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慈禧太后的第一宠臣张之洞:做官累,做事更累

文/雪珥

慈禧太后将修建津通铁路的议题,交由全国各省督抚进行讨论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并没理会中央组织的讨论主题,甚至也未与其他督抚一道,以国防为核心进行分析,而是从发展经济角度切入,提出了一个完全跳开讨论主题的建议:缓修津通(天津-通州)铁路, 改修芦汉(卢沟桥-汉口)铁路。

张之洞这一“别开生面,与吾侪异曲同工”(恭亲王评语)的举动,成为这场铁路大讨论的转折点,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从能否修建铁路,转移到了如何修建铁路上。反对修路的人发现,在热闹的线路之争中,自己突然被边缘化了。

李鸿章靠“枪杆子”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挣出功业不同,张之洞靠的是“笔杆子”。

张之洞本是北京城的“名记”,以撰写抨击显要的“内参”而闻名,被称为清流派的“青牛角”(“青牛”是“清流”的谐音),当者披靡。张之洞就靠着这支“万人敌”的笔杆子,一篇文章一个脚印,成长为封疆大吏。张是个聪明人,更是个“积极要求进步”的人,因此,他的笔是长眼睛、有分寸的,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光绪五年(1879),同治皇帝下葬,有些不长眼睛的笔杆子出来聒噪,提出今后光绪的子嗣究竟是为光绪还是同治承嗣的大难题,令慈禧太后相当尴尬。在这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张之洞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援引经旨,侃侃谔谔”,证明慈禧太后选择光绪是如何的英明。以张的眼光,自然明白哪条大腿最粗且值得紧紧拥抱。何况,慈禧太后于他,的确还有“知遇”之恩。1863年,张之洞参加“高考”,金榜题名时本是二甲第一名,但慈禧太后御笔将他改为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那比状元和榜眼都更为风光,张之洞从此也只能誓死捍卫太后。

张之洞

何况,秉公而言,对一个已经运行了五年、甚至把绪统的难言之隐直接写在了年号上的体制,任何的质疑都只能导致无谓的纷争,于和谐大局有害无利。张以“青牛角”为慈禧太后站台压阵,客观上也的确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能在关键时候发出关键的声音,并且公私兼顾、浑然天成,这就是张之洞的政治智慧。

如今,作为封疆大吏,张之洞再度显露他在政治上的灵敏嗅觉,及超然于李鸿章这样的“干事人”之上的更为宏大的视野。他的奏折,因为反对修建津通铁路,令反对者们大起好感,这就巧妙地回避了能否修建铁路的问题,给大家都留出了回旋余地。其实,反对者并非真是顽固不化的老古板,只是利益、立场、站队使然,要显示自己的老成谋国并顺带劈李鸿章几个耳刮子。张之洞这种调和办法,就很识情知趣,皆大欢喜。

在避免了“向我开炮”后,张之洞站在李鸿章的肩膀上,从更高的战略层面阐述了他对铁路的看法。他认为铁路“宜自京城外之卢沟桥起,经行河南,达于湖北之汉口镇,此则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革也”,这条路“无引敌之虑”,却有征调之便、贸易必旺、饷源必旺等八利,“将来集资推广续造”,向东、南、西、北延伸,“以次推行,惟力是视,二十年以后,中国武备屹然改观矣。”毫无疑问,即使从国防角度看,与张之洞的战略层面的高屋建瓴相比,李鸿章的建言就过于具体、琐碎,拘泥于战术层面了。

张之洞的分析的确超越了争论中的各方,他将发展和推动民族经济作为铁路的首要战略目标:“今日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盖论中外通商以后之时局,中国民生之丰歉,商分之息耗,专视乎土货出产之多少,与夫土货出口较洋货进口之多少以为断。近数年来,洋货洋药进口价值每岁多于土货出口价值者,约二千万两,若再听其耗漏,以后断不可支。现在洋货洋药之来源无可杜遏,唯有设法多出土货多销土货以救之。⋯⋯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然腹地奥区,工艰运贵,其生不蕃,其流不广。且土货率皆质粗价廉,非多无利,非速不多,非用机器、化学不能变粗贱为精良,化无用为有用。苟有铁路,则机器可入,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减出口厘税以鼓舞之。于是山乡边郡之产,悉可致诸江岸海壖而流行于九州四瀛之外。销路畅则利商,制造繁则利工,山农、泽农之种植,牧竖、女红之所成,皆可行远,得价则利农。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故利国之与利民实相表里。”

李鸿章

这样一篇几面光滑、立论高峻的好文章,令中央大为激赏。李鸿章当然还有些不服气,认为“通州、卢沟同一近畿,未必通州则谣诼纷来,卢沟则浮言不起”。但吊诡的是,张之洞却并没有被任何人指责为导致“京师门户洞开”的“汉奸”,其对于高层反对力量的化解功力,实在高出李鸿章一筹。恭亲王最后拍板:“范围用张, 条目在我,庶内讧息而外事成, 此千载一时也。”

张之洞的一篇文章导致“内讧息”,恭亲王与李鸿章随后对张的建议进行了修订,最终确定了从北京和汉口同时开工,“两头并举,四达不悖,以为经营全局之计,循序渐进之基,庶几有益于国,无损于民,事出万全,决可毅然兴办。”随即,张之洞被调任湖广总督。

主流史家一般的意见,认为这正表明张提议修建芦汉铁路的私心所在,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扩张。这种分析毫无根据并相当阴暗。此时的张之洞已贵为两广总督,在那改革开放的年代,两广的地位自然比湖广要高出一头,这种调动于他个人何利之有?

其实,这类组织人事安排,倒更像恭亲王的风格,虚怀纳谏之后,便将提出建议或意见之人放到那个工作岗位上去,能动嘴就得动手,这既给建言者实践的机会,也避免了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从李鸿章的内心来说,未必就没有“请君入瓮”的一点私意,让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四下讨好的张之洞,亲自挑挑这副沉重的担子,成则多一同志,败则去一空谈者。

一条铁路,几样心思,做官累,做事更累,这也算是大清特色的“资本主义”所独有的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之洞睡觉有一怪癖,慈禧太后很喜欢,大臣们纷称不能容忍
清朝向11国宣战,南方各省却跟列强议和互保,这属于汉奸行为吗?
清末李鸿章主导的“海防捐”闹剧,为什么以张之洞的弹劾而告终?
从“驴拉火车”,看清朝变革的艰难与荒诞
把心放在当下,才能成就大事!李鸿章给现代工作者的启示
别被名声大忽悠了:张之洞、盛宣怀与卢汉铁路、汉阳铁厂狗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