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城“文物章”上线,在绍兴“盖”下岁月印记!
userphoto

2023.08.31 北京

关注

也许漫长岁月的波涛早已使古老的文明化作一颗颗沧海明珠,但是总有遗存帮助我们记忆那过往的时光。

来到一座城市,不能错过的是当地的博物馆,那么来到博物馆,除了文物,还有什么吸引人们的目光呢?

想来,应该是“盖章”吧!历史的注脚,岁月的印记化作一枚枚印章,给你我以慰藉,向过往献上的庄重承诺,漫长的文明集结而成的馆藏精华,我们已然铭记在心啦!

出发吧!盖章去咯~

夹砂红陶鱼鳍形足鼎,是良渚文化器群中的典型炊具,1985年在柯桥区马鞍镇寺桥村仙人山遗址出土。

所谓鱼鳍形足,指的是三个扁薄的鼎足,刻划斜直线或短线,形如鱼鳍而得名,是绍兴先民对鱼类情有独钟的体现。

该鼎是用夹砂红陶烧制,火候较低,胎质比较粗糙。陶器是绍兴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当时的应用范围遍及炊煮、饮食、盛贮等多个方面。

这些陶器一方面表明了手工制陶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简朴的生活状况。

年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信息:柯桥区马鞍镇寺桥村仙人山遗址出土

馆藏:现藏于绍兴博物馆

青铜鸠杖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古代是一件敬老之物,亦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据《吴越春秋》记载:“乃复增越之封,赐羽毛之饰、机杖、诸侯之服。”

青铜的材质、精致的构造、繁复的花纹,便能猜到在等级制度严明的古代,这可不是谁都能用的。

杖首(左)和杖镦(右)

杖首,顶端栖一鸠鸟,短喙翘尾,展翅欲飞,通身饰羽纹,这就是“鸠杖”名字的由来。这种崇鸠风尚,源于越国对鸟图腾的崇拜。

杖镦,底端跪坐人像,头上蓄发至额前和耳部,脑后一椎髻,横穿一簪,身上饰几何纹、蝉纹等,腰系一带,真实地再现了古越人“断发文身”的习俗。

杖首与杖镦的中间部位,平雕、镂雕兼具,蟠虺纹、蝉翅纹、云雷纹和谐组合。

其唯美的造型,繁复的纹饰,精湛的雕刻技法,令人惊叹。杖首和杖镦均中空,用于固定木质杖身,杖身出土时已腐朽。

这件青铜鸠杖无论是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还是繁缛的装饰,都集中体现了古越人的信仰、民俗和青铜冶炼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亦较少见,弥足珍贵。

繁复的纹饰

年代:春秋时期

规格:杖首长26.7厘米,杖镦长30.6厘米

出土信息:原绍兴县漓渚镇中庄村出土

馆藏:现藏于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在八月抓住盛夏的尾巴,来听一场“音乐会”啊!浙江省博物馆中藏着一件镇馆之宝——伎乐铜屋。

青铜质房屋模型,这座铜屋可能是越人的宗庙建筑,铜屋内的越人正在进行一种祭祀活动。

这种形制的房屋模型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对研究先秦时期南方建筑、越人习俗、音乐史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是绍兴306号墓出土的青铜器。

这支越国乐队共有六人,均束发裸身。其中,二人双手相交于小腹,应该是乐伎;其他四人或作吹笙状,或作抚琴弹拨状,或执槌作击鼓状,或执小棍作击筑状,应该是乐师。

在古代,从事演奏乐器为主的艺人称为“乐伎”。越国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四种,分别是琴、筑、笙、鼓,听完一场“演出”,让人深深沉醉其中,这大概就是古越文化的魅力吧!

图片 | 浙江省博物馆

年代:春秋(前770—前476年)

规格: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

出土信息: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

馆藏: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精湛,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享有盛名。

这柄剑完好无缺,通长52.4厘米,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良好,在出土或传世的越王剑中,是绝无仅有的。

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八字,正面:戉(越)王戉(越)王,反面:者旨於赐。

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

此剑的主人为越王者旨於赐,即《史记》记载的越王句践之子鼫与,其在位时间仅六年(前464—前459年),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兵器却为数不少。

仅青铜剑目前发现已有9柄,独此剑保存最为完整,与越王句践剑并列为越剑之双绝。

这把剑藏在浙江省博物馆,但是在绍兴博物馆中也藏着三把越王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前往一观。绍兴博物馆藏着的三剑都是青铜材质,形制相近,但剑名和剑身上的铭文内容有所不同。

年代:春秋后期

规格:剑通长52.4厘米

馆藏: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维卫尊佛是南朝南齐时期的一尊石佛像,发现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原安放在石佛妙相寺。其后,佛像屡经迁徙,曾移至开元寺。

此佛是佛教小乘教七佛之首,小乘教保持着早期佛教教义,注重个人修行,在江南一带颇为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像通身用青石雕凿而成,外施贴金,面相庄严慈祥,服饰依稀可辨,作全跏趺式。

背面镌刻“齐永明六年 太岁戊辰于吴郡 敬造维卫尊佛”铭文,笔法工整。

在研究我国佛教史、书法史、雕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国家一级文物,是绍兴博物馆镇馆之宝。

佛像背部的南朝铭文价值甚高

年代:南朝南齐时期

规格:通高59厘米,两膝间宽45厘米,底部纵35厘米,横38厘米

馆藏:现藏于绍兴博物馆

堆塑罐是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随葬明器,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该器为越窑青瓷器中的精品,一级文物。

据《后汉书志》第二十二记载:“汉末分(上虞)南乡立始宁县”。

今上虞上浦、章镇一带古窑址密布,在汉六朝时即属始宁县,且考古调查显示,在上虞凤凰山麓三国、西晋窑址中确有此类器物残片,推测此件器物当属上虞生产。

罐体分上下两部分,腹颈间设一周凸棱。上部为三层内圆外方式建筑与人物堆塑:

上层仓身与盖相连,仓盖为攒尖顶式建筑,顶饰鸟形钮;中层四角置方形亭阙,上有龙头戗脊,覆以仓盖;下层较高,内壁四面开方洞门,外置歇山式门楼、人像和龟蚨碑,其中碑额阴刻“会稽”两字。其下分三行竖刻铭文:“出始宁。用此灵,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

下部为椭圆形罐体,平底内凹。胎色灰白,釉色青灰,施釉不及底。肩腹部堆贴弹奏乐伎八人,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是当时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乐舞和杂技演出的真实写照,生动地再现了地主庄园式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年代:西晋时期

规格:整器通高45厘米,口径24厘米,腰沿22厘米,腹径26厘米,底径17厘米

出土信息:越城区鉴湖镇南池村西晋墓出土

馆藏:现藏于绍兴博物馆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绍兴是世界青瓷之源。

源远流长的青瓷文化已成为绍兴底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到绍兴文物,如何能跳过越窑青瓷呢?

这个越窑青瓷精品样子还十分精巧可爱,堪称“东晋喜羊羊”~

羊,古通“祥”,自古以来是人类驯养的六畜之一。古人以为羊性情驯良,形容清俏,“群而不党,跪乳有家”,是一种祥瑞动物,受人崇尚。

青瓷羊形器为宴饮和祭祀用的酒器。绵羊呈跪伏状。大头短颈,头顶镂一小圆孔。卷角张口,身体肥美,肌肉丰腴,神态安详。胎质灰白,釉色青灰,莹润光亮。

羊的装饰,常为古代窑匠们美化青瓷器的装饰纹样。三国至东晋时期,以羊形器最具特色,是越窑青瓷产品中的精品。

年代:东晋时期

规格:通高14.3厘米,长14.5厘米

出土信息:1973年绍兴县福全镇劳家坞村出土

馆藏:现藏于绍兴博物馆

绍兴博物馆服务台或者浙里文化圈小程序

报名参加“文物打卡,'章’显魅力”活动

就能免费领集章卡哦~

///

如果文物会说话

想来也会希望向我们娓娓道来

岁月时光中他们所见证的绍兴风华

那么带上你的盖章本,出发绍兴博物馆

开启一场“文物盖章”之旅吧!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部分内容来源:绍兴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听!绍兴文物有话说……
越王“剑”与吴越王“简” ——“绍兴博物馆馆藏典籍版本展”展品集粹之二
绍兴百景:绍兴博物馆
绍兴博物馆
[转载]青莹之韵——南京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展(一)
在绍兴博物馆寻找千年的越王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