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衣声辨

转自:No1菊人的博客

辨,指辨意。此篇文字,就青衣小嗓声音展开讨论,并尝试对青衣用嗓发声的技术含义做出文字概括。

 写过很多博文,基本上都是一晚成就。唯此篇,思辨经年,迟迟不能落笔。于闲暇之时,多次梳理头绪,现勉强有了个框架。不避粗浅,与有此兴致的同道交流。

 

 京剧虽幸免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但今天的青衣唱法与传统已经有很多的不同。或许是与时俱进,或许是失落了传统,时人各有所见。我看,宗派大师们曾经的青衣发声技术已经鲜见,观众席里发出的叫好声,也与当年青衣声音技术的追求意趣相左。曾几何时,四大名旦名噪大江南北,那是京剧史上一个时代的辉煌。仅从当年大师们每每打出几个月的戏报这一点来看,已足以令人折服。当年的声音技巧,必定是有又好听又省力的方法。而现今人们的演唱,恐怕嗓音坚持十场都难。更令人忧虑的是,今天每每舞台上青衣卯上劲儿的一个高腔儿,或是一个甩腔儿后面,掌声四起。听听当年梅大师的演唱录音,台下的“好儿”都在行腔的什么地方?

 有什么样的观众会造就什么样的演唱,有什么样的演唱,也会培养出什么样的观众。京剧青衣变成像歌剧一样歌唱并且也能获得掌声的时候,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就真的沉沦了。

 

 进入小嗓儿的讨论。

 旦角儿用小嗓儿,是京剧的特点。二百多年前,戏中人物的女性都是由男性演员来扮演,声音也就需要模仿女性。于是小嗓儿唱法也就出现,继而慢慢成熟,发展起来。

 男演员对女性声音的模仿,严格说起来,还不一定就是小嗓儿的声音。老生有唱“鬼音儿”的声腔,比如“文昭关”二黄快原板里,“爹娘呃”爹字后的跟腔儿,唱戏叫鬼音儿,也就是声乐讲的假声。小嗓儿也是在假声范畴,但跟这种假声大相径庭。

 我经常听到朋友们说的一个词儿:找小嗓儿。近几年,我越来越觉得,找小嗓儿太难了。因为所谓找,就是在声音上模仿,对真正成熟技术的小嗓儿辨别和认知绝不是一个艺术阅历不深的人能够驾驭得了的。尤其在今天,青衣宗派大师们的声音技术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耳朵。于是靠模仿声音找到小嗓儿就变得尤其困难。

 小嗓儿不能靠找,要靠传授。

 

 小嗓儿的技术含义是:它是一个位置,不能因声指代。

 先解释前半句话:它是一个位置。我们都知道大嗓儿,它是指声带所在的喉结处。声带就盖在气管出口处,气息从肺里出来,冲击声带而发出声音。按解剖学的说法,一个成人声带发出的声音音量,大概相当于一只蚊子的飞行时的音量。人声从声带发出,这个很小的声音通过人的口腔,鼻腔,胸腔,头腔等等腔体共鸣,扩大了声音,增加了音量。金少山先生的声震屋宇的花脸声音,也是由那个音量如蚊子声音大小的声带发出来的。

 小嗓儿也是一个位置,但是这个位置自己不能发声。发声还靠大嗓儿。小嗓儿怎么用呢?就是把大嗓儿发出的声音引导到小嗓儿的通道里,经过这个通道,声音被修饰了,变得集中,明亮又柔和。穿透力很强,而唱的人却非常轻松。简言之,所谓小嗓儿,就是大嗓以外的另一个嗓子,青衣要用这个嗓子歌唱。

 后半句:不能因声指代。现在的青衣,大多都是女性演唱。说个简单的道理,那些青衣宗师们都是男的,女性朋友瞄着他们的声音去模仿,等到模仿的很像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模仿得越像,也就说明发声的办法离宗师们越远。因为男女声带不一样,也就是每个人这个天生的乐器音色不一样。如果不一样的声带而音色很接近,那就是办法不一样了。这种情形在学程派青衣的人群里面多见。

 有的朋友曾问我,声音大致相像,也是好事啊,反正人的声带都有差异,发声差点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不然,我们知道,“腔儿”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组成的。如果发声有问题,在唱这些连接起来的音的时候,发声用力的方式会与正确的小嗓儿技术相去甚远,结果会导致“腔儿”里的小片段,也就是俗话说的“小弯儿”听起来完全变了味儿,出现“怎么唱也不对”的尴尬。

 再次强调:小嗓儿的声音,必须是大嗓儿的假声通过了小嗓儿的通道得以润化。否则就不是小嗓儿的声音。大嗓儿假声和小嗓儿声音的区别在此。

 有鉴于此,这个小嗓儿自己来找,找对了的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不能靠声音模仿,要有意识地用技术技巧的操作要领去规范自己的发声。这样,虽然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但是方法相同,别人听到就会有流派认同感。

 

 另一个重要技术是气息。

 技术含义:大嗓儿发声以后,声音要被引导入小嗓儿,这就是气息的一大作用。只有用气息作为动力,这个声音才可能被引导。

 气息也是发声的原动力,没有气息,不可能有声带的震动。

 没有经过规范的气息会有各种各样的模式。现在的情形是,即使是经过规范的气息模式,也与当年开宗立派的青衣大师们的气息模式有很大的差别。我列举几种现在流行的模式,分述其模式特点。

 一种是胸腔的横式气息。

 网络上有流传,介绍青衣的发声气息方法。大概有这么几步:首先以肚脐为中心,吸腹,把气提到胸腔。然后扩胸,抬头,强调要有精神。。。。。。记不大准了,好像就是这些要领。

 吸腹,下腹部所有的气息都被提到了胸腔。这时候张嘴唱,气息就是在胸。这与传统的气息发自丹田的主张明显背道而驰。

 但是,这种气息能让人很快找到小嗓儿,严格地说,是碰到了小嗓儿,不是找到了小嗓儿。原因后面详解。

 我把这种气息叫做“片儿气”。因为这种气息模式发声,声音干瘪,没有润感。声音好像一个纸片。故名。这种气息在唱梅派时很容易被误用。我很多时候给朋友们甄别气息模式时,喜欢把几个相同唱段录音连起来播放,把梅兰芳大师的唱放在最前头,然后依次播放其他人的。效果很好,听的人马上就明白,后面的唱,发声不是梅大师的办法。

 还有一种发声方法。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在学的一种方法:借鉴西方歌唱的气息模式。有专家在电视台教授,基本内容是声乐技术。

(需要说明一下,我对专家充满敬意,更对能够在电视台做戏剧声腔技术普及由衷赞赏。但这不应妨碍对技术的探讨。即使是我的说法只能做反面的印证,我也很高兴能为京剧声腔做点儿事。)

 这种声乐发声技术基本要领:吸入气息向下,有意念,用向下的气息充盈腰部,腰部有向外扩张的感觉。向下用气的时候,自然就有向上的气息形成气柱,经过声门。这些要领,我年轻时在大学学过,有些了解。

 我的看法是,虽然这些气息技术都被西方声乐发声证明了,非常合适和有效,但是这种气息模式忽略了青衣声腔的最要紧的一点:青衣是用小嗓儿歌唱的。

 京剧也讲究气息要在体内形成气柱。而气柱运动有特点,它从下腹部发动,直上直下地冲上头腔。就是这一点,决定了青衣不能这么用气息。

 青衣的气柱有自己的用法。因为小嗓儿不在这个气柱的路径上,它在这个气柱的前边。所以,青衣的气息不能从底下发动直冲头腔。一旦直上直下,气息便无法引导声音进入小嗓儿。可以说,直上直下是青衣用气的大忌。

 青衣用气,不能从下面发动往上冲,恰恰相反,要把气息先蓄成一根柱,保证在小嗓儿入口处有气息预备。关键在气柱要蓄得够高。开口唱时就像打开阀门,使气息几乎是自然流出。声音也会自然跟随。

 青衣所用的气柱与西洋唱法的气柱,名相同,而实不相同,内涵完全不一样。西洋唱法的气柱,是发声时气息上冲形成气柱;青衣的气柱是蓄气先成,发声送出。至于青衣发声前如何形成气柱,气息训练里有一套办法。

 可以在梅兰芳先生,尚小云先生,程砚秋先生,张君秋先生的唱腔录音里清晰听到这种气息模式。这是那一代人所共同使用的技术。就是这个方法,好听而且省力,支撑着中国京剧可以一日两场,连演多日的传奇。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片儿气。

 人体非常奇妙,有很多奥妙的肢体现象。就说这个片儿气,一旦胸腔打开储气,便不会再有气柱。有意思的是,这个气的高点,不会高过咽腔,但是也不会低多少。为什么说片气儿容易碰到小嗓儿呢?因为这个气的上限位置很接近小嗓儿,但没有够到小嗓儿。于是这个气就不受控制地一定要向斜上方发动。在咽部向斜上方发动,自然会经过小嗓儿的出口,(注意,这个声音没有经过小嗓儿,只是碰到小嗓儿的出口。)所以只是像小嗓儿的声音,而不是真的小嗓儿的声音。

 更不好的是,向斜上方发动,会使这个气冲入头前区,增加头前区的共鸣。有人曾经问过我:有了头前区的共鸣,声音很亮,不是挺好的吗?我告诉她,本来就不该有那个亮音。小嗓儿的亮音是另外一种,不是这个西方歌唱技巧的“面罩”亮音。头前区的亮音有种金属意味,这本来是为了真声也就是大嗓儿润色用的。有这种亮音的大嗓儿假声,很像小嗓儿的声音,但是没有小嗓儿那种柔和和润雅。极容易被学唱不久的朋友所混淆。

 这个误解,当是由样板戏而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演的英雄人物都要有革命的英雄气概,旦角儿演员谁敢温文尔雅地唱?加了很多真声的样板戏青衣唱法,不仅于京剧传统是一种伤害,于演员本身也是一种伤害,使她们过早地声音衰退。

 至于程派有的辙口儿需要多一点脑后音,那是特别的技巧,解决的方法也是在这个气息模式中。也是有朋友问我,我就是现在这样的发声,你告诉我怎么唱出脑后音。我说,没有捷径,只有先会了正确的小嗓儿发声,才能有脑后音。

 上面谈了小嗓儿应用与气息模式,其中没有详细地谈小嗓儿生理位置和用气的技术要领。没有说的太详细,是因为不解的误读会对学唱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这里只讲原理,不作方法介绍。

 

 气息管控,独特优异,歌舞相兼,方便善巧。

 技术含义:有青衣气息模式,就会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身体管控。这个管控是青衣气息模式的保障。

 举个例子说明。

 西洋歌剧的表演,演员在歌唱的时候,一般没有比较大的动作。即使唱到情绪激动时:“我爱你。。。”他也是唱完了再去跟女演员拥抱。当时拥抱不行吗?不行,因为一动,声音就破了。

 青衣不是,虽说一般也不大动,但是动并不妨碍演员唱,偶尔,还可以载歌载舞。究其所以,盖因两种唱法身体管控方式不同。西方的声乐发声,身体管控利于唱,但不利于动。他的唱和动的管控方式是矛盾的,俗话就是拧着劲儿的。青衣的发声和身段,身体管控几乎相同。俗话说,唱戏蓄气儿,跑圆场的劲儿。都需要腰腹发力,腰腹都要收紧。这和前面说到的西方歌唱的气息方法,腰部向外扩张的要求完全相反。

 说到这儿,我由衷地叹服前人的智慧。正像一位前辈所说的,青衣声腔的好办法,都是前人的心血结晶。为了字字声声都讨人的爱听,为了一天能多演一场戏,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才积蓄下这份厚厚的“产业”。别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好的东西随随便便就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唱歌的技巧,如何运气和放开声音
关于通俗唱法发声技巧与训练!
怎样唱歌才好听 需要掌握什么方法
歌唱发声技巧和呼吸方法
歌唱中的发音(原创)
唱歌技巧:掌握技巧,瞬间让你征服麦克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