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老生念白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我出科后曾在崇文门外的广兴园搭班唱戏,当时班里有王瑶卿、贾洪林、高庆奎、李金榜(李春林)、李玉安(李春恒)诸位先生。有一次,唱《回荆州》,没有鲁肃,当时班里管事的徐春明说我会三国戏,叫我接,实际上“喜连成”就演《甘露寺》一折,我只会乔国老。救场如救火,当时我就毅然接了过来,由贾洪林先生给我说戏,演出后贾先生挺满意。从这以后,我有机会便向贾先生请教,那时广兴园的旁边有个茶馆,贾先生每天到那里去喝茶,我每天就提前到茶馆花两个大子买包茶叶,向先生问艺。贾先生看我这虔诚的态度,便经常向我讲述一些他的演戏经验。贾先生告诉我,老生这行嘴里要有功夫,“文戏听嘴里,武戏看手里”。尤其是做工老生,白口更重要,“千斤话白四两唱”,“唱腔容易,说话难”。贾先生还告诉我,“字有头、腹、尾,音分发、放、收”和“喉舌齿口唇,咬字发音准 “等一些有关吐字发音的窍门和方法。几十年来,我一直牢牢记着先生的这些话,从不放松自己,通过我多年的锻炼和舞台实践,我把我念话白的点滴经验,归纳为 这样十句。


          声音要贯台,字音要吐真;    


         体会词中意,语气要区分;    


         气口用得当,阴阳顿挫准;


         快中须要慢,慢中反应紧;


         平时勤习练,台上自传神。


唱戏,离不开嗓子。常言道,“子弟无音客无本”,“拉弓靠膀子,唱戏靠嗓子”。嗓子的好坏影响着台上的表演。声音要贯台,就是演员在台上唱念,要使坐在最 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做到这一点光靠一条高、宽、亮的嗓子是不行的,要懂得唱、念的方法和窍门。例如,有的演员嗓子很冲,可是只听见在台上喊,听不出念的是什么字,过去把这种嗓子讽喻为“火车拉笛”。可是也有这样一种嗓子,平时台下唱儿句很亮很冲,一上台还没念上一段话白,嗓子就嘶哑了。这都是不懂唱法,没有工夫。已经做古的贾洪林先生,中年失音,嗓子虽然坏了,照样在台上演戏,嗓子不冲不要紧,练白口,练嘴皮子。贾先生在台上演戏,吐字、发音非常清晰,就是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字字入耳。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吐字发音清晰准确呢,这要从中国文字的发音特点谈起。 中国文字的发音是有头、腹、尾之分的。例如“洪”字,它是由h、u、eng拼成的,其中的h,是“洪”字的字头,u是“洪”的字腹,eng是“洪”的字 尾。要想把“洪”字读准,这头(h)、腹(u)、尾(eng),哪一个也不能读错。读错其中任何一个,“洪”字就会念错。比如把“洪”下的字头—h,错读 为g,结果读出的字就成了“功”;如果把“洪”字的字腹—u,错读成a,“洪”字又读成了“航”;若把“洪”字的字尾—eng,错读成ong,读出的字又成了“黄”。我们读字,必须首先把字的头、腹、尾的字音找准,这是吐字发音准确无误的基本条件。那么,这头、腹、尾的字音,又是怎样找准的呢?这就要看我 们的喉、舌、齿、口、唇,这几个咬字发音部位是否摆得正确了。还以这个“洪”字为例,它的头、腹、尾,为h、u、eng三个音。发“h”音时,口微开,舌面略伸向上腭;发“u”音时,双唇向前撮起;发“eng”音时,舌舔上牙根,紧接着归鼻子发音,为舌、齿、鼻三个部位作用发出的声音。可以看出,若把 “洪”字读的准确,要使用“口”、“唇”、“舌”、“齿”、“鼻”这五个部位,这五个部位用得无误,念出的“洪”字才能清楚、准确,如果把其中任何一个部位摆错,那读出的字音也必然是错的。如念“洪”字时,最后不归鼻音,读出的字就成“黄”字了。    


另外,字音不清,有时与读字的声调也有关系。尤其京剧是在徽、汉等一些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也做到了“念什么台词想什么事儿”的时候,念出来的台词才能打语气,有感情,才能真实动人。


戏曲界有句俗话,“唱戏全凭精气神”。气,对于唱念尤为重要,所渭“气乃声之源”。就像冬天的风吹窗户纸,风愈大,窗户纸发出的声音愈强;风愈小,声则愈弱。人的嗓音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演员要想嗓子好,必须气足,所谓“气足腔才甜“。要想气足,必须有个健康的身子骨,这是基本条件。此外,还要懂得存气、换气、偷气、提气等一些用气方法。


存气:即在念白中始终保持体内有储备充足的气息。特别是学会用腹部帮助胸部储备气息,老话叫“丹田气”。具体要求是在念白过程中不要把肚子里的气全部用尽,要留一部分,这样才能保证声音的响亮和字音的完整。如果把肚子里的气全部用尽.发出的声音既没力量,又不悦耳。存气最大的毛病是“跑气”,就是把气白白的浪费掉了。戏曲界有句经验之谈,叫做“放声不放气,永远不费力”。意思是说,气息放出来,必须是用在声音上,不能把气白白的呼出去。


换气:是指及时补充在唱、念中消耗的气。例如我们念“潘洪,我把你这卖国的奸贼”在念完“潘洪”后应马上吸一口气,然后接着念“我把你这卖国的”,再吸一口气,再念“奸贼”二字。只有及时补足消耗了的气息,念出来的话白才能响亮有力。如果一 口气地把一个长句子念完;既没劲头,嗓子也容易嘶哑。“换气”,有时也称“缓气”,这里的“缓”是恢复的意思。亦即恢复原来气足的状态:


偷气:是换气的另一种方式。多用于紧急的念白中,所谓“偷”,就是叫观众听不出来你在换气。例如念“似你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今日犯在本御史之 手,我是哪里容得,打!“(《审潘洪》寇准念白)当念完“似你这样”之后,应立即偷一口气,接着念“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后,再偷一口气,接着念 “今日犯在本御史之手”,再偷一口气,然后念“我是哪里容得”再偷一口气,念“打”。气息随用随补,总是保持气足的状态。这样念出的话白,才能字音真切,铿锵有力,紧而不乱;才能把寇准的正义、果断、痛恨潘洪的心情表达出来(应注意偷气只能吸半口气,不能深呼吸)。


提气:这里的 “提”是提取的意思:即演员吸足了气后,要会控制,想呼出多少就呼出多少。因为戏曲中的念白,根据不同的内容、语气,是有长短高低、轻重徐疾之分的。在使用气息的大小、快慢上是不一样的。例如“潘洪,我把你这卖国的奸贼“这句话白,“潘洪”二字要念得迅速果断,在气息的使用上,要求要有足实的气息在瞬间呼 出。而最后的“贼”字,拉了一个坚实脆亮的长腔这就需要有充实的气息在较长的时间里,匀实的呼出。提气就是根据念白音量的大小,尺寸的短长,需用多少气,就呼出多少气,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轻重有致,顿挫分清。提气又有“运气”之称,即调运气息的意思。


打气:所谓打气,是指将气息在瞬间迅猛地呼出。这种用气法,大多用在京剧中的一些特殊的念白里。如角色在惊乱之中,“带、带、带、带马!”这样一句念白,在念“带”时,要用较强的气打动声带,即谓之打气。又如老生上场前的嗽声,以及老生的各种“笑”,均是用较强的气息打动声带而发出的。



戏曲舞台上的念白,从尺寸上讲,大致可分为快、中、慢三种。一般讲,中速节奏的念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快、慢两种节奏的念白,往往由于尺寸掌握不准不易念好。比如“恩同再造,草民叩天,望求恩准,哀哀上告,叩天上告”一必然要遗留下一些原地方戏曲的痕迹,例如京剧老生的咬字发音上讲究所谓“湖广音”,可以说这大多是汉调的痕迹。我不是一概反对“湖广音”的,可是我也不大赞成京剧老生的唱念字音,完全按照“湖广音”的标准去发音。京剧的形成,虽然是吸收了很多汉调的东西,可它终究是京剧,而且是在北京发展起来的京剧。所以我认为在念白的声调上,更多地运用一些北京话的四声语调,是更符合京剧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我常听有些京剧 老生演员不加分析地搬用“湖广音”,如“潘洪,我把你这卖国的奸贼“这句念白,有人按着“湖广音”把其中的“洪”字和“国”字,念成去声,听起来就容易造成字义含糊和不够响亮等弊病,倒不如按照北京的四声念成阳平,听来更为清切有力。    


俗话说,唱戏唱戏,必须唱出戏来。唱而无戏,不如不唱。念白也是一样的道理,念不出语气来,也失去了念白的意义。要想把台词的语气念出来,首先要明白台词的含义。有些语意明朗的台词,像“请你坐下”,“请你用茶”,是比较好理解的。可是,在舞台上往往有大量的台词是在字里行间潜在着另外一种意思。这种句子有时光从字面上是不容易看出来的,比如 《问樵闹府》这出戏,当范仲禹听说葛登云欺凌了他的妻、儿后,他找上门去,在见到葛登云时有句台词是“你的好福气,好造化。“这句台词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在向葛登云问候,但真实的语意却恰恰相反,是范仲禹在向葛登云宣泄他那愤恨的心情,“你的好福气,好造化”的真实语意实际上是“你好不是东西了”!所以,我 们理解台词,不能光从字面上看,要研究剧情的发展,揣摩人物的心情,掌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台词的真实含义找出来。



这里需要着重一提的是做一个演虽,光是正确的理解了台词的含义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台词的含义表达出来,念出来一般讲,表达台词的含义,比理解台词的含义是要更难一些。不过,我认为只要抓住一点,即当你在舞台上念什么的时候,心里就想着什么,这样就较为容易表达台词的含义了。比如你在台上念“今日天气炎热”,你的身上就得真的感到汗流浃背,酷暑难耐的样子。你在台上念“看那边厢有一樵夫”,你的眼里就必须真的看见有一个老头在那里砍柴。你在念范仲禹见葛登云时的台词“你的好福气,好造化”,你就得把眼前站在你面前的那位“唱花脸的同学”,看成是欺辱你妻子的坏蛋。你恨不得一步上前,把他揍个痛快,心里充满着难以抑制的愤恨。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想说的时候,首先是心里在想,离开了心里的“想”,就没有嘴里的“说”,所谓“言为心之声”的道理。生活中是这个道理,在舞台上如是。所以,在舞台上段念白(《四进士》宋士杰念白),尺寸异常迅速,一字紧接一字地念出,如果一味贪快,不注意吐字发音,就会囫囵吞枣,念完了观众一个字也没听清楚。又如宋士杰上场念完四句走马引子的一段话白,尺寸就是慢的,如果在这段念白中,逐字逐句地拉着腔调念,台下观众必然会产生松散之感。“快中需要慢,慢中反应紧”,就是指在快、慢两种不同尺寸的念白中,注意不要使念白过快、过慢,走两个极端。当然“快中需要慢”,也不足把快尺寸的念白,不问剧情地放慢,是讲愈是在快速的念白中,愈应注意字的头、腹、尾以及气口的运用,把每一字交代清楚,把语气念出来, 即所谓在“慢中求快”。“慢中反应紧”,也决不是把慢速的念白,无根据地加快,而是防止人为地拖延,把戏演“温”了就是了。


      做一个老生演员,只懂得了念白的方法、窍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功夫。所谓功夫,也就是你对于技术的要领、方法、窍门所掌握的熟练程度。有的演员台下能 说,说的也对,可是到了台上一做就错,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没功大。戏曲界有句俗话,“不怕没有功,就怕不练功”。功夫是靠练得来的,记得我小时学戏练话 白,师傅叫我对着窗户纸念,一念就是一个多小时,念完了师傅检查窗户纸,湿了,就要受责罚。最初,念上十分钟,唾沫就喷满了窗户纸,而且嗓子发干(因为嘴 里没劲,气口也不对,口齿运转也不灵,唾液自然就控制不注,随着念白喷了出来),湿了也念,就这样湿了干,干了湿,冬夏无歇,每天如足,天长日久,念上两 个小时,窗户纸也不带湿的了。原因就是有了功夫。


一个戏曲演员,特别是唱老生的,必须多练嘴劲,要多打引子,多练话白,学老生的 最好把《审潘洪》或《审刺客》中的大段念白学会,每天念上一个小时。念白时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能多高就多高,要保持声音的圆润悦耳。尤其是在变声期, 不要过累,也不能完全丢下,要适当地练,随着嗓音的好转,逐渐增加。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练功要持之以恒,三天犁地两天歇 是种不出好庄稼来的。就是对于一些已经掌握了一定念白技巧的演员,同样有个坚持每天练功的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巧里出精。假如演员在台上念词,连起码 的字音都咬不准,要想念出清切感人的话白,那是不可想象的事。



美德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唱念做打】雷喜福:谈谈老生念白
京剧演员的唱功训练:唱字
京剧票友不得不重视的念白技巧
潮剧各行旦常用的声型与行当的关系略述。太全面了!
京剧唱念的诀窍
婺 剧 唱 腔 随 谈 作者:刘智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