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派传人 高校名师——记蔡英莲教授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京剧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要学杨小楼,去找丁永利。”当今京剧界也流传着类似的一句话:“要学张君秋,快找蔡英莲。”此文为大家介绍的是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得意门徒、中国戏曲学院唯一获“北京市高校名师”称号、戏曲表演的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蔡英莲教授。

  “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在1996年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得意弟子:“十几年来,蔡英莲一直追随我身边。无论是首届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的王蓉蓉、张静琳或天津青年京剧团的雷英、赵秀君;山东烟台京剧团的张萍、董翠娜及其他外地我的学生,均先由蔡英莲指导辅助后,再由我指正提高,配合教学进步很快。”“蔡英莲为人坦率热情,学习勤奋,热爱京剧艺术,不断总结经验。任劳任怨、诲人不倦、小心谨慎,使我放心。”

  正是这位“使张君秋先生放心”的张派传人蔡英莲,在先生去世后,毅然执掌起传授、弘扬张派艺术的大旗,继续担起“代师传艺”的重任,以火一般的热情,辅佐同门“师妹”、培养张派新人、辅导张派票友、普及张派艺术。她对党的戏曲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张派”艺术无限崇敬,她孜孜求索、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做出了骄人的业绩,2003年全国首次评选出的73名高校名师中,她成为戏曲教育领域中仅有的两位“高校名师”(另一位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著名荀派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孙毓敏)列入戏曲史册。正如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对她的评价:“蔡英莲在张派艺术的传播、教学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劳苦功高!”

  蔡英莲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1956年同步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同堂学艺九年,1965年又同时被留校任教,互助合作、切磋技艺,始终奋战在戏曲教育的第一线,算来整整五十年了。我为有这样的老同学感到骄傲,也为她拼搏的每一点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这本介绍中国戏曲学院(校)12位教学名师的书中,蔡英莲是唯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本校培养起来的戏曲教育工作者。为什么单单选中蔡英莲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她从艺五十多年来的人生轨迹及所创下的骄人业绩吧!

  一、又红又专的学生、德艺双馨的教师

  做一名京剧演员是蔡英莲童年的梦想,她5岁学艺,11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仅仅比我年长一岁而担任班干部的蔡英莲,在班里显得那么端庄、成熟,好像是一位“大姐”,我感觉从那时起,就预示着蔡英莲将来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我们56班赶上了学习的好年代。中国戏曲学校集聚了许多德高望重、艺术精湛的老艺术家,为我们打下了一流的专业基础。九年学习中,蔡英莲先后得到华慧麟、程玉菁、于玉蘅、雪艳琴、李香匀、荀令香、赵桐珊、赵荣琛等诸多名师的传授。学习了《龙凤呈祥》、《红鬃烈马》、《玉堂春》、《宇宙锋》、《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秦香莲》、《鱼藻宫》、《失子惊疯》、《三关排宴》、《贺后骂殿》、《扈家庄》、《麒麟阁》等六十多出优秀的青衣、花衫、武旦传统剧目。既有王(瑶卿)派的代表作,又有梅、尚、程、荀各大流派的艺术精品。十分难得的是,56班毕业前正逢全国现代戏汇演的繁荣时期,蔡英莲参加了《白毛女》、《芦荡火种》、《六号门》等剧目的实践演出,为进一步适应现代戏的创编需要,她还参加了话剧《龙须沟》、《千万不要忘记》、《箭杆河边》、《母子会》的创作排演,在感悟中提高了艺术编创能力。蔡英莲正是在许多名师的精心培育下,通过继承、学习与舞台实践,在京剧表演技艺上打下了坚实丰厚的基础,为她今后的教师工作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蔡英莲与恩师张君秋先生

  蔡英莲一贯听组织的话,是班里第一批共青团员,在专业上也是56班的“青衣尖子”。我清楚记得,二年级时,她就已经在传统大戏《龙凤呈祥》中担任主演(饰演孙尚香),表现出她优秀的演员天赋与扎实的基本功。在九年的学习生涯中,《武家坡》、《桑园会》、《平贵别窑》、《玉堂春》、《秦香莲》等戏都是她经常上演的剧目。特别是毕业前她在现代戏《芦荡火种》、《六号门》中的出色表演,充分展示了她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很强的创作潜能。就在蔡英莲憧憬着在舞台上大显身手时,万没想到,校领导决定让她留校任教。在那时,当教师就意味着舞台生涯的基本终止,当教师就意味着将从台前走到幕后,当教师更意味着将要和名与利远离。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又没有“商量”,因为党的决定、事业的需要就是你的“命运”。一直是又红又专的蔡英莲与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景勃、教授杨长秀及张关正四人,未出校门“摇身一变”,由学生变成了教师。蔡英莲没有任何遗憾,毅然服从党的决定从此踏上了教师的人生之路,一干就是四十余年。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干出个名堂。” 是蔡英莲的人生追求。从1965年9月到1966年6月刚刚毕业的蔡英莲以校为家,担任了京剧科58级、60级、61级三个班级的剧目课教学,天天和学生泡在一起。短短八个月先后完成了现代戏《六号门》、《松骨峰》、《三少年》、《红管家》、《送粮》、《打铜锣》、《芦荡火种》、《白毛女》及传统戏《三关排宴》、《杀庙》等十余个剧目的授课任务。十分可贵的是,在如此繁重的授课量下,蔡英莲还对传统戏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以《三关排宴》为例,她不仅一人要教佘太君、萧太后、铁镜公主三个角色,还在史若虚校长的指导下,尝试着创造出一种不“上口”的“京音京字”的念白与演唱的表现模式与风格,受到了史校长及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这短暂而宝贵的教师经历,铸就了蔡英莲这位戏曲名师一个良好的开端。

  正当蔡英莲以火一般的激情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时,十年浩劫,残酷地吞噬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蔡英莲更是遭受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摧残……“文革”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第一所培养戏曲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于1978年诞生了。今天业内人士都知道蔡英莲是张君秋先生的高足,但她是怎样踏入“张派”艺术殿堂的来龙去脉却鲜为人知。1978年蔡英莲向赵荣琛先生学习《贺后骂殿》时,赵先生仔细分析了蔡英莲的专业条件,慧眼识珠,郑重地建议她学习张派。正是赵先生的这一建议,改变了蔡英莲后半生的人生轨迹。1979年张君秋先生调到中国戏曲学院担任副院长,提出需要一名青年教师协助教学工作。史若虚院长把蔡英莲领到张先生家,张先生一眼相中这个能够继承张派“衣钵”的优秀继承者。就在这一年,正式拜在张君秋先生门下为入室弟子。从此,蔡英莲成为张先生授课传艺、参加各项艺术活动最得力的助手。从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百日集训”到李瑞环主席亲自倡导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从为张先生在中国戏曲学院授课当助教,到随先生去香港、美国、加拿大弘扬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蔡英莲所以能成为张君秋先生最得力、最默契、最信得过的传艺弟子,是因为她尊敬前辈、谦虚好学,校外曾受到张先生多年合作者何顺信、张似云吊嗓说腔;谢虹雯、刘雪涛、迟金声、马崇仁等老艺术家的指导辅助;校内与曹宝荣教授形成京音两系默契的配合教学。蔡英莲勤勤恳恳,边学习、边积累、边教学、边整理张先生丰厚宝贵的创作成果与经验,潜心研究先生的嗓音特色、演唱技巧,得天独厚地在张派艺术的广阔海洋中自由地徜徉,最大限度地吮吸着张派艺术的精髓与营养,终于修成正果,获取了张派艺术的真谛。老师的疼爱,学生的努力,蔡英莲终于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为当今承传张派艺术的最具影响力的一位高校名师。蔡英莲没有辜负师父的重托与希望,以继承张派艺术为己任,她视张派艺术如生命。由她教授的张派学生已达200多人,遍及海内外。近年,她通过央视戏曲频道“跟我学”、“梨园擂台”等栏目,广泛地扩大了对张派艺术的传播与教授,可以说,当前享誉菊坛的张派中青年演员几乎都受过她的辛勤培育与教诲,她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传承张派艺术的旗手。

  二、倾心教育代师传艺,弘扬张派科学育才

  蔡英莲从教已有四十一年,她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党的戏曲教育,把毕生心血全部倾注到学生的身上,特别是拜了张君秋先生之后,更把传扬张派艺术,科学培养戏曲表演人才当作自己毕生最高的追求。正如张君秋先生所说:凡是学张派的学生,“均先由蔡英莲指导辅助后,再由我指正提高。”我为蔡英莲所教过的学生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由蔡英莲代师传授张派艺术,后又拜张君秋先生门下的优秀张派传人就有:北京的王蓉蓉、张静林、徐美玲;天津的雷英、赵秀君;山东的李淑兰;福建的姜淑云;贵阳的张晓红;黑龙江的林桂兰;攀枝花的何淑祥、尹桂梅;新疆的陈瑛;大连的马忠月;台湾的刘海苑等二十余人。除此以外,二十多年来,经蔡英莲教授的张派新秀,其中不乏富有潜力的优秀之才已超过百人。仅在2005年10月,天津举办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推新人”选拔赛活动中,由专家评出的11名“张派新人”中,有6名都是蔡英莲亲自教授出来的学生,她们是尚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就读的王盼、王雅娜、侯美、陈欣萍、洪岩和战友京剧团的王晶。

  曾经是师生,转眼成了师姐妹。蔡英莲代师传艺、不计名分、赤胆忠心,令人钦佩。北京京剧院的王蓉蓉,如今是红遍全国的张派优秀传人,但她在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时,仅是个酷爱京剧样板戏的普通中学生,对京剧传统戏,对张派艺术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是蔡英莲一字一句教她吐字、运气、润腔的技巧,一招一式教她身段、动作,加班加点吃小灶。从启蒙《二进宫》到《四郎探母》唱红,蔡英莲按张君秋先生的要求,身体力行,代师传艺,在王蓉蓉的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与希望。按蔡英莲的话“我的任务就是先替老师搭出高质量的框架,再请老师为她点睛。”最后王蓉蓉终于拜在张君秋先生的门下,蔡英莲与王蓉蓉的关系也由师生变成了“姐妹”,但是这种被梨园行里一些人看得十分重要的“辈分”变化,丝毫未能影响蔡英莲与王蓉蓉之间这种亦师生亦姐妹的特殊关系。至今王蓉蓉每排一新戏,必请蔡英莲去亲临指导,蔡英莲也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到。特别是张先生去世后,这对姐妹加师生的张派传人,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为张派艺术的弘扬与发展共同奋斗。蔡英莲与艺术家李金鸿、叶少兰、李甫春合作为王蓉蓉排出《金断雷》、《刘兰芝》、《西厢记》、《诗文会》、《银屏公主》等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佳绩。在蔡英莲看来,什么名分、辈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为老师承担起传承、弘扬、发展张派艺术的重任,全身心地完成张君秋先生生前未能完成的遗愿。这就是一代名师蔡英莲的胸怀。

  蔡英莲代师传艺、培育张派传人的事迹中,还有一个曾受到李瑞环同志表扬的故事。那是在1990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旦角演员出现了断层,当时天津市委宣传部长的谢国祥、文化局长高长德、孙亭福团长把选拔新一茬顶梁柱、培养张派新人的重任交给了蔡英莲。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硬是把一位原本专业基础不是太好的张派新苗,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大变模样,排出了难度很大的全部《秦香莲》,经彩排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得到了张先生的高度评价。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同志为此赞扬蔡英莲“为张派艺术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新秀的出色表演令人刮目相看,她就是现今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当红的张派优秀演员,后也成为蔡英莲又一个小师妹的赵秀君。蔡英莲还于1998年替师为山东的董翠娜排演《状元媒》。她三下烟台,亲自导排,与烟台市领导、何冠齐导演共同策划,还专门从北京请来曾与张君秋先生多年合作的京胡演奏家何顺信,著名演员刘雪涛、高宝贤先生,以及中国戏曲学院的刘福生、吕兆芳教授,为董翠娜举办两个专场演出。董翠娜终于以高质量的《状元媒》和折子戏,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蔡英莲代师传艺、为师妹争荣争誉的例子不胜枚举。

  蔡英莲身上还有一点使我十分钦佩与感动,她为了弘扬张派艺术,敢于向梨园行落后的世俗观念开战。她从不计较“师生”、“师姐妹”的辈分、名分,她从弘扬张派艺术的大局出发,热情地为同门师姐妹薛亚萍的两位高徒,第四届中国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姜亦珊、赵群授艺,她赴上海、奔天津,为赵群排练《楚宫恨》,为姜亦珊传授《西厢记》,均获得了突出的成绩,蔡老师获得了业内人士对她人格的肯定和赞扬。

  蔡英莲教授学生不分流派,不计行当,是人才就爱,有相求就帮,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除了精心培养张派新人外,北京京剧院的花旦演员常秋月、云南省京剧院的青年小生朱福,也都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在发声、演唱技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辅助他们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分别获得了金奖与银奖。蔡英莲对学院的特殊教学更是一丝不苟。2003年中国戏曲学院排练《杜十娘》,蔡英莲推荐湖北京剧院张慧芳任主演。在酷暑盛夏的2个多月中,蔡英莲苦心雕塑她的嗓音与唱法,终于完成了关雅农教授设计的难度极大的声腔演唱,张慧芳以此剧获得第二十一届“梅花奖”。经蔡英莲亲自教授、受她热情指导下获得省、市级奖的学生数不胜数。近年蔡英莲仍在孜孜不倦的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研究生,他们有北京京剧院小生演员包飞,重庆京剧院刀马旦演员周莉,上海京剧院花旦熊明霞,石家庄梆子演员许荷英,贵州省京剧院刀马演员侯丹梅,武汉京剧团花旦演员刘薇,湖南昆曲演员罗艳等。

  三、不甘传统“教戏匠”,争做现代“教育家”

  张君秋先生为什么对蔡英莲“代师传艺”如此“放心”呢?除了前文所介绍的蔡英莲有高尚的“师德”与“艺德”外,我想能让张君秋先生放心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张君秋先生看到并承认蔡英莲在艺术上善于思维、总结、研究,特别是张君秋先生晚年对张派代表剧目精益求精的整理、加工、创新,蔡英莲一直都在张先生的身边,聆听教诲,协助工作,目睹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并全方位地继承、学习了京剧艺术大师的学术思想、创作理念、表演技巧,使自己在艺术上不断地得到升华。张君秋先生的一系列代表作,蔡英莲不仅掌握到位,能排全剧,唱念做打烂熟于胸。而且从剧本、曲谱、舞台调度、服饰装扮乃至表演的要点、演唱技术的诀窍,蔡英莲都整理成立体教材,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结合现存的音像资料,形成了张派科学训练法的主体教材,使张派艺术的传授更加规范化、理论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与成才率。

  不甘心做一个传统的“教戏匠”,立志要做一个能示范、有理论、善于分析、讲得出来、活学活用、因材施教,使高、精、尖人才在短时间内达到速变、质变的“现代教育家”,是蔡英莲对自己更高的追求。她认定张派艺术,特别是声腔艺术所以能倾倒海内外学习者,是有其深奥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惟美性的。因此蔡英莲不辞辛劳、伏案苦思,为张派艺术著书立说,同时把自己教学的创新方法逐一总结出来,传播于众,这是蔡英莲人生中的第二个梦想。


     京剧《平贵别窑》蔡英莲饰王宝钏 高盛麟饰薛平贵


  蔡英莲认识到:没有一条好嗓子,就谈不上对张派艺术的继承与体现。而科学的戏曲发声训练是学习张派艺术首先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戏曲界,历来认为嗓音的好坏,主要凭天赋,凭学生自身的悟性,所谓“祖师爷赏不赏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蔡英莲曾向声乐专家姜家祥、何敏娟、孙松林等求教,学习美声与民族声乐的演唱与训练方法。蔡英莲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首先突破这个前人尚未解决的教学难题——“旦角嗓音科学发音方法”的掌握及训练问题。她一方面认真聆听张君秋先生演唱的录音资料,在张先生调嗓时,仔细观察张先生的“口型”变化、“吐字”特色、“运气”方法,一方面不耻下问,向声乐教师、嗓音医生请教、在自己的教学中反复探索、实践;同时努力翻阅古今中外各种有关发声的原理、演唱技巧、声音训练、嗓音保健的理论书籍。最为重要的是:他坚持自己先实践,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所得经验,再在教学中运用,最后终于总结、创造出一套具有蔡英莲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张派旦角科学发声的教学法”。并就此课题,先后发表了《张(君秋)派唱腔的发声方法》、《“张派声腔研究”与科学论证》、《在戏曲嗓音训练中我尝到了甜头》、《浅谈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还把自己的这一套“蔡氏像化”教学法举办各种讲座,努力做成了多媒体电子课件。这使我想起,在蔡英莲家里悬挂着张君秋先生画的国画“吉利图”。这是1983年10月张先生欣闻蔡英莲发表的《“张派声腔研究”与科学论证》的学术论文荣获文化部“科研论文奖”的喜讯后,专门赠画以示祝贺。张先生去世后,蔡英莲更加感到肩头责任的重大。她认识到培养出新一代张派艺术的优秀继承者固然重要,但对张派艺术在理论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层次的总结更加重要。现在由蔡英莲教授研究、总结张派艺术的学术专著《跟我学·张派青衣》即将出版,《戏曲声乐研究与探索》也将尽快出版,赵景勃院长为此书写序,戏曲理论家马少波、贯涌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把蔡英莲治学施教的经验与方法,概括为“原版教学、解剖教学、形象教学、启发教学、设计教学、理论教学”六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体现出一种崭新的、以“科学发展观”为其核心的教学理念,开创了戏曲表演教学的一片新天地,蔡英莲不愧为当今传授张派艺术的新一代教育家。

  从艺五十年,从教四十一年。我的这位老同学,虽然已六十有二,已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她似乎比没退休前更忙了,她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除了继续给研究生班的研究生及学院表演系的学生上课外,她把所剩的时间,全部用在对张派艺术的总结与研究上。一部学术著作即将出版,新的一部又开始动笔;一批学生毕业了,在舞台上初露锋芒,蔡英莲又张罗着选拔新一茬张派艺术的新苗;她这一周在“梨园擂台”栏目组织张派新秀的展示演出,过几天又在剧场里见到她手拿照相机、笔记本,像个“小学生”似的观摩学习着;她对自己已毕业的学生做着跟踪调查,仍为学生说戏、排戏;今天去天津、明天去山东……。戏曲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名师”,张派艺术的传承、发扬更需要这样的“名师”。我衷心地祝愿蔡英莲永远保持着这种“永不知足、永远进取、永不停步”的精神。愿我们的戏曲教育事业,多一点蔡英莲这样的教育家!

(本文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副所长,与蔡英莲女士为同班同学 )                                                                 (张一帆协助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那点事】蔡英莲:如何吊嗓子
《中华戏曲荟萃》022 名旦 张君秋 京剧流派艺术
如何评价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的艺术人生?
人物︱张学津:余下再传子,马后第一人
京剧 《望江亭》 1
上海昆剧为何领先全国?今天开幕的“俞振飞诞辰120周年展”上探究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