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侃京剧】浅谈老旦戏
userphoto

2023.08.17 北京

关注

      京剧从诞生到发展成熟的二百多年间,曾经上演过的剧目多达几千出。现在有据可查的就有一千三百余出。在这一千多出戏中以老生、武生、小生为主的戏占半数以上,其中以老旦为主的戏较 少,仅有二三十出。老旦在大多数戏中均以配角身份出现。

      在几百出以老生为主的京剧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学子商贾,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在以老旦为主的戏中,老旦所表现的人物范围则基本上只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忠君报国、忧国忧民、识大体顾大局的上层老年妇女。如《岳母刺字》的岳老夫人,《杨门女将》的佘太君,《徐母骂曹》中的徐庶之母,《洪母骂畴》中的洪母……另一部分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遭遗弃,饱经风霜,贫苦悲凉的老年妇女。如《钓金龟》中的康氏,《三进士》中的孙淑琳,《李逵探母》中的李母,《遇皇后》中的李后……就《遇皇后》中的李后和《钓金龟》中的康氏而言,两出戏在服饰上一样都是穿老斗衣,扎蓝素腰包,但在表演上却大不相同。

      李后是宋仁宗的母亲,因遭奸人陷害,被打入冷宫,后又因冷宫“失火”,被人救出宫去,在民间流落了二十余载。但在人物身上又时不时地流露出她原来皇后的气质。在一上场的独白中,她称自己是“哀家”,又小心地用耳朵听着周围的动静,这“哀家李后”四个字,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李后不是平凡俗人,对于世态炎凉亲自体验,经历颇多。对于包拯的到来,既兴奋地要急于见到他,又警惕害怕受骗,说是要亲自摸老包脖子上的记号“肉枕”。而包拯为考验李后是真是假,用“地方”代为包拯出面被李后识破。由此可以看出李后这个人物有思想,有经验,不盲从。在舞台表演上,虽李后双目失明,但在这段戏里,却从演员闪动的盲眼中,看到李后的自信。尤其是到最后,包拯告知可为李后伸冤报仇后,安置李后暂住天齐庙,包拯一声“送国太”,李后回敬一个“免”字,那气质,那语调,那多年不使的威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康氏则不同,她是一个地道的穷婆,年轻守寡含辛茹苦地养活了两个儿子,一上场的引子就已经把康氏的形象勾画出来。康氏家无隔宿粮,饥寒实难当。不可能底气十足。当康氏得知大儿子当官不养自己,小儿子也说要不养活自己时,她受不了打击,开始了对儿子喋喋不休的教导。她说天道地谈古论今,历数二十四孝,说个不停。其原因是她没有李后那样的头脑,不会分析,不会思考,没有考虑到小儿子平日里对自己的孝心,所以才将小儿子和自己开的一个玩笑信以为真。因此,那三段原板的连唱,正好表现出康氏的社会层次,把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妇女的悲苦、无助的心态充分地表现出来。 

      李后和康氏的服饰、头饰一样,但内心世界、外在气质与表演手法决不雷同。

      戏曲舞台上两种老旦形象,一种是以正统的忠君报国的思想来教育晚辈,表诉情怀,斥责叛逆,揭露阴谋;另一种则是以叙述自身身世的悲凉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启发教育晚辈讲道德、尽孝顺。有些剧目虽然宣扬了某些封建意识,但在社会上仍然有一定积极的教育意义。从人物的扮相上看,百余年来没有多少变化。从“同光十三绝”的画像中的左数第一人物郝兰田扮演的《行路》 一剧中的康氏身上可以看出晚清时期老旦扮相已经形成定式。从他的“清水脸”、“抓髻”、“老斗衣”上看,与今日舞台传统戏老旦扮相别无二致。从那时起老旦在京剧舞台上不仅仅只是配角,而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老旦的发声用大嗓,所以最初的老旦多由老生兼唱。当时有的演员先唱老生后改老旦,如郝兰田,也有唱老旦后改老生,如“汪派”老生创始人汪桂芬。而真正把老旦唱腔、身段创造性地发展丰富起来的人当属“龚派”老旦创始人龚云甫。龚云甫是票友下海,最初唱老生,由于嗓音偏嫩,而改唱老旦。这一改就把唱老生偏嫩的嗓音缺陷变成了唱老旦的嗓音优势,当时唱京剧的都是男子,唱青衣、花旦的用小嗓,女人味十足。可唱老旦则用大嗓,在发声上与老生几乎没有区别,让人听着觉得阳刚有余、阴柔不足。俗话说:“八十岁的老太也是妇道。”因此,要求老旦应在唱腔上带有女性特点,内行称应有“雌音”。这一点龚云甫的“偏嫩”正派上了用场。男子唱老旦发声不仅应有“雌音”,还应有“衰音”,也就是老年妇女颤颤巍巍的声音。龚云甫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大量吸收了青衣唱腔,从人物性格、情感出发,成功运用“雌音”与“衰音”结合的唱法,同时溶进“娇”、“涩”、“脆”、“柔”四种音色,成功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老旦流派——“龚派”,并在1900年成名之后开创了以老旦唱大轴的先例,并成为晚清的“内廷供奉”。他的代表剧目为《徐母骂曹》、《钓金龟》、《太君辞朝》等。 

      近代最著名的老旦当属“多派”创始人——李多奎。业内同行称其为“李多爷”,称他所创立的流派为“多派”(又称“李派”)。李多奎自幼坐科,与龚云甫一样也是先学老生后改老旦。李多奎天生一副带有“雌音”的好嗓子,并且得天独厚有幸得到“龚派”真传,并得到龚云甫的琴师 ——人称陆五先生陆砚亭的多年辅佐,完整地掌握了“龚派”的唱腔和唱法。后又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忠实地继承“龚派”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多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特定环境的特定人物出发,准确把握人物特征,以充沛的感情为基础,把“衰音”和“雌音”按不同需要结合起来,又用“娇”、“润”、“脆”、“柔”四种音色充分表达老年妇女的声容及精神状态。李多奎是唯一学习“龚派”又发展了“龚派”的老旦演员。“多派”形成之后则大红特红,从他的代表作《钓金龟》被观众喜爱的程度,可见“多派”是怎样的深入人心。“叫张义我的儿呀……”等三段原板,成为当时北京街头人们争相学唱的唱段,毫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对流行歌曲的迷恋。新中国建立后,李多奎与裘盛戎合作创演了《赤桑镇》,其唱腔艺术更加丰富,把老旦的声腔艺术发展得更加完美,李多奎平生收徒最多,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老旦演员多宗“多派”(“李派”)。 

      建国后的京剧舞台创作改编了多部以老旦为主的剧目。如《赤桑镇》、《罢宴》、《杨门女将》、《对花枪》以及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和近年上演的《风雨同仁堂》等。这些老旦戏,不但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还摆脱了旧的“忠孝节义”的制约,并入了时代感和先进的思想性。纵观京剧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老旦行当从最初的可有可无的配角行当,几经历代艺术家刻苦钻研,改革创新,终于使之成为今日京剧舞台上必不可少的重要行当,成为京剧艺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悟】李多奎演唱艺术欣赏
京剧大师孙菊仙、熊连喜亲传弟子,开老旦唱大轴之先例——龚云甫
京剧界历史上,李多奎有哪些故事?
对20世纪50年代前京剧老旦艺术流派传承与发展的初探
宋宝罗:话说李多奎
《戏剧》2021年第6期丨郭跃进:京剧老旦行当演进及审美嬗变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