派的,也有些人几种流派都唱。有没有发现:张君秋张派的唱法和黄桂秋黄派的唱法是绝然不同的,张派所唱的音符中,常以每个音以长短,轻重的不同,表现出“演唱的飘逸,潇洒”。而黄派的唱法往往因没有起伏而显得柔美,平稳。 所以,在学唱黄派时,注意不要带有“张味”。否则难免有些“串味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桂秋与马连良
“黄派”旦角创始人,黄桂秋1954年《玉堂春》反二黄崇老伯
谭派《文昭关》
悼念吴小如教授的去世,记录他在绝版赏析中的发言
桂附地黄丸合二黄粉血府逐瘀丸治虚阳浮越实录
江南名旦黄桂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